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江南水鄉的醇香記憶
日期:2016/12/15 0:36:20   編輯:古代建築史往來於文化之路
三個女生天還沒亮透就坐上了T741次火車,一路顛簸,早晨8點45分步出了紹興火車站,早就聽聞紹興出租車的便宜,二話沒說就上了車,3分鐘就來到了倉橋直街。
在和倉橋直街相交的府橫街上的一家小旅店安頓好住宿後,我們就前往第一站——魯迅故居景區。我們放棄坐車,沿著解放路走了二站路,為的就是感受一下紹興最繁華的商業街。那是周五,路上還是很熱鬧,但解放路和一般的商業街差異不大,沒能引起我們多少的興趣。
頂著大太陽走了近半小時後,我們終於看到了鹹亨酒店,大老遠望見一排有三家,前兩家都是富麗堂皇的大酒店,只有第三家是木桌木凳的客店讓我們還有點感受到孔乙己的氣息,遂毫不猶豫地進去,點了香干、臭豆腐和茴香豆,無奈味道實不為我們所喜歡,只有我還覺得差強人意,而另兩位同行伙伴均沒有什麼興趣,只得再買個干菜茶葉蛋以果腹。也許紹興偏鹹偏臭的口味不適合女生吧,最讓我感到怪異的是,這頓小餐以後,我開始覺得整個紹興的空氣中都彌漫了霉干菜和臭豆腐的味道,也許這就是紹興文化的味道。
我們買了魯迅故居和蘭亭的聯票,85元,學生不打折,這個讓人郁悶的。在魯迅路上一路看了魯迅故居,百草園,魯迅祖居,三味書屋和魯迅紀念館,我只記得開滿油菜花的百草園和買了一只難吃的干菜餅,別的印象都已經模糊了。不停地蹭導游,聽到些斷斷續續地介紹,幫助自己回憶中學課本上學過的課文。只能感歎同意導游的一句話“名人用過的一切都是文物,一般人用過的東西都是廢物”。在魯迅紀念館裡,我雖然努力想去感受下周先生當年棄醫從文的毅然決然和對國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憤懑心情,無奈我仍然對籐野先生的手跡與魯迅年輕時的蠟像更感興趣。三個女生小聲討論著周先生的確切身高,三兩句話後又實感不敬而郁郁離開。至於在三味書屋,連個“早”字也沒看到,我們拍了幾張照片,就出來了。
恰巧在壽家台門前第一次看到了向往已久的——烏篷船。
連午飯也省略了,我們又是步行三站路,來到市府大樓前搭上三路公交車前往蘭亭。對於蘭亭以及王羲之和其子王獻之,我是心懷神往和敬畏的,主要緣於幼時習字卻又半途而廢,學無所成,故對書法有種難了的情愫。在太字碑前站定提筆,輕蘸當年王獻之練去的十八缸水,來回運筆,回想永字八法,心神頓時平靜,讓我突然萌發重拾羊毫之意。試想坐於山澗曲水流觞,聽古筝悠揚琴聲,品花雕之甘香醇美,對聯做詩賦詞,此情此景讓人心醉神怡。加之此地出了二王,可謂人傑地靈,實在是陶冶性情的佳處。我忍不住買了一把手寫《蘭亭集序》的小扇以作紀念,雖然價格不菲,但是在愛不釋手。我們在園間散步,偶遇一對拍攝婚紗照外景的新人,新娘赤足匐於竹排之上,微風輕挑,白紗與碧波共蕩漾,美不勝收。
山水釀就的酒文化
第三天,忘記昨晚旅館簡陋的設施帶來的不快,我們打點好背囊來到了柯巖風景區,依舊是買聯票,依舊蹭導游,這次的導游是個幽默的上海中年男子,一口標准的滬語讓身在異地的我頗感親切。蓮花座、雲骨、越女春曉、烏氈帽亭等等等等,景觀很多,但大都為人造,游玩當時頗有新意,但看過後即無甚多印象。加之在大雄寶殿聽導游講了一通釋迦牟尼的成仙過程,後又被一個所謂峨嵋山上來的大師念了平安的經文,差點被拉去捐錢修廟,嚇得三人落荒而逃,故對柯巖並無太好回憶,只有一處“鏡水飛瀑”讓我欣喜不已,小瀑高有三十米,水流很急,氣勢不凡,不遜於五洩中的任意一洩。
和柯巖連為一體的鑒湖景區讓我感受到的是別樣的紹興的酒文化。終於坐上烏篷船(40塊錢十來分鐘,有點貴),三個女生嘻嘻哈哈地和船老大聊天,雖然聽不太懂他的方言,但是聽明白了遠近聞名的紹興黃酒用的正是這鑒湖的水釀造的,我們旋即注意起了這一湖碧水,湖很大,水碧清,陰陰的天空中不少雲層壓的極低,由淺及深,遠處群山層疊,峰巒起伏,眼前好似一副巨大的水彩畫,透明而慢慢地浸染開來。踏上葫蘆島,就聞到一股濃濃的花雕香味,尋味來到品酒館,三個人一人要了一小杯黃酒,小啜一口,醇香甘甜,舌尖微辣,酒水順勢流下,胃中升騰起一股暖意,口中回味仍是淡淡的甜,比較於味道偏鹹的紹興菜,黃酒可真是我的最愛了。以前從未沾過黃酒,來紹興前,我一直想象著,捧一碗熱黃酒,坐在河邊的酒家,要看對面戲台上上演正酣的社戲的惬意情景,雖然當下品酒的景象與此相差甚遠,我仍甘之如饴。漫步在零星散落於鑒湖的四島之上,來回走在各種各樣的小橋上,我眼睛一直離不開的是鑒湖水,口中一直回味的是那一絲溫甜。
雜記其他
紹興與西塘
倉橋直街和我想象中的差不多,一條透著江南水鄉風韻的老街,石板路,瓦房和台門。清澈的小河,披著青苔的石橋,家家戶戶掛著的紅燈籠,讓我誤以為又來到了一年前去過的西塘。但當我們再便步個把小時後,我才感到,較之於西塘,紹興大的多,也現代的多,倉橋直街只是紹興的一角,一條受保護的歷史老街,那裡的人、水、店都有更多人工的痕跡,紹興人已經不會在這種狀態下居住了。而從這個角度講,西塘更讓我喜歡,它的狀態更自然,民風更淳樸,人們毫不造作地在小鎮上吃飯,洗衣,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