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蘇州園林建築賞析

蘇州園林建築賞析

日期:2016/12/14 20:26:11      編輯:古代建築史
舫在我國古時,常稱兩船相並為舫。《國策·楚策》雲:“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糧"。以後把用游覽的小船稱舫。舫,後來又俗稱旱船。這是一種外形模仿舟楫的建築物。因其不能航動,所以又名“不系舟"。園林中的舫便是一只“不系之舟"。江中一葉小舟,向為文人雅士隱逸山林湖泊的象征,園中的舫正符合了歸隱後,追求不受羁絆,自由自在的心理需求。蘇州園林中的舫,一般由頭艙、中艙、尾艙三部分組成,通常是船體下部以石砌,上部船艙則多為木構,而且大多建於水中,有的臨岸貼水,象待人登臨;有的伸入水中,似起錨待航,供人在內游玩欣賞水景。舫除了其造型別致美觀,更代表了園主灑脫生活的一種向往和追求,所以蘇州園林中多舫。拙政園的“香洲”兩字為明代吳門才子之一文征明所書,這是一座外形內觀都似畫舫的建築物。通長丈許,可分為三個部分。俗稱“紗帽頭"的頭艙,約占舫長的二分之一,顯得氣勢軒昂,頗有氣魄。中艙較低,深約七尺,艙內施一堂隔扇,一分作內外兩艙,兩旁配置既可啟合,又可拆卸的和合窗,一排木板坐凳,裡面光線充足,明朗清晰。尾艙兩層,狀若飛舉,名呼“征觀樓"。登樓可以飽覽四周景色。香洲畢竟不是真船而是用磚木建成的,實際上它是軒、榭、樓的混合建築,它和周圍的其他建築物相互呼應聯成一氣。又因它三面臨水,顯得格外生動自然,確為蘇州園林中舫式建築的典范。

怡園的畫舫齋,是一座樓閣式的建築物,輕逸舒展,宛如飄浮於水上,蕩漾於池中的一葉輕舟,置身其間,大有似在行船中之感。舫首設置石欄,憑欄可數游魚,前艙擺設石桌、石凳,供游人坐歇小憩。艙內掛竹質抱柱聯,匾額為“舫齋籁有小溪山”。後艙以落地長窗為屏,配置國畫,舫尾樓上為“松籁閣",重簾復宇,倒影玲珑。


舫在園林中大多布置在水邊,但也有不沿水而建造的稱為船廳,運用聯想,使人產生在屋內而宛若置身舟楫之感。

拙政園的留聽閣從整體外形看卻是一個抽象的船廳,所以廳前平台如船頭,廳造型輕快,前後進出,兩側用和合窗,內裝木制欄凳,可臨窗坐觀荷花,適逢秋雨如絲,碧荷初放,憩息閣內如坐舟中,靜聽雨打枯荷,濤濤有聲,別有情趣。

耦園的籐花舫則是一仿旱舫的建築,三面有窗便於觀景,從舫內外望園內花木山石滿目蒼萃,異常恬靜優美,南窗外有紫籐一株,每到炎夏,籐蔭張天暑煩頓清,籐花舫也因此得名。

2樓,在古時指重疊起來的房屋。《說文》雲:“重屋曰樓"。
山外青山樓外樓。在蘇州古典園林中,樓通常二層,多設在山水之間,上層高度為下層的十分之七左右,體量往往比廳堂為小,大小根據需要和所處的環境而定,面闊多為三間或五間,偶見四間,三間半,或一間半帶走廊的,進深多至六界,屋頂常作歇山或硬山。樓的位置多座落在園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間,造型富有變化,掛落,半欄隨意設計,面園一邊,一般裝有長窗,外繞欄桿,或凸出硬挑台為陽台,如作雀宿檐或副檐諸式,則裝地坪窗。樓的底層跟廳堂相似,兩側多砌山牆,或辟洞門、空窗,或築磚框花漏窗,樓梯可設在屋內,或從室外假山上盤旋登樓,也有在樓的兩翼分別加設樓梯間,但要隱蔽。、

拙政園的見山樓,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曾在此辦公,該樓三面環水,一面依山,重檐歇山卷棚屋頂,樓上三問帶回廊,前後落地長窗,左右兩側開月洞門,回廊檐一枋間均配吳王靠,飾以掛落,該樓雖直出水面,但底腳處作多道橫向分割,從而使樓身高而不瘦,聳而平穩,與對岸的雪香雲蔚亭、倚玉軒,香洲隔池相望,登樓遠眺,廓城青山,隱影可見。靈巖、天平諸峰,列障如屏,故名見山樓。
留園中部的曲溪樓,因濱臨曲水,故以“曲溪”為樓名。門框上方磚刻匾一塊“曲溪"兩字為明代文征明手書。該樓座東朝西,粗看似一座寬廣的單檐歇山造,實際上僅長十米,寬三米,因此平面窄長,底層起著通道作用,由於兩端均有更狹長的空間與之形成對比,出入口又偏靠兩旁,從而使室內有回旋的余地。樓上用封閉手法,中間一長排圖案精美棂條緊密的地坪窗。兩旁各開一扇六角形冰紋漏窗。樓下卻以開放為主,正中的磚細八角門洞的兩側各有橫長方形的磚細窗洞,將園景現露於窗洞中,以便人們領略園中的詩情畫意,牆體外面又裝飾著色彩素雅的作水平方向的磚細掛落板,從而跟園內的水面相對照,巧妙地將裝飾同建築結構緊密結合,創造出一種活潑生動,造型優美的藝術形象。
留園的冠雲樓,面闊五間,平面呈凸形;中間凸出的三間,左右兩角發戗。這一體形的變化,使整幢大樓顯得輕巧秀麗,生機活潑。登樓從東端假山而上,由於該樓所處地勢尚高,因而北望能見到虎丘的迷人景色。樓下壁間嵌化石一方,魚蟹宛然,鱗甲顯眼。冠雲樓與鴛鴦廳隔峰相對,水光山色,錯落有致,這裡是留園的荟萃所在,東部景區的“結景"。

江南名樓——楓江第一樓坐落在寒山寺內,登樓攬勝,黛山綠水,碧野朱樓,盡收眼底。該樓上下兩層,飛檐翹角,精致秀美。正廳中央懸掛趙樸初題“霜天清一響"匾一塊。樓梯圍繞中心柱盤旋而上。這是一幢結構精致,匠心獨運的古建築,樓下廳內抽去兩根柱子,使廳面開闊,而於前檐接榫處雕有兩只精致的花籃,故稱花籃樓。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一首脍炙人口的詩句,點出了樓在園林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功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