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三河古鎮街巷阡陌的歷史回音

三河古鎮街巷阡陌的歷史回音

日期:2016/12/14 18:42:20      編輯:古代建築史

    老街,真的老了嗎?走進肥西古鎮三河,河環水繞,黛瓦粉牆,風景如畫。青石板鋪就的古街巷保留著歷史的肌理,更顯韻味悠長、婉約動人。據統計,三河鎮一共有11街26巷,古建築資源尤為豐富。然而,古跡保存不全、資源利用有限等問題成為制約古鎮旅游發展的瓶頸,也是文物保護工作的憾事。

    有同樣遺憾的老街不在少數。始建於明代末年的巢湖烔炀老街,南北長約300米,保有明清時期的店鋪和民居300余間,鎮東街的李鴻章當鋪是巢湖市保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之一,號稱“江淮第一當鋪”。這些建築融合了徽派建築和皖北建築風格,如今卻因年久失修,許多建築瀕臨倒塌。具有3000年歷史的巢湖市柘皋鎮,有一條北閘老街,全長200米,沿街兩面有600多間明末清初的徽派木宅,這條街也是當年的貿易集散地和商業中心。可經過歲月的侵蝕,昔日的繁華如今已不再,破敗的道路,陳舊的房屋,滿目瘡痍,人氣寥落。

    由於年久失修、保護力度不夠、文物開發和規劃能力有限等原因,許多古街巷裡的文物資源“藏在深閨無人知”。據了解,合肥市域范圍內文物保護單位總計280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市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四縣一市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13處。在分類上,有古遺址107處、古墓葬46處、古建築78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45處、石窟寺和石刻及壁畫4處。這些文物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社會文化價值。針對現狀,近日,《合肥市城市紫線規劃》(在城市規劃中有七條線,“紫線”表示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范圍)正式出爐。該項規劃中,包括上述街區在內的七條歷史文化特色街區,成為“重點保護對象”,戴上了“護身符”。這七條歷史老街分別是三河古鎮歷史街區、西門崗灣區歷史文化街區、合肥1944民國文化風情街、蕪湖路老廬州文化街、湯池老街、烔炀老街和柘皋老街。根據七條老街的文物保存現狀、建築風貌,《紫線規劃》還為它們“量身定制”了不同的保護方案。

    例如,三河古鎮歷史街區將重點保護以“小橋、流水、人家”為主的自然景觀風貌,除了古西街、名人故居、三縣橋、城牆、官道、古茶樓等人文景觀,三河民俗藝術、傳統美食食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將在古街上呈現。烔炀老街將重點保護李鴻章當鋪(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清古民居、傳統理發鋪、雜貨店、裁縫鋪、中藥鋪等商鋪店面。柘皋老街將重點保護明清古民居、傳統銀器店等商鋪店面。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恢復重現也將為老街增色不少。

    “雖然部分街區還處於風雨飄搖中,但規劃方案的出台,無疑為老街巷的保護和開發提供了一把‘尚方寶劍’,為老街的發展規劃了美好的藍圖。”合肥市文物保護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如是說。與此同時,作為合肥市多年來首次出台的文物保護規劃,《紫線規劃》也為合肥市做好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這篇大文章,提供了總體布局和發展思路。

    恢復老街的意義,是為文物保護探索新路。根據規劃,該市對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將形成“兩核四區”布局,具體為中心城區歷史文化觀光核、環巢湖生態休閒旅游核、淮軍文化與自然風光融合區、城東紅色文化生態旅游區、城北生態休閒體驗區、城南山水溫泉養生度假區。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後,保護范圍內將不得進行建築施工或發掘等作業,並且要逐步拆除遺址保護范圍內的非文物建築,涉及遺址保護范圍的新建城市道路必須服從保護規劃。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城市的發展,歷史文物的損毀、保護的缺位將愈加嚴重,而加大文物保護力度,並從中找尋與城市發展和諧共榮的途徑,是值得深思的重大課題。合肥《紫線規劃》的出台,為該市文物保護、利用和開發開了一劑良方。我們期待,隨著規劃的逐步推進,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古街巷、古建築在不久的將來重現昔日魅力。

推薦閱讀:

祠堂門為何上黑漆

湖南江華寶鏡山莊

饒城老宅第 故事從這裡開始

廣東古村落——“田心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