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視野中古鎮的發展定位
日期:2016/12/14 10:01:17   編輯:古代建築史——以重慶瓷器口為例
●周鵲虹
近幾年來,古鎮旅游受到越來越多旅游者的喜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現代化的景觀、景物隨處可見,中國各地各具特色的傳統景觀卻十分罕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鎮以其獨特的建築風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深厚的人文內涵以及特有的古樸環境氛圍受到了人們的青睐,成為旅游市場中的一支新生力量,那些保存較完整、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古鎮吸引著大批的旅游者前去觀賞。近幾年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安徽幾處民居宅院、雲南麗江古城以及未被列入世界遺產的江蘇周莊等地在旅游黃金周期間,游人如織,其數量直追山水風光景區的客源。由此可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鎮旅游,其市場前景不可低估。
在民俗文化視野中,我認為古鎮應該找准自己的定位,把古鎮的文化意義和民俗價值確定為如下五點,既發揮更大的民俗效益,又能提升自己的品位。
一、民俗文化大眾教育中心
民俗的普及和大眾教育是民俗文化傳承的重要課題,尤其是在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沖擊嚴重的當前社會,民俗文化傳統的很多觀念迅速淡化,普通大眾及年輕一代對民俗的理解越來越淡漠、越來越陌生更是不爭的事實,瓷器口古鎮作為主城區最典型、最古老的古文化區,應當充當民俗文化的大眾教育中心。針對不同文化素養的旅游者,各古鎮根據自身文化遺存特色開辟古文化展示區,通過實物來展示古鎮的歷史、人文、民俗等不同特色的文化內涵,引導旅游者進行古鎮歷史文化、風情民俗鑒賞,讓旅游者了解古鎮的歷史沿革、風土民情、文化理念,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因此,我有如下兩條建議:
其一,在瓷器口街道各處增加民俗內容的東西,現在有的只是一些簡單的傳說介紹,但有很多真正民俗文化內涵的東西,沒有好好挖掘出來,應當有完善的民俗學介紹,比如街道的排水功能,比如建築的結構問題,比如更夫的打更等等,可以借助民俗學會的學術力量,完善這些介紹,從而大大豐富瓷器口的民俗文化內涵。參觀者旅游者除了過來看看新鮮外,能學到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識,既陶冶了心情,又豐富了知識。
其二,可以與周邊大中小學聯系,主動要求建立民俗文化教育基地。在台灣,非常重視民俗文化,他們叫鄉土教學和風俗教學,已經進入課程,很多中小學都把台灣民俗村、台灣世界文化館、媽祖廟甚至原住民村莊作為民俗教育的基地,我們的大中小學有國防教育基地,有實踐教育基地,有科技教育基地,但缺失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民俗文化教育基地,而瓷器口就是這樣一個良好的選擇。因此,可以加大和學校合作的力度,是瓷器口古鎮真正成為下一代接觸民俗文化的一個教育中心。
二、民俗文化元素展示中心
明、清時期,磁器口古鎮名揚巴蜀大地,昔日這裡是一個熱鬧非凡的水陸碼頭,為嘉陵江下游物資集散地。其濃郁純樸的古風,令其成為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征。 街道大多是明清建築風格,街道由石板鋪成,沿街店鋪林立。民俗文化元素豐富,比如在建築上,建築物在選址、形態結構、造型、色彩、命名等方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道德、五行等觀念規范,也體現了當地人傳統的價值觀、審美觀與各地的經濟文化地域特色。
而今,在各地紛紛拆遷,鋼筋水泥充斥於城市農村的時候,古鎮最大可能性的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傳統的民俗文化傳統,保持了很多過去的記憶。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瓷器口的茶館、街道、生活習慣、甚至店鋪的小擺設、路邊的垃圾桶等等都展示了民俗文化和民俗事象的種種元素,毋庸置疑,瓷器口古鎮處處展現著民俗文化的氣氛和特色。
當然,也有不充分的地方。我曾經參觀過浙江的烏鎮、同裡和江蘇的周莊,相比瓷器口古鎮,他們的名氣顯然大於瓷器口古鎮。但我看到的差別並非如此,感受有如下幾點:
其一,保存了很多原生態的生活形態和民俗風情,如他們的蠟染坊、酒作坊,把所有的工藝和操作方式全部保存下來了,而且,很多生活的細節也是非常傳統的,走在那些地方,仿佛回到了一個個遙遠的時代。相比而言,瓷器口古鎮更多的展示的是商業的街道,建議多開發一些這樣的風俗特點。以前有川劇茶樓,也有缫絲作坊,有一段時間存在,後來消失了。當然這些不能完全依靠民間,它的目的不是純粹的商業利益,而是古鎮的民俗文化品位的提高。政府可以在這些方面加以投入,獲得的回報應該是可觀的。
其二,那些古鎮較好的展示了江浙文化的特點,非常鮮明。瓷器口應該是巴蜀民俗文化元素的展示地。但瓷器口古鎮近年的開發中,有些東西做的不夠,或者方向有些偏差,只要看似古老的東西全部拿來,有很多地方顯得格格不入或過於做作,這些都應該加以調整,使之充分體現巴蜀文化的特色,比如蜀繡、茶館、書場、川劇、滑竿、變臉等。
三、非物質遺產保護傳承中心
古鎮大多歷史悠久,人文內涵豐富,有著悠久的歷史沉澱和多種文化的相互交融。歷經千年人文濡染,古鎮保存有大量歷史文化遺跡,且人文荟萃,留下了神奇的傳說和文化古風。古鎮的存在價值是以其完整的文化形態而出現的,這一文化形態,不僅包括古建築物、古樸的環境以及眾多文物遺存這些凝固的、靜止的事物,而且還包括世代生活在這些老房子裡的古鎮人傳統的生存狀態,即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文化方式。古鎮最具特色與最具生命力的特征正在於人與古鎮的相生兼容,這是古鎮固有風貌和生活結構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古鎮淳樸的民風、閒適的生活節奏、簡單的日常飲食起居、富鄉土氣息的生活用具、生產工具及手工藝品、熱鬧的節慶廟會等民風民俗,經過千百年的沉澱傳承,又相對完整地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民間傳統。因此,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古鎮中非常集中,而且很利於保存,古鎮應當擔當保存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
值得保護和保存的很多,需要我們去認真發掘,比如龍隱的來歷。據說當年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因四叔燕王朱棣篡位,避禍西南,曾在瓷器口滯留過。至今在正街上還保留有一口深水井,傳說建文帝就在此躲藏。
還有早年的瓷器口手工作坊則蓬勃發展,燒瓷坐了該鎮第一大行業的交椅,成了遠近聞名瓷器生產交易大鎮。一業興,百業興。盛時,每天總有數百條船在碼頭進進出出,應了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的俗話。但現在這樣的民俗文化傳統,已經完全看不到了,甚至當地人也不知道,應該可以發掘出來。
從歷史來說,20世紀初四川總督劉湘到磁器口,開辦了煉鋼廠、機修廠,成為四川最早的煉鋼基地。
在抗日戰爭時期省立教育學院在磁器口辦學時,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吳苾在這裡任教,除傳道授業、著書立說之外,偶爾也會到鎮中心的茶館去坐坐,一邊品茶,一邊與茶客擺擺“龍門陣”,了解民情與社會。著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抗戰時期就曾就讀磁器日正街寶善宮內的嘉陵小學。
磁器口鳳凰山作為國民政府教育部美術委員會駐地,聚集了徐悲鴻、傅抱石、王臨乙、張書族、豐子恺、宗白華等眾多的全國知名的美術家及美學家。
《紅巖》小說中的“華子良”,更是家喻戶曉,在磁器口留下了他革命活動的足跡。據老人們講,華子良經常到鎮上買菜,擔鹽巴,挑醬油,買完東西就走,老輩人都見過,而且與地下黨接頭的地點便在磁器口的一棟穿逗房子裡,只是說不清是那一棟了,這更增添了古鎮神秘色彩。
還有,在磁器口老街上,說起打蓮花落老人,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位年過八十的古鎮明星,可以稱得上是古鎮的名片,磁器口老街的歷史在他的嘴裡脫口而出。據我所知,蓮花羅至今無傳人,但我們是否可以如對待阿炳一樣,把一些易於斷絕的文化的東西物質化呢?
四、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中心
前一段時間,曾經在報紙上看到瓷器口的一場婚禮,是一莊涉外婚姻,楊小伙子取了重慶姑娘,在瓷器口舉行了傳統式樣的中國婚禮,讓重慶人大開眼界,殊不知,這是我們最傳統的婚禮形勢。古鎮因為她的古色而必然成為民間民俗文化的活動中心。讓我感到遺憾的是,我們舉行了若干次廟會活動,但具有文化意義民俗意義的活動太少了,都是丟圈賭東西、氣槍打氣球、騎馬開車、饕餮大吃等等,沒有多少民俗廟會的含義。有時候有表演,也是北京天橋文化,不是本土文化,讓人感到很遺憾。
而其他地方呢?據我所知,春節中,古鎮周莊好戲連台。除夕澄虛道院、全富寺祈福,年初一大拜年,年初五接財神,正月十四打田財,正月十五元宵節看燈謎,放煙火。從年初二到年初六之間,還有民俗風情表演,挑花籃、打連廂、舞龍、舞獅、魚鷹戲水,搖快船,戲曲表演。古鎮木渎從1月21日到2月5日,每天鎮上都有滾鐵環、丟沙包、踢毽子、跳皮筋、打陀螺、拔河、呼啦圈等,另外水鄉同裡的尋寶活動,水上迎親表演,吳江靜思園鬧元宵活動,錦溪古鎮戲曲表演,常熟虞山鎮方塔園有"登塔步步高"比賽等等,豐富多彩,引人入勝。
瓷器口可以開展的活動很多,比如傳統的祭祖活動,比如三月三的放風筝的儀式活動,比如中秋節的古鎮賞月活動,比如重陽的敬老活動等等,節假日還可以搞點川劇表演、評書相聲等等活動,豐富旅游的內容,提高文化的品位。
五、民俗學術交流科研中心
正因為如上幾點,民俗與古鎮發展的關系十分密切,民俗文化的大眾教育、民俗元素的展示、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等都離不開科學的調研、精心的策劃、動態的分析,沒有長期的學術支持和科學研究,古鎮民俗資源的開發是難以實現的,因此,古鎮因其自身的民俗集中的特點和與民俗文化的密切關系,必然成為民俗研究的學術交流科研中心。據此,我建議,在瓷器口定期不定期的舉辦學術交流活動,展示交流學術科研成果,並力爭讓成果在旅游開發、民俗資源開發中起到作用;可以加強對重慶其他古鎮的調研以及國內其他地區古鎮的調研,提供相互借鑒,以期獲得更好的方法和途徑;甚至可以承辦全國性的古鎮民俗資源開發的學術研討會,即集思廣益,又大大擴大瓷器口的知名度。同時可以開展諸如瓷器口攝影大賽、瓷器口詩歌征文比賽、瓷器口散文征文比賽、瓷器口開發方案征集大賽等活動,深入對古鎮的開發和宣傳力度。
總之,從民俗文化視野加大對古鎮旅游資源開發的力度,是大有可為的一個領域,值得我們投入大量精力。民俗與古鎮的聯姻必將帶來古鎮的全新面貌,也將為民俗學科發展提供良好的契機和較高的起點。重慶2月1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