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01:大唐佛光——五台縣佛光寺東大殿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01:大唐佛光——五台縣佛光寺東大殿

日期:2016/12/14 22:13:13      編輯:古代建築史

  距五台縣城三十公裡,有一座三山環抱、氣勢巍峨的千年古剎佛光寺。與五台山內林立的寺廟相比,這裡沒有繞梁的梵音,袅袅的香火,卻有著千年的神秘、不老的傳奇。

    國內目前僅存4處唐代木結構建築,它們奇跡般地全部位於山西,佛光寺東大殿即為其一(其他為五台山南禅寺大殿、芮城廣仁王廟大殿和平順天台庵大殿)。7月20日上午10時,記者驅車出五台縣城一路向東北行駛,在茹村岔道口轉金閣嶺方向,很快就來到位於豆村鎮佛光新村的佛光寺。

    千年古寺一片寂靜

    走在青石鋪就的坡路上,如同踏著斑駁的歷史足跡。放眼望去,高大挺拔、郁郁蔥蔥的松樹形成了傘蓋庇蔭著寺內建築。整個佛光寺坐東向西,雄踞山腰,其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地勢迎面開闊,周圍松柏青碧,綠草茵茵,環境清幽。寺中人煙稀少,除了幾名管理人員,就是68歲的佛光新村村民趙書英和同村的幾名婦女,在寺院門前擺了一個小攤,售賣一些手工刺繡鞋墊之類民俗工藝品。

    入口處掛著“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佛光寺管理所”的牌子。佛光寺沒有僧人,聽不到鐘鼓和誦經聲,更不允許燃香火。1953年,佛光寺成立了古跡保管所,1961年該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這個寺院的功能就主要是供人研究了。平日,這裡游客稀少,比之其他寺廟,更多的是靜谧。

    進入寺院,層疊的古建躍然入目。佛光寺東西長而南北窄,布局以東西軸線為通道,主要建築基本集中在層層疊起的三個庭院中。管理所工作人員殷有年告訴記者,“寺院內最高一層院落矗立著唐建的東大殿,殿前有唐代石經幢一座,殿南有一磚塔稱祖師塔。中間一層院落除東面為石券窯洞外,南北房為現在的客房。最下一層院落,北面有金建文殊殿,院中又有一唐代石經幢。院南原為普賢殿,毀於火災後,新建廊房。目前,佛光寺占地面積34200平方米,有殿堂、樓閣、窯120余間,是五台山保存最完好的寺院之一。”“這裡是先有佛光寺後有佛光新村的”,62歲的殷有年土生土長,對佛光寺如數家珍,“聽老輩人們相傳,北魏時孝文帝騎馬拜游五台山,到了南台頂時天色將晚,忽然看見山的西面有一道非常奇特美麗的霞光,他以為是文殊靈跡,便騎著馬一路尋著光線找到這裡,建造了3間佛堂和僧捨,創建了最早的佛光寺。”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尋找

    佛光寺之名遠揚千裡之外,在於它重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主殿東大殿。它的發現,它的聲名,它的命運,與梁啟超的長子、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密切相關。

    梁思成最早是從一張圖片上認識佛光寺的,那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拍攝的敦煌石窟第61窟壁畫。壁畫是一幅唐朝人繪制的完整清晰的五台山寺院圖,其中有“大佛光之寺”。壁畫是唐朝時畫的,寺必然就是唐或唐之前修建,而在當時,日本人以嘲諷的口氣給中國古代建築下了一條定論:在中國已經沒有唐代時期的木構建築,要看中國唐代木構建築,就去日本的奈良、京都吧。

    堅持不懈和艱辛異常的尋找開始了。1937年6月,梁思成與夫人林徽因雇了馬車和毛驢,一行四人風塵僕僕來到五台山。輾轉訪問一些寺廟後,他們終於來到佛光寺。在這裡,他們驚喜地發現,東大殿南側有一座磚塔與敦煌壁畫上所繪的磚塔一模一樣,特別是東大殿,梁思成憑經驗斷定屬唐代建築。最後,在寺內僧眾幫助下,他們在殿內搭起了架子,拭去千年塵封,終於在大殿木梁找到唐代墨書,和 殿外的石經幢相互應證,終於確鑿無疑地證實:中國有唐代木構建築,日本人的定論可以休矣!

    更讓他們驚喜的是,整個佛光寺“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唐、金、明、清建築齊備,梁思成激動之地稱其為“中國第一國寶”。回到北京後,他撰寫了《記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築》,轟動了中外建築學界,佛光寺從此真容得現,被譽為“亞洲佛光”。

    度盡劫波今安然

    “佛光寺經歷過很多劫難,保存至今太不容易了。”采訪中,佛光寺管理所所長劉俊文感歎。

    五代前,發生過四次較大的滅佛事件,其中規模最大的為北周武帝滅佛和唐武宗滅佛。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北周武帝令佛、道二教一並廢除,五台山佛教受到沉重打擊。公元845年唐武宗興道滅佛,佛光寺所有寺宇全部毀於一旦,而只有祖師塔由於是磚石結構沒有被燒毀,一直保留至今。唐宣宗繼位後復興佛法,大中十一年,孤身獨守的願誠和尚和女施主寧公遇在佛光寺舊址重建了東大殿。之後,佛光寺又遭遇歷代兵燹、抗戰時期日軍入侵、“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劫難,所幸其地處偏僻,香火不興,僧人寥落,因此躲過了許多劫難。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發現佛光寺一年後,日寇占領五台縣。據傳,曾有漢奸闖進佛光寺圖謀不軌。在東大殿前,曾配合梁氏夫婦做調查的住持老僧坐在柴草上,對漢奸們說,膽敢往前跨一步就當場自焚。正在此時,大殿中沖出成百上千只蝙蝠,在老僧頭頂盤旋尖叫,嚇得漢奸抱頭鼠竄……

    對此,劉俊文總結,“建寺和護寺同等的重要。佛光寺原有七間木構建築的普賢殿,五間木構建築的天王殿,先後在明崇祯年間和清光緒年間被燒毀。1941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東大殿也發生殿內香斗裡的香火煨著金柱的險情,幸虧當晚老和尚澄溪上殿拜佛發現,動員全寺僧人鏟雪滅了火,所以現在我們特別重視安全防護,安裝了全方位攝像監控裝置日夜監守,同時配備了10個地下消火栓、45個干粉滅火器、900立方蓄水池,確保佛光寺萬無一失”。

    采寫:本報記者 郭小強  插圖:牛力 

佛光寺“四絕” 

    采訪中,忻州市文化局社文科主任田雷告訴記者,佛光寺有四絕:東大殿內唐木構、泥塑、壁畫、墨跡,具有無法估量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

    A 木構建築堪稱傑作

    東大殿面寬7間,進深4間,八架橼,單檐五脊頂。前檐五間設門板,兩盡間砌砍牆安直棂窗。斗拱雄大,出檐深遠,柱子粗壯,屋頂平緩,整體建築風格為典型的唐代建築。斗拱斷面尺寸為210厘米×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斷面的10倍;殿檐探出達3.96米,在宋以後的木結構建築中是找不到的。同時,大殿梁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使用時間之久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可列第一。

    B 殿內泥塑栩栩如生

    東大殿築了巨大的佛壇,壇上有唐代彩塑30余尊。其中,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及侍脅菩薩、金剛等塑像33尊,高1.95米至5.3米不等。此外,大殿西側和後部,還有明代塑造的羅漢像296尊,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絕無“千人一面”之嫌。

    C 淳古筆法彰顯唐韻

    在東大殿內槽拱眼壁存有14幅壁畫,內槽外側北、南和背面,均為唐代壁畫,內容都是身有背光的眾菩薩圖,由於這三面都是處在殿內光線暗處,故畫面仍顯紅、綠、黑色。莊嚴的佛像,慈善的菩薩,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飛天,虔誠的信徒、供養人,人物衣帶飄動,典型的唐畫風韻。

    D 題記記錄千年史實

    除殿內梁下有唐人墨跡外,大門的背後和大門門框立枋上也有唐以來有具體年號的的墨跡多處,未題年月的唐、五代、金以及明、清題記數十處,內容均為游佛光寺的留筆。這些題記墨跡清晰,有極高的觀賞和記事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