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02:南禅唐風——五台縣南禅寺大佛殿
日期:2016/12/14 22:13:13   編輯:古代建築史大佛殿有“亞洲第一古建”美稱;建造年代比佛光寺還早75年;目前正征集佛像老照片……
二唐寺
瑰寶世間無
千劫何緣存象法
明時自不失玄珠
沉晦慶昭蘇……
這是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書法家趙樸初,於1977年8月偕日本佛教界人士游覽五台山時,作的《寄調憶江南》詞《五台雜詠》四首之一。詞中所說的“二唐寺”,正是位於五台山的南禅寺和佛光寺 (本報7月22日報道)。
五台縣城西南二十余公裡,便是紅牆碧瓦,松柏掩映的南禅寺。與五台山內林立的寺廟相比,它看似一鄉村小廟,卻有“中國唐代建築的標本”、“亞洲第一古建”美譽,與佛光寺一起,被趙樸初先生並稱為“世間瑰寶”。
7月25日下午,記者驅車沿忻台旅游線一路向東行駛,到五台縣東冶鎮後向北行約7公裡,探訪位於陽白鄉李家莊村西北的南禅寺。
風水寶地古松環抱
沿著鄉間小路爬坡北上,路兩旁是蔥翠的松林、果園和莊稼,置身其中,脫俗之感油然而生。就在這樣的情境中南禅寺出現在眼前:寺坐北朝南,位於坡頂一片開闊地上。寺院正前方是一條很深的溝壑,溝內松樹高大挺拔,與寺前後的樹木呼應,將紅牆碧瓦的南禅寺圍攏起來。
寺院正山門緊鎖,沒有游客、沒有僧人、沒有梵音,只有空余千載的靜寂。寺院由東西兩個小型院落組成,東面的院門敞開著,進入院內即是一派鳥語花香。3間正屋和10間東屋已經作為接待室和工作人員辦公室。西院為殿院,東院院內還有一個通往西院的小門,也是鐵鎖把門,只能站在東院遙望西院內那唐風唐韻的大佛殿殿頂。
經過一番聯絡,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南禅寺管理所所長張維風風火火趕了回來。他熱情地告訴記者:“南禅寺屬於五台山台外寺廟,共占地4158平方米。寺內唐建都在西殿院內。西殿院南北長60米,東西寬51.3米,占地3078平方米,是一進四合院布局,共有殿堂12間。由外到內,正南有清建觀音殿兼山門3間,正東有清建菩薩殿3間,正西有明建龍王殿3間,正北即為唐建大佛殿3間了。”
“這裡背靠蛟龍山,東面為牛家山,西面為雁汲山,南面是開闊地,還有小銀河流淌而過,本就是一塊風水寶地。”今年61歲的管理所工作人員姚天土生土長,他還告訴記者:“這裡祖輩上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相傳很久以前,南禅寺所在背後蛟龍山上有一條龍,這條龍經常去小銀河裡喝水嬉戲,玩累了就會來這個高崗平地上休息。後來,有個風水先生看了這個地方後,認定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要出真龍天子,於是這座寺廟就在這裡興建了起來。”
唐風唐韻大佛殿
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築,征得同意後,寺院工作人員劉雲西為記者打開了大門緊鎖的唐建大佛殿,同時也打開了久遠的回憶。
劉雲西告訴記者,“南禅寺是地處偏僻的鄉村小寺,並非官家修的廟宇,由於缺乏財力,所以規模很小。記憶中,這裡一直香火不旺,人跡罕至。”
南禅寺大佛殿,外觀秀麗、古樸。方整的基台幾乎占了整個院落的一半,全殿共用檐柱12根,殿內沒有天花板,也沒有柱子,梁架制作極為簡練,牆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擋的作用,而屋頂是全國古建中最平緩的屋頂,展現了唐建特色,殿內17尊唐塑佛像姿態自然、表情逼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更使的這個千年古寺綻放出奇光異彩。
據張維介紹,大佛殿始建年代不詳,殿內西平梁底皮題記表明,該寺重修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29年之久,“比佛光寺還早75年。”同時,相關實物資料等顯示,該寺於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進行過一次維修,在明嘉靖、萬歷年間維修後,殿堂像設齊備,寺僧眾多,香火旺盛。明代以後,寺院建築逐漸減少,所幸大佛殿代代不廢修飾,得以幸存唐代原貌。因建築年代最為久遠,大佛殿亦被稱為“亞洲第一古建”。
與梁思成夫婦擦肩而過
“佛光寺是我國建築學家梁思成夫婦依據敦煌壁畫的線索發現的。其實1937年梁思成夫婦來五台山尋訪,最先就在五台東冶下的車,之後才改騎毛驢上山的。當時已離南禅寺很近了,可惜南禅寺偏僻,又是鄉間小廟,上不了敦煌壁畫,那個時代消息又閉塞,梁思成夫婦與南禅寺失之交臂。若當年梁先生也見到南禅寺,想必會有更高評價。”張維說。
在南禅寺被發現以前,佛光寺是國內僅存的、已經調查過的唯一唐代木構建築。上世紀世紀50年代初,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古建築普查中,發現了比佛光寺建築年代早75年的南禅寺大殿。調查結果發表於1954年第11期《文物參考資料》,後經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工程組審核認定,山西文管會對南禅寺大殿年代鑒別“完全正確”,成為繼梁思成、林徽因等發現佛光寺後又一重大發現。後來,梁思成、林徽因夫婦還先後三次來到南禅寺進行考證,給出了確切的考證結果。
就這樣,千年沉寂鄉間、名不見經傳的南禅寺大殿,成為我國最早木構建築的標本,綻放出奇光異彩。之後,南禅寺受到倍加重視和保護,1961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至1976年,政府投資對南禅寺大殿進行了落架維修,增添了保護設施等,古老的寺廟煥發出新的生機。
歷盡劫難後征集老照片
采訪中,說到南禅寺歷經千余年風貌依然,張維明顯興奮起來,“南禅寺大佛殿保存到今,有三奇: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滅法’席卷全國,大部分寺廟被焚毀,南禅寺卻幸免於難,此為一奇;千余年中,當地有記載可考的五級以上地震有8次,但該殿竟未從根本上損毀,此為二奇;盡管宋、元、明、清各代對寺廟都有維修,但該寺唐風依舊,建築規制、結構、塑像之神韻皆得以保持,此為三奇。”
到了近現代,南禅寺也是歷經磨難。抗戰時期,日軍曾將寺廟內的磚塊拆除拿去修碉堡;“文革”時期“破四舊”,寺廟佛像受到不同程度損毀。更遺憾的是1970年左右,五台山“修築工事”,將各廟的63名僧人全部遣送到南禅寺生活。廟內住不下這麼多人,李家莊村把東西南殿的佛像全部清理出殿,放在寺廟外的窯洞內,大佛殿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他們不敢搬動,大佛殿的佛像才幸免於難。
更可恨的是1999年11月24日晚,3名歹徒闖進南禅寺,割斷電話線,打傷並捆綁保管人員,砸開佛壇的鋼網門鎖,將大殿裡的唐代佛像當胸挖開,偷走腹內寶物。兩尊最美麗的唐代特有的“似宮娃”供養菩薩,竟被鋸斷劫走,一尊獅童塑像也被從腳跟處掰斷帶走。案件至今未破。
見到記者之前,張維正在附近奔波尋訪南禅寺的老照片,這是他近期最要緊的一項工作,“我16歲時就隨爺爺在五台山碧山寺住廟看管文物,2007年投身文博工作,後出任南禅寺管理所所長,我和佛有緣哪!大佛殿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結構建築,不論建築,還是裡面的塑像,都是稀世國寶,但整天面對空蕩蕩的配殿,我心裡非常難受。目前,我已報請上級部門,面向國內外征集南禅寺建於明清時期的龍王廟、觀音殿、菩薩殿的佛像老照片,准備重塑復原,請諸佛重歸南禅寺”。
采寫:本報記者 郭小強 插圖:牛力
南禅精華
A 大殿堪稱唐代古建“標本”
南禅寺大佛殿為南禅寺主殿,外觀秀麗,形體俊美、古樸,基本呈方形。全殿由台基、屋架、殿頂三部分組成,屋脊兩端裝飾著鸱吻。全殿結構簡練,形體穩健,莊重大方,體現了我國唐代大型木構建築的顯著特色。
B 唐塑佛像可與敦煌媲美
大殿內現存17尊唐塑佛像,均為唐代珍品。整個佛像群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姿態自然若動,表情逼真有神,豐滿優美,誇張適度,衣紋簡練准確,和諧流暢,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表現出唐代雕塑匠師高超的藝術水准。
C 唐遺傑作件件是珍寶
寺內須彌座下、四周壺門和疊梁上,均雕刻著精美的花紋、花邊和蓮瓣,其中磚雕藝術精美絕倫。寺內還有一座五層樓閣式小石塔和三只石獅、角石兩塊,均為唐代遺物,彌足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