宋古城村橋
日期:2016/12/14 18:33:28   編輯:古代建築史宋古城村橋
近幾年,井陉縣在很多場合把天長古城稱為“宋古城”,而且出版了圖書、畫冊,在政府文件中屢屢使用“宋古城”。據縣志記載,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井陉縣治所從天護城遷至此地,從此天長鎮就成為井陉縣治,歷經宋、元、明、清四個朝代以及民國,做了883年的縣城。這就是所謂“宋古城”的來歷。
其實,一座城垣的歷史,不能僅僅用它作為縣城的歷史來界定。天長古城,在作為井陉縣的治所之前,還有很悠久的歷史,原是唐代的一座軍鎮,而且是井陉古道上的一座兵城。北宋才成為井陉縣的治所,這是太行山為數極少保存完整的古城古鎮,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巍峨的城垣和璀璨的古典建築遺產,展示了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天長鎮是唐代一座重要軍鎮。
唐代的安史之亂後,割據鎮州(今正定)趙州及周邊地區的成德軍在這裡設置天長軍,唐末五代改為“天威軍”,是縣一級的軍鎮建制,由此這裡就成為太行古陉、綿曼河畔的一座兵城。
二、天長鎮地勢險要,控扼綿河
天長鎮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唐代的天長鎮是井陉古道上一座重要軍事堡壘。背靠山巒、面對綿曼河。唐代大詩人王維過井陉時,以“井邑傅巖上,客亭雲霧間,高城眺落日,拯浦映蒼山”之句贊美這裡的山水風光。
天長鎮控扼井陉咽喉,為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城垣堅固、城牆箭樓巍峨雄偉。在唐末五代歷史上,這裡發生過一系列重要戰役,給這座古城留下了悲壯的記憶。也顯示出在北宋之前這座軍鎮的規模。
三、天長鎮獨特的軍事防御體系
天長鎮這座古代的兵城,北高南低,地勢起伏,呈簸箕狀,因此稱“簸箕城”。經歷了五代的晉趙之戰、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金元之際的史天澤大戰武仙、明代李自成之亂、清代的庚子之役等無數次戰爭,城池屢遭兵燹而不廢,那麼,是一種怎樣的防御體系和鮮為人知的城垣格局,使這座千年古城“天長地久”呢?
天長鎮的城牆,是一座軍爭的設施,並非北宋創建的。此前唐代的天長鎮必有城牆。這座城垣除了箭樓、城門是明代以來用青磚堆砌之外,外層幾乎都是河卵石砌成。這不僅是一道神奇的歷史風景,體現了建造者就地取材的智慧。從戰爭防御來看,這些表面光滑的河卵石,增加了敵兵攻城的難度,加上城牆各門的甕城,構成這座兵城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