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上海太原路上的名人故居

上海太原路上的名人故居

日期:2016/12/14 18:43:06      編輯:古代建築史

太原路 200號湯恩伯故居

太原路 200號湯恩伯故居

上海太原路上的名人故居

上海太原路上的名人故居

    太原路200號

    湯恩伯故居如今成“72家房客”


    現狀:打開太原路200號2米高的黑色大門,一幢外國情調濃郁的老洋房展現在面前。與馬路上的喧囂不同,黑色大門裡,建築顯得有些陳舊,但環境幽靜,基本保持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初建時的風格。大門右側,是一組由3棟房子組成的3層洋房,最靠近大門的一棟樓房,與一般的洋房類似,一排由三個房間組成,但不同的是,其左右兩側的房間采用的是半圓形結構。

    走進其中一棟樓房,樓梯由木質構成,踩在上面感覺非常結實,房間內的環境也相對比較整潔。雖然內部結構保護得不錯,但曾經的名人故居已俨然成為“72家房客”所在地。現在的“主人們”,來自世界各地,除了老住戶和中國租客,還有兩戶住著老外。房子內的廚衛都是兩三戶人家合用。少數人家則改造了屋內布局,有了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由於垃圾房距離老洋房太遠,不少老洋房的住戶會直接把垃圾袋放在門口,或直接扔在院子裡,即便是初冬,也氣味熏人。

    洋房左側,有一塊約五六十平方米的L形綠地,據一位住在裡面的居民介紹,這裡原是雜物堆砌場,去年有關部門對其進行整修,院子裡新翻了地皮,小花園也被修葺一新,環境有了不小的改變。

    歷史:據資料記載,這裡曾經是中華民國國軍高級將領湯恩伯(1898年9月20日-1954年6月29日)的故居。湯恩伯因南口戰役及台兒莊大捷被稱為“抗日鐵漢”。

    馮老伯在這幢老洋房裡住了10多年,他的岳父在這裡已經居住了幾十年。他回憶,關於老房子是湯恩伯故居的這段歷史,他曾有所耳聞,但具體細節不了解。唯一能夠確定的是,在解放後,太原路200號的老洋房大部分被分配給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員。而隨著去年三樓一位老人的去世,現在整幢房子裡居住的老一輩就只剩一人了。

推薦閱讀:

悉尼古建築漫談

昆明百年景星街

上海上音專家樓

重慶雲安古鎮

太原路160號太原別墅 (馬歇爾公館)

太原路160號太原別墅 (馬歇爾公館)

    太原路160號

    老上海首個五彩馬賽克浴缸誕生地


    現狀:現在的太原別墅屬於上海瑞金賓館,坐落於鬧中取靜的市中心,占地面積12650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約占5000多平方米,是接待政要和各國貴賓的重要場所。雖然經歷了近百年的時間,房間的結構依然如故,甚至木制地板仍無裂縫產生。2007年,著名英國設計師對此別墅進行了整修,配置了當代先進的設備設施,恢復了其原來的面貌。

    據附近居民介紹,這裡還是很多影視劇的拍攝基地,屬於老上海風格的建築,保存得很好。

    歷史:位於太原路160號的太原別墅前身是狄百克洋行。這座法式建築竣工於1928年,是歐洲文藝復興晚期經典的花園住宅,孟莎式屋頂,城堡式圓體錐尖塔樓盡顯其內斂的張揚。在關於太原別墅故事中,其最早的主人狄百克是來自法國的“強盜律師”。他開價極高,可以把無理說成有理,但實際上贏官司靠的都是“通官路”。當初他造這幢私家洋房的資金就是靠官司打出來的“黑鈔票”,完全模仿路易十四宮殿不說,還搞了個上海唯一的“五彩馬賽克浴缸”。

    抗戰勝利後,美國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陸軍五星上將喬治・馬歇爾(1880.12.31―1959.10.16)作為美國政府在國共兩黨間的斡旋人物,在華期間居住於此。一九四七年離華歸國後即任美國國務卿,故此地也被稱為“馬歇爾公館”。

    解放後毛澤東曾在此下榻。文化大革命期間,太原別墅也曾是江青所鐘愛的住所。

推薦閱讀:

悉尼古建築漫談

昆明百年景星街

上海上音專家樓

重慶雲安古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