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羊宴(烤全羊)
全羊宴又叫烤全羊是蒙古族最古老而隆重的一種宴席,一般只在接待高級貴賓時擺設。蒙古人吃整羊的傳統主要是取其完整、齊全之意,表示為對客人全心全意。品嘗時,將全羊大致分割開後,要在羊頭的前額劃個“十”字,表示吉祥如意,在羊頭上還要塗上羊油,長者將用羊油敬天地,接下來是敬酒三巡。
蒙古民族將酒看做是表達對客人敬重愛戴的佳品,酒杯放在聖潔的哈達之上。如果您確實不能喝酒,三巡酒稍飲一些即可,如推推讓讓,會被認為是見外,或是對主人看不起,尤其不能氫酒潑在地上,會被認為對主人不尊敬。
手把肉
手把肉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風味食品,其作法是將帶骨頭的羊肉切成若干大塊,放入鍋中,加水,用旺火煮至無色即可撈出,不加任何調料,用手拿著吃或用蒙古刀剔著吃,肉質十分鮮嫩。當然,這是屬於傳統的吃法,現在的吃法是適當的加入一些調料,類似我們漢人常吃的炖排骨。
勒勒車
“勒勒車”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傳統運輸工具,它是適應草原上的自然環境和蒙古族生活習慣制造出來的。“勒勒”是趕車的牧民吆喝牲口的聲音,勒勒車的名字由此得來。勒勒車的特點是車身小,車輪較大,直徑可達1.4米左右,相當於人的大半身的高度,車體多是由桦木制成的,重量百余斤,非常輕便,而載生可達數百斤乃至上千金。高大的車輪適於在草地、雪地、沼澤和沙漠地帶運行。草原上行駛的勒勒車,常常要碾過茂密的草叢,深厚的積雪,河邊湖濱的沼澤地帶,高大的車輪正是跨越這些障礙的最佳選擇。由於勒勒車在雪地和深草中行駛迅速,被稱為“草上飛”,直到如今盡管草原都通了汽車,在廣大的牧區,勒勒車仍在保留和使用。
敖包
關於“敖包”的起源說法甚多:一說是蒙古牧民常年游牧在外,人死後就地用石塊埋葬祭奠;二說是牧民在廣袤的草原上放牧,用石塊堆積來作為識別方向的路標;三說是為了祭奠那些光榮犧牲蒙古勇士,在他們戰死的地方就用石塊祭奠,以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還有學者認為“敖包”是表示蒙古族的勢力范圍,用來警示其他入侵的民族。還有一種說法,敖包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場所,這主要是受民歌《敖包相會》的誤導。
敖包也被稱作“鄂博”,是在固定地點堆起的石堆,一般位於高處、山口、交叉路口等處,被當作妥地的守護神和地神的神神祠,享受特別的崇拜和祭祀。在蒙古族地區,敖包信仰相當普及,幾科每個村落都有敖包。敖包的類型繁多,而同一類型的敖包在具體的地方又有不同的講究,如天神敖包、氏族敖包、將軍敖包、紀念敖包、翁衮敖包(墳墓)、官方敖包、寺廟敖包、路標敖包等等。
實際上敖包是神聖的祭祀場所,它有很多的禁忌,比如說不能踩殺周圍的昆蟲,不能開掘周圍的土地,不能折斷周圍的樹木,不能驚動周圍的鳥禽,不能在敖包的周圍攻使溺,不能扔廢棄物,偷竊行盜者不能參加敖包祭祀,家裡人去世的不能參加敖包祭祀,被官府判過弄的不能敖包祭祀等等,有的敖包婦女是不能上的。歷史上蒙古人主要信仰過薩滿教和喇嘛教,其中薩滿教最大的神靈是天神,天是薩滿教諸神中第一位神,在喇嘛教裡,天也是最大的神。
現代旅游者來到“敖包”前各有所思各有所為,不論哪種說法,到現在都逐漸演變為供人祭祀,以共圖福康的這種共同美好的心聲。年紀大一點的長者,彎下腰揀一塊石頭放在“敖包”上,圖個四季平安;中年人圍著“敖包”轉三圈,圖個身體健康;青年男女以“敖包”作背景照相留念,像電影一樣來個“敖包相會”。
蒙古包
古老的蒙古包又叫氈包,它經歷了四千多年的風雨洗禮,依舊矗立在草原上,搭蓋蒙古包的技術也世代相傳。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蒙古包,在材料的使用上和傳統的蒙古包已經有所不同,有的甚至使用鋼架結構或磚體結構。傳統的蒙古包的架木由套瑙、烏尼桿和哈那(蒙古語譯音)三大配件構成。套瑙是架木的首腦,是一個圓型的天窗,烏尼桿為蒙古包的戶,由許多曲柳制成,哈那支撐著套瑙和烏尼桿,具有巨大的伸縮力和支撐力。整個建築不用一釘一絲,而由牛皮繩和曲柳組合而成。蒙古包的圓型建築可以形成空氣對流,保持濕潤,抗大風、抗風暴。由於其構造簡潔,易搭建也易搬遷,在古時不論放牧、打仗,都是連包一起帶走。自古以來,蒙古人對於蒙古包裡的座次就有著很明確的劃分。很古的時候,男人坐西面,女人坐東面,那時的人崇拜太陽,把太陽升起的方向東面看的特別神聖,因此便把東方讓給了占統治地位的女性。後來社會發展到父權時代,又把西方當尊位,這樣雖然男女的座位沒變,尊卑關系實際已顛倒過來。家中的男人們,按照輩分高低、歲數大小在西面由上向下排坐,坐在東面的女人們也如此類推,在我們看來就是男坐右,女坐左。
壩
壩,在蒙語中是山嶺的意思,蒙古人以山為壩,它不同於我們所理解的大壩、堤壩。我們現在所說的壩,是指高原和平原的過渡地帶。海拔一般在1300-1600米。我們到達壩頭所處的位置,海拔高度已超過了1600米,這裡山高谷深,是連接壩上壩下地區的天然通道,北邊是開闊而平坦的內蒙古高原,人稱壩上,南面是與壩上落差很大的丘陵谷地,即為壩下。
張家口市分為壩上和壩下,共轄7區13縣。壩上四縣二區是:張北、康保、尚義、沽源,張北境內察北管理區、沽源境內塞北管理區;壩下九縣是:懷安、萬全、陽原、蔚縣、懷來、涿鹿、宣化、赤城、崇禮;壩現市區內五區是:橋東區、橋西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宣化區和下花園區。
中秋節詩詞選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籁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裡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中秋月
(宋)蘇轼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裡,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灣民謠: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鄉秋憶月,異國夜驚潮。
手未攀丹桂,以猶卷緣蕉;登樓悲作賦,西望海天遙。
《月夜思鄉》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籁無聲自嘯歌;
何處關山家萬裡,夜來枨觸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掛天正中,寂無聲;睡眼朦胧,
恍若夢中;生臥徘徊以不寧,故國家園萦腦中;
苦煎熬,歸去成空,如焚王衷。
國慶節的由來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飨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
1949年9月的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莊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游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廣播。
世界各國確定國慶節的依據千奇百怪。據統計,全世界以國家建立的時間為國慶節的國家有35個。以占領首都那天為國慶節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國家以國家獨立日為國慶節。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殲滅了拿破侖的6萬遠征軍,在太子港宣布獨立,從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國慶節。墨西哥、加納等國也是如此。還有些國家以武裝起義紀念日作為國慶節。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另有一些國家以重大會議日為國慶節。美國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日子為國慶日。加拿大以英國議會1867年7月1日通過《大不列顛北美法案》這一天為國慶節。還有以國家元首的生日為國慶節的,如尼泊爾、泰國、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
蔚縣剪紙
剪紙也叫"剪窗花"。是一種流傳很廣的民間手工藝品,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蔚縣剪紙是當地農民藝術家們繼承和吸收了河北武強木版年畫和當地刀刻,刺繡等民間傳統藝術形式而開拓的一種藝術品。蔚縣剪紙深深扎根於民間,取材於人民生活。自畫,自刻,自染,其刀工精細,色彩美麗明快,構圖生活氣息濃厚,把廣大農民的樸實感情,美好願望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傾注在剪紙藝術作品之中。
50年來,蔚縣剪紙這一民間藝術,受到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扶持,使這一珍貴的民間藝術得到了充分發展。藝匠們大膽創新,突破了原有的花卉,戲曲人物,鳥獸等題材的局限,創出了一代新的剪紙產品,如"舞龍","二龍戲珠","喜慶豐收","漁歌"和"草原深處"等達2000多種。特別是:"漁歌"和"草原深處"等現代題材的作品,反映出了"北國江南"的精神面貌和塞外人民的美好生活。國內外剪紙愛好者和收藏家愛不釋手。蔚縣剪紙廠年生產能力達30萬套,年出口量最多達14萬多套。除國內銷售外,每年大批量出口遠銷美國,日本,荷蘭,意大利,墨西哥,比利時,英國,法國,新加坡等40多個國家和香港,澳門地區。蔚縣人一般把剪紙稱為"窗花"。據史書記載,蔚縣剪紙始於清朝道光年間,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它的作者多是農民,他們自畫、自刻、自染,用靈巧的雙手營造了一方充滿活力的剪紙世界,把生活的周圍裝點成了一個生機盎然、萬物爭榮的藝術天地。蔚縣剪紙以其特有的趣味性、裝飾性在全國種類繁多的民間剪紙中獨具一格,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蔚縣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生活氣息濃郁。無論是反映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祁納,還是來源於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及人物;無論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風情的再現,還是用於四時節令、婚壽禮儀等慶典,都體現了民間藝人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力。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設計、細致入微的精湛刀工、絢麗鮮艷的獨特點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動、有味、耐看。
蔚縣剪紙名揚中外。剪紙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以及東南亞各國。
蔚縣人在蔚縣剪紙的發祥地--蔚州鎮南張莊村建起"剪紙一條街",游人隨時可欣賞到刻制剪紙的全過程。每到冬季農閒季節,蔚縣十大鎮集貿市場上,一輛輛自行車載著一面面窗格式的木架子(俗稱"亮子"),上面貼滿了五彩缤紛的"窗花",在冬日燦爛的陽光下爭奇斗艷,這是只有蔚縣才有的景觀。中央美術學院民間藝術系主任楊先讓教授贊歎說:"那氣勢,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處"。
打樹花
蔚縣是“全國民間藝術之鄉”,除秧歌和剪紙藝術外,還有民間社火三十余種,其中可堪稱京西民間社火第一絕的當屬暖泉鎮北官堡的“打樹花”。
蔚縣最西部的暖泉鎮,歷史久遠。因古村堡、古民居、古寺廟保存完整,民俗風情獨特而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河北“古民居民俗之鄉”。
暖泉鎮特殊的傳統民間社火藝術––“打樹花”,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興建於明嘉靖年間的暖泉鎮北官堡堡門上的斑斑烙跡,就是暖泉人幾百年打樹花留下的歷史印證。
歷史上,暖泉的鑄造業就比較發達。人們受司空見慣的鐵花啟發,逢年過節,便將一家一戶的廢生鐵收集起來煉成鐵水,揚拋甩濺在堡牆上自娛自樂,成就了人間獨一無二的奇妙享受。隨著甩濺技藝的不斷提高和凝煉,便打造成這種特殊的傳統民俗藝術––“打樹花”。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是傳統的元宵節,而十四至十六也是暖泉人“打樹花”的傳統日子。正月十四早上,披紅掛綠的男女老少自發集合在北官堡村堡門前的空場上,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們早就幫著枝花藝人將笨重的土熔爐安放在空場的一角,三份黃紙燒盡,人群中有人高喊:“開祭喽!”這時廣場四周煙花爆竹噼啪作響,此起彼伏,好不熱鬧,這便是開爐前的傳統儀式“祭爐”。大意在敬告各方神靈,暖泉人要“打樹花”了,以免被驚擾,有勞諸神保佑樹花藝人的安全,保佑暖泉人來年豐裕富足、太平吉祥。這裡雖有迷信色彩,但足以使我們體會到暖泉人的善良與純樸,也足見“打樹花”這一民俗活動在他們心目中的位置和份量。
夜幕降臨了,按照暖泉人的習俗,大街小巷、門口院落早已掛滿了自制的各色花燈,北官堡堡門的門樓上也被裝瞇得五光十色、流光溢彩。樹花藝人把早就准備好的廢鐵依次裝入爐內,鼓風機(舊時用風匣)隆隆作響,大約有四五十分鐘,爐內溫度升至1200度以上,鐵料熔成了鐵水,藝人們將熔好的鐵水一次次裝入特制的容器內,然後由四五個年輕力壯技藝娴熟的漢子,翻穿羊皮襖,頭戴濕草帽或濕氈帽,以防濺落的火花將人燒傷,手持三天前充分浸泡在水裡的柳木勺子,輪番將鐵水一勺接一勺向堡門牆上潑灑甩濺,並打出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引人入勝,頗為壯觀!
當一名好的樹花藝人,一要膽量,二要力氣,三還得有高超的潑灑技藝。否則一勺子拿不穩,鐵水會照直潑到頭頂上、腳面上。“打樹花”看上去原始而簡單,但內行人都知道其中充滿了藝術和技巧。好的藝人把一勺勺的鐵水潑向堡牆,能打出形形色色的火花,有條形的、扇形的、散狀的、圓形的,火花有大有小,有集有散、疏密交錯,向上迸的、向下濺的,有的象天女散花,有的象眾星捧月,有的象滿天星斗,有的象成串的珍珠,有的象飛流直下的瀑布,有的象噴湧面而上的火山,令人目不暇接,花團錦簇,如花似樹,火樹銀花。
早在1982年,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在蔚縣拍攝新聞紀錄片《鬧元宵》時,就把“打樹花”這獨一無二的民俗藝術連同蔚縣其他社火一並介紹給了全國和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今暖泉人每提此事都深感榮耀。
“打樹花”的民俗不可耐歷經數百年盛行不衰,至今仍深深地吸引著厚愛它的父老鄉親和慕名而來的八方賓客,更以無窮的魅力吸引著紛至沓來的民俗文化專家和學者。中國民協主席馮骥才在觀看了表演後激動不已,連聲叫絕,並興致勃勃地和樹花藝人合影留念。清華大學美院教授趙玉亮在觀看表演後當即賦詩一著:“古城幽坦焰火明,樹花飛雨爆金星,冷鐵熔漿數千度,難抵暖泉待我情!”
“樹花”!中華大地永不凋謝的民間藝術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