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利川市大水井古建築遺址印象

利川市大水井古建築遺址印象

日期:2016/12/14 20:26:07      編輯:古代建築史
2010年5月22日,因受邀參加利川第二屆《利川市志》(1986~2003年卷)評審,評審會議結束後,順便去參觀了一趟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利川市大水井古建築遺址。水井古建築遺址位於該市柏楊鎮水井鄉,位於公路右側約50米處,由李氏宗祠和李氏莊園組成。整座莊園在一面山坡上一字排開,面對現在的公路,右邊是祠堂,左邊是生活區。據《利川市志》介紹:整個莊園共24個天井、174間房屋,占地總面積10000余平方米。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後不斷增修,建築時間延續90余年。宗祠設計布局與成都文殊院相仿,莊園熔中西建築於一爐,整個建築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瓷嵌、壁畫、浮雕、匾對、題詞比比皆是,濃艷而不俗氣,宏大而不落凡響。窗棂雕花多達數十種,花鳥蟲魚,風格各異,依天井而形成各自的主題,一室一景,多樣而統一。特別是李氏宗祠那用巨石修築的圍牆堞垛,總長390余米,寬2.85米,遠看宛然游龍飛舞山間。圍牆前右角呈斧頭形向外隆起,內護古井,下石梯76級始達井口,泉水甘冽,常年不涸。

因為連續幾天的陰雨,我們去的時候,莊園氤氲在一層薄薄的雨霧中。沿著一條青石甬道走近,只見一座莊嚴的石質門樓上方的匾額上镌刻有4個顏體大字“青蓮美蔭”,明確告訴人們此處的主人為李姓(注:詩人李白幼時曾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南青蓮場居住,故自號“青蓮居士”,人稱李青蓮或青蓮學士),看來其正式名稱或許應為李氏莊園建築群落。

按照管理人員的指示,沿著修築在山腰的青石甬道向右邊前行,不久,就看到一道巍峨的城堞式的青石圍牆,依山勢向上延展,依稀可見一排整齊的射擊孔,給人一種莊嚴、壓抑的氣勢。而巨型條石鑲嵌而成的大門不過1米來寬、2米來高,用鐵皮包裹的木門卻厚達20厘米以上,可以使游客想見歐洲的那些古城堡。據鑲嵌在一側的銅牌介紹,這裡是李氏宗祠,建築於1846年~1849年,距今已經160多年。全部建築沿中軸對稱布局,宗祠分為前殿、拜殿、祖宗殿等3個大殿、4排回廊式結構廂房,有6個天井、69間房屋,占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多平方米。轉過過廳,是一個青石鋪就的院壩,一面城堡式的高牆屹立在眼前,等距離鑲嵌著3座青石門。前面的矮牆上也等距離布置著一排射擊孔。從中門進去,先後是前殿、拜殿、祖宗殿,每座殿之間用條石鋪就的天井隔開,兩側又通過回廊相連。3座大殿除外牆是磚牆外,其余全部是木質結構,每座大殿的4根廊柱每根都有一抱多粗。門、窗、檻雕刻精美,板壁的木板與木板之間嚴絲合縫,雖然油漆剝落了,但仍可以令人想見當年的豪華、氣派與制作的精良。天井中的青石條上長滿了青苔,好像在向游人們無聲地傾訴著自己所歷經的滄桑。我們注意到,雖然最近幾天在連續下雨,但各個殿中都很干爽,可見其排水設施安排得十分得當。在拜殿前有一塊長1米多、寬約1米的巨石,據說叫“過失石”,凡犯有錯誤的族人都必須跪在上面接受族長的懲誡,充分體現出祠堂在當時集政權、族權、神權於一體的崇高地位。據導游介紹,民國30年(1941年)一個四川軍閥對祠堂進行圍攻,打了好幾個月也沒有能攻打下來,最後切斷了水源,才迫使李氏屈服。李氏族長李蓋五汲取教訓,花3年時間,用青石條把原先在祠堂外面的水井圈進來,並在外面刻上“大水井”3個字,於是,解放後,整座莊園也被叫做了“大水井。”現在,整座莊園,包括祠堂和祠堂左邊的生活區都已經被列為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天游客不斷,成為利川市的一景。

生活區也由3進組成,面對公路的是2層樓,樓上一層的窗戶上部呈弧型,明顯帶有西洋的建築風格,樓前也有一塊由青石條鑲嵌而成的院壩,算是中西合璧吧。二進是會客廳,只有1層;三進是主人臥室,除繡樓有3層外,其余都只有1層。主體建築也是木石結構,中間橫著2個天井,兩側用廂房連接。整個生活區的門窗、廊柱、板壁原先都用紅色油漆髹漆過,窗棂上雕刻著各種栩栩如生的圖案。會客廳豎著一面巨大有木質屏風,彩畫還沒有完全褪盡。整座建築雖經多年風雨剝蝕,但仍然美倉美奂,彰顯著主人的奢華與富足。生活區的左側是原先的下人住處,解放後分給當地農民居住過,但現在已經完全劃歸保護區了,農民們已經全部搬遷。聽說為了修復和保護好李氏莊園,利川市已經投入了數百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方式,對整座莊園進行維修,現在維修工作仍然在繼續進行。

利川市能夠將這樣一座規模宏大的地主莊園保護得這麼好,實屬一個奇跡。在鄂西南山區,像這樣的地主莊園以及一些寺廟,絕大多數早就在解放後不久就分給當地農民居住,或者被完全搗毀了,分給農民居住的莊園經過幾十年的變遷,大多也早已經被改變了原貌。而大水井卻是一個例外。現在,這座昔日的地主莊園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大潮中,又重新煥發出了生機,不但供人們游覽,還有不少專家、學者來這裡研究古民居建築藝術,為發展當地的旅游業,為繼承和發展民族建築文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0年5月25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