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蘇州近代建築的前塵往事

蘇州近代建築的前塵往事

日期:2016/12/14 18:50:21      編輯:古代建築史

    蘇州近代教堂建築

    建築史家認為:“早期西方建築對中國近代建築產生影響的第一渠道,就是教會傳教渠道。”外國傳教士通過傳教活動來到中國後,第一件事便是建立教堂。蘇州最早的教堂可追溯到1649年,葡籍潘國光和意籍賈誼睦兩位教士來蘇州,在通關坊建造一座教堂,順治帝題賜“欽崇天道”橫匾及御碑一座。

    楊家橋天主堂,又名七苦聖母堂,位於三香路蓮香橋西北。中西合璧,外牆用青磚小瓦壘砌而成,采用哥特式教堂尖頂,外觀具有江南地區的古建特色。使徒堂位於養育巷130號,創建於清同治十一年,是蘇州歷史上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經1925年翻建,始成目前規模。使徒堂本名思杜堂,為追思教堂創始人美籍傳教士杜步西夫婦之意。禮拜堂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為一磚木結構青磚青瓦兩層樓房,西南角樓梯間處再向上升起一層為方形鐘樓,建築外立面樸實無華。1882年藍柏等在天賜莊建禮拜堂,1915年改名聖約翰堂,由美國人約翰·M·慕爾博士設計。磚木結構的三層哥特式宗教建築,尖頂、立柱、拱形門窗,外立面全部為青水磚砌成。蘇州宮巷堂,始建於1891年,1921年由美國傳教士項烈和華人牧師沙定淮擴建,因為兼辦社會服務工作,改名為樂群社會堂。教堂前臨宮巷,正立面三間,中辟拱門,左右設券窗,門上現有“基督教宮巷堂”額,陡坡灰瓦屋頂,山尖浮雕紅色十字架,下為大拱窗。

    西方教會在中國開展傳教的同時,教會醫院也隨之出現。老蘇州都知道,博習醫院是蘇州最早的一家西式醫院。1877年傳教士藍華德在天賜莊租賃三間民房創辦了“中西醫院”,這就是後來博習醫院的雛形。1882年11月,藍華德和柏樂文在教會及蘇州地方士紳中募到捐款1萬余元,當即以其中的一千美元在天賜莊購得荒地七畝,由其親自設計建造,大概只用了半年時間,一座由八幢建築構成的“蘇州博習醫院”正式竣工,並於同年11月8日開張。1919年,院長蘇邁爾得教會、洛克菲勒基金和地方人士捐款資20萬銀元,由上海G·F·ASHLEY建築公司設計,在原址重建新醫院,其外牆用蘇州陸墓清水金磚砌就,有文字資料記載:“本院門診室悉用北平建築皇宮之金磚造成,當時制造是磚之窯適在蘇城之外,本院於廢清時將其所余舊磚悉數購得”。

    蘇州近代教會學校建築

    校園建築是學校歷史能觸摸、能觀賞的載體。如果說教會大學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產物,那麼教會大學建築,便是中國傳統建築與近代西方建築折衷融合的結果,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百年前的東吳大學,無論是建築或是景觀,多營造出一種寧靜、淡定、富有學術氣息的氛圍,校園樹木蔥茏,綠蔭紅瓦相映,環境幽美清新。寧靜的林蔭道上,偶遇溫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風采飛揚的青春,恍若與世隔絕。作家范煙橋在《茶煙歇》一書裡曾寫下一段言簡意赅的評語:“林堂古拙如故家貴邸,孫堂質樸,葛堂堅固,維格堂華適,子實堂靜穆,各具特征”。林堂建於1901——1904年,由英國建築設計師設計,因頂部有報時大鐘,故亦稱鐘樓。整幢建築面呈“凹”形,北立面底層外有露天走廊,兩側有羅馬式古典石柱六根。林堂落成時,校長孫樂文曾自豪地認為她是當時中國最漂亮的大學建築。孫堂是為紀念東吳大學第一任校長孫樂文而命名,建於1908年。風格上以英國哥特復興式為主,外牆厚度往上逐層遞減,二層以上皆有突出外牆的壁柱反映室內開間,是近代西式風格建築中難得的精品。夏日的孫堂立面爬滿了籐蔓,斜陽西照下凝視這座巍峨的建築,有一種說不出的高貴、雅致、神秘和幽靜。費孝通、金庸、蔣緯國等一大批名人,多曾伴隨著這幢建築度過了年少時的書香歲月。葛堂於1922年奠基修建,是一幢為紀念葛徕恩校長的父親而命名的理科大樓,外觀方正樸實,以豎向線條做三段式處理,以哥特式扶壁和尖拱門洞裝飾突出強調正中的入口大門。

    1902年,美國基督教女傳教士海淑德,在天賜莊創建了景海女塾。《蘇州滄浪區志》的教育篇中有這樣的記載:學校創建於清代的光緒二十八年,原名蘇州景海女塾,學制12年。學校由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派遣傳教士海淑德創辦,取景仰海淑德之意,命校名為“景海”,該女塾辦學宗旨是對中國上等社會的女子進行基督化的教育。到民國5年,改學校為景海女子師范學校。學校現存紅樓等建築,門窗均是拱形,外觀質樸,主體結構基本完好,具有令人驚歎不已的細節。

    羅馬式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於1931年10月奠基,俗稱“羅馬大樓”,由上海工部局建築師吳希猛設計,蘇州張桂記營造廠建造。主樓高三層,底層為半地下室。平屋頂,灰白色外牆,南北向。南立面線條平直簡潔,北立面橫貫進深2米的柱廊,等距離排列仿古希臘愛奧尼式圓柱14根。

    桃塢中學為清光緒二十八年美國基督教聖公會創辦,三十四年正式定名。民國建立後至抗戰前夕,陸續建造了一批磚木混合結構西式校捨,有教堂、體育館、實驗室、校長和教師辦公室、教師住宅等。這一時期蘇州陸續興辦了一批教會學校,如位於謝衙前的私立晏成中學、私立慧靈中學,位於義慈巷的私立萃英中學等,桃塢中學舊址是其中現存原校捨建築最多的一處。

    蘇州近代住宅建築

推薦閱讀:

桃木寶劍的風水靈效

中國微縮“復原”1300年前唐朝皇宮

魚紋漢磚 大渡河畔的漁獵文化密碼

武大教授稱“曹操墓”被商業綁架



    近代西風東漸,極大地改變著當時蘇州人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今則漸求實際,新建築多合實用者,且自舊式官紳淘汰,新式禮堂遇事均可租借”。如果給當時蘇州開埠後城市建築風格下一個大概結論的話,那就是在歐風美雨的影響下逐漸西洋化,並慢慢地改變著蘇州古城的面貌。到了二三十年代,西式建築更是在蘇州全面建造,新的建築思想左右著當時蘇州人的生活狀態。

    蘇州近代住宅建築以古樸典雅、簡潔流暢、富於變化,其共性與個性並存的建築風格特征,成為歷史文化、開埠文化、地域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多面體。春在樓、章太炎故居、天香小築、蔭廬、樸園等,以馬頭牆、觀音兜、天井、客堂的落地窗、檐部掛落、兩廂的格子窗,與安徽民居有許多類似之處。它最大的特色就是:用江南民居空間特征的單元,按照西方聯排住宅的方式進行總體布局,因此一開始就帶上了中西合璧的色彩。

    春在樓坐落在東山鎮松園弄內,外面被一道長長的黑色風火牆護住,中間鑲嵌著各色漏窗,兩側夾以徽派的馬頭牆,一眼望去,氣宇不凡,是一組莊園式的建築群,典出清代學者俞樾殿試名句“花落春仍在”。整幢建築將磚雕、木雕、石雕和泥塑、彩繪、花窗、鋪地、壁畫等不同建築工藝巧妙地融合在這一建築群落中,體現了蘇州香山幫工匠的高超手藝,更诠釋了蘇派建築技藝的真谛。1922年,春在樓才破土動工,並聘請蘇州香山幫名匠陳桂芳設計建造,雇用250多名工匠,耗資15萬銀元,歷時3年才得以竣工。 

    天香小築是一處中西合璧式花園別墅,位於人民路。分住宅和園林兩部分。住宅在西部,是“回”字形,南為鴛鴦廳,梁枋雕刻精細。後面兩進由三幢二層樓房成“品”字型排列,屋頂覆以綠釉玻璃筒瓦。建築間隙地形成自然的天井院落,建築裝修采用中式落地長窗和短窗,窗格裙板雕刻著中國傳統圖案。整個建築以蘇州傳統園林為基調,又吸收了一些西方建築的風格,顯得富麗而秀美。

    蔭廬位於景德路兒童醫院內,是一處西式建築與中式仿古園林結合的花園別墅,俗稱慕家花園,為蘇州當時設施最新式的私宅。主樓三層,外觀具有歐洲羅馬式建築風格,前廊排列高大挺拔的立柱四根,內部廳室寬敞明亮,扇面螺旋形樓梯和室內壁龛裝飾頗精。樓南庭園草坪中心植有高大雪松,四周鋪築小徑,配植花木,圍以漏窗花牆,給人以平靜安逸的感覺。

    樸園位於平門校場橋路,名稱很中式,其實細看裡面也摻雜著中西合璧的影子。1932年上海蛋商汪氏花費10萬銀元建造,四周圍以花崗石牆,采用傳統造園布局,以山水為主景,石包土假山,峰巒起伏,池架曲橋,聚分兼得。有四面廳、花廳、亭、廊等建築。2006年前後,蘇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中心落戶樸園,並對園子進行了保留並呈現出歷史線索的整修,恢復修繕園中民國建築原貌。

    信孚裡、同德裡、同樂裡、同益裡、養蠶裡、雅園裡、承德裡、久福裡、志仁裡等民國建築的出現已經歷了百年風雨,它使世代居住在傳統民居裡的蘇州人開始了向另外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致使他們選擇、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市民生活方式。

    信孚裡,《金阊區志》記載,“十梓五卅交口,主弄南出十梓,三條橫弄西通五卅路,自淪陷時即砌堵不通”。辛亥革命後這裡是江蘇水警第三區屋部,被信孚銀行收購後才得名“信孚裡”。1933年翻建,海式石庫門清水青磚牆,兩層裡弄房屋,清水磚牆,石庫門面,顯得莊重簡潔。同德裡、同益裡位於五卅路北。同德裡巷長150米,同益裡巷長120米,兩巷平行,東端與五卅路相交,是典型的民國建築風格、西式的房屋結構,清水磚牆,高高拱起的券門,宏偉的艾歐尼柱子。志仁裡由3排多幢民國建築組成,從南至北先是一排帶有石庫門的平房,中間部分為二層樓房,巷子的兩頭建有用於安全保障的過街樓巷門,在志仁裡的南北邊界有一塊刻有“阙界”二字的界碑,表明當年建造志仁裡的主人姓阙。這裡順便說一下,蘇州的近代建築大部分在正前方左右兩角鑲嵌有石質的界碑,具有房屋產權憑證的作用。敦仁裡位於包衙前與三茅觀巷之間,南北兩處弄堂口的仿羅馬式的門樓,在眾多粉牆黛瓦的建築群中,格外矚目。泰仁裡位於中街路高師巷,海派裡弄式建築群,大門為石庫門,外部為西式,內部為中式,有雕花,門樓上方有彩繪。

    蘇州近代各類公共建築

    西方教會建築在蘇州大量出現的同時,蘇州也孕育出一大批本土建築。1920年交通部選購闾邱坊巷基地一塊,建造蘇州電話局新局,由裕信廠承造。1921年興建的蘇州大公園,前半部為法國規則式布局,以噴泉綠地為特色,園內還有圖書館、電影院、商店等,並對外開放。1929年鄭鼎記營造廠建造的江蘇高等法院,采用城堡式樣,極其莊嚴肅穆,圖紙設計出自中央大學建築科鄭定邦之手。1930年承建的蘇州國貨公司,當時整幢建築平面呈“日”字形,中間空地為兩處大天井,建築外觀線條平直簡潔,是蘇州較早使用鋼筋混凝土的大型建築之一。

    蘇州城南是蘇州近代工業的重要發祥地,較大的企業主要有蘇綸紗廠、鴻生火柴廠、瑞豐絲廠,這些建築的風格基本上都是西式風格。現存的鴻生火柴廠,一幢兩層的近代風格建築還能依稀看見當時青磚牆柱的模樣。始創於1924年的瑞豐缫絲廠,系日商在華首家缫絲廠,無論是門窗上的花紋還是牆壁上的雕刻均清晰可見,保持了獨具一格的巴洛克裝飾風格。

    蘇州自古為經濟繁榮、社會繁華之地,清時觀前街道闊僅3米有余,兩旁店鋪,多數為柵板門面。道光二十一年郡紳捐砌石條路,1930年觀前開始拓寬,兩側店鋪紛紛縮進並改建門面或新建樓房,故觀前街大多為民國建築,如葉受和、乾泰祥、良利堂、金城銀行等等。1935年,西中市街道由光緒年間的2米多寬,拓展到12米左右,重建的房子大多是海派洋式建築,內有“雷允上老店”、“老中國銀行大樓”等31處民國建築,雖然這些建築早已褪去華麗的外牆裝飾,甚至有些已是半圮的危樓,但仍然掩不住從骨子裡滲透出的氣韻,自然而聯想到從前的輝煌與鼎盛。

推薦閱讀:

桃木寶劍的風水靈效

中國微縮“復原”1300年前唐朝皇宮

魚紋漢磚 大渡河畔的漁獵文化密碼

武大教授稱“曹操墓”被商業綁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