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北京大高玄殿為啥俗稱小天壇

北京大高玄殿為啥俗稱小天壇

日期:2016/12/14 18:48:0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大高玄殿

大高玄殿

    在文物古跡高度集中的朝阜大街上,在景山前街的西邊,有一座皇家道觀大高玄殿。大高玄殿修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距今已470年。大高玄殿於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開始修繕。

    明嘉靖皇帝是明代所有皇帝中修建皇家古建最多的,其在位期間,在北京修建了很多皇家壇廟。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的三大殿失火,把三大殿完全燒毀,又重新修建三大殿。在明陵處修他的陵墓永陵,他的永陵規模僅次於長陵。同時還修繕其他已有的祖陵。嘉靖以前的皇帝祭祀天地都在大祀殿(天壇祈年殿),嘉靖認為天和地一起祭祀不合“周禮”,天地的祭祀要分開。所以在嘉靖九年,他下旨在安定門外修建地壇(方澤壇),於夏至日祭地。又把大祀殿改名為大享殿,在其南修建了圜丘台,又稱為祭天壇,於冬至日專門祭天。同年又在東郊朝陽門外修建了朝日壇(日壇),東方日出,於春分日祭日。在西郊阜成門外修建了夕月壇(月壇),西山落日,於秋分日祭月。到嘉靖十一年,又把天壇西邊已有的山川壇分建為天神壇、地祗壇。以後又在這裡修建太歲壇、先農壇。在嘉靖九年時,他還在阜成門裡(西四廣濟寺西)修建了歷代帝王廟。嘉靖十三年建皇史宬,十五年在北海東岸建金海神祠(後改為由皇後主祭祀的先蠶壇)等。因我國古代皇家都在祭祀的壇廟中種植長壽常青的柏樹,以示“江山永固,萬代千秋”之意。嘉靖更是在各個新建的壇廟裡廣植柏樹。如日壇的古柏之多“古松(古人認為松柏同種,有時也稱柏樹為松)萬株,森沈蔽日,都人所謂黑松林也”。

    大高玄殿是專門為嘉靖皇帝做醮供的地方。位於故宮外西北方,景山的西邊。修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毀於火,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和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都曾重修。大高玄殿坐北朝南。大門前正南和東西原各有牌坊三座、習禮亭兩座,均於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為擴展大街而拆除。而大街南邊(故宮筒子河邊)的牌樓曾於2004年重新修建,南面上書“乾元資始”,北面上書“大德日生”。門前東西的兩座習禮亭也叫音樂亭。東名“陽真閣”,西名“陰靈軒”。這兩座樓閣建築精巧,很像故宮的角樓,有“九梁十八柱”之說。大高玄殿的大門為券洞式三座門,內有大高

    玄殿門,院內東西有鐘鼓樓,正北是大高玄殿,殿面闊七間,前有御路和月台。大殿內正中供有三清,中為玉清元始天尊,兩旁為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殿東西供有各路仙道。院東西各有配殿九間。大高玄殿後是九天萬法雷殿,面闊五間,東西兩旁各有配殿九間。最後一層大殿是一座象征天圓地方的兩層樓閣乾坤殿。上名“乾元閣”,圓攢尖屋頂,覆以藍琉璃瓦,象征天;下為“坤貞宇”,方形,覆以黃琉璃瓦,象征地。這裡也是嘉靖皇帝從事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明嘉靖年間文人夏言有詩雲:“琪樹瓊林春色淨,瑤台銀阙夜光寒。爐香缥缈高玄殿,宮燭熒煌太乙壇。”大高玄殿因其建築造型與天壇祈年殿十分相似,所以人們還俗稱它為“小天壇”。眼下,大高玄殿正在按原格局進行修繕之中。

推薦閱讀:

九江琵琶亭主體建築封頂澆築

鎮江地標建築雲台閣主體封頂

文化遺產遭建設性破壞 專家呼吁原生態保護開發

“古今相融”江蘇同裡古鎮換新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