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千年古鎮的歷史印記
日期:2016/12/14 9:49:2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古建築,是寫在磚瓦、木雕和石頭上的歷史,是活著的民俗和記憶。最近跻身全國文保單位的嵊州崇仁鎮古建築群,由154個老台門和眾多的歷史遺跡組成,國家、省文物局的專家在現場考察、論證後,認為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一筆珍貴的歷史遺產
浙江有烏鎮、西塘、南浔等聞名國內外的江南古鎮,而崇仁這個江南古鎮還“藏在深閨識人少”。這裡,沒有一般江南古鎮那種“粉牆黛瓦、槳聲舟影”的景致,然那一個又一個“庭院深深”的老台門,斑駁的白牆,高高的封火牆,長著厚厚青苔的瓦當,處處可見的木雕、石雕、磚雕,都在向人們展示著古鎮久遠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古建築玉山公祠一瞥。 裘高太 攝
“國家文物局:
我局組織有關專家對崇仁村鎮建築進行了現場考察、論證,一致認為其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並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經研究,我局決定推薦崇仁村鎮建築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將有關資料報上,請審核。
浙江省文物局”
這是省文物局在2004年10月15日寫給國家文物局的報告。
最近,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司長顧玉才、清華大學古建築專家陳治華在嵊州市有關領導的陪同下,專門考察了剛剛被公布為全國文保單位的崇仁鎮古建築群。專家們驚喜地發現,在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歲月侵蝕後,崇仁傳統村鎮的風貌仍保存得非常完整,歷史遺跡類型豐富多彩,有宗祠、寺廟、庵堂、住宅、店鋪、園林、近代公共建築和辦公建築等。這些閱歷豐富、見多識廣的專家,都為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建築群而驚歎:“想不到在嵊州大地上,還有保存如此完整的古建築群,真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筆珍貴的歷史遺產。”
一磚一瓦留住歷史
崇仁鎮位於嵊州市城西11公裡處,汽車在公路上行駛不過二十多分鐘就到了。此刻,整個古鎮在夏日驕陽的照射下,一片靜谧。我們在鎮宣傳委員袁洪波的陪同下,浏覽古鎮。
據史記載,崇仁鎮始建於唐代(公元618——896年)、興起於宋慶歷年間(公元1011——1048年),繁榮於明清,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
講起崇仁鎮的古建築,老袁如數家珍:
這裡,有規模龐大的玉山公祠,它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占地面積1012平方米,照壁、天井、門廳、戲台,雕刻精美,工藝精湛,整組建築保存完整,十分罕見;
這裡,有154座老台門,清一色的青磚灰瓦,二層樓,雕梁畫棟,古樸典雅。特別是五聯台門,堪稱是江南大型古民居的典范;
這裡,有48口古井。最早的鎮西北方井,歷史可追溯到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有紀年石碑為證;
這裡,有保存完好,具有顯著明清特色的卵石古路。行走在古道上,看著傳統的宗祠、民居、書院、店鋪等古建築,人們仿佛走進了悠遠的時空隧道。
踏著卵石古路,我們來到了玉山公祠。玉山公祠主祭崇仁裘氏19世祖玉山公。他生於康熙三十九年,卒於乾隆五十三年,享年89歲,留下了“年逾八十,柱杖談論詩文”的美談。玉山公祠坐北朝南,平面呈縱長方形。祠分三進,依縱軸線布局,自南向北有照壁、天井、門廳、戲台、正大殿、後大殿。整座公祠雕梁畫棟,照壁上方有41組磚雕,十分精美。特別是古戲台四個台樁上方的牛腿,各種人物雕刻栩栩如生。看我們贊歎不已,老袁自豪地說:“我們這個古戲台,是早期越劇的主要演出場地之一,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傅全香、周寶奎、筱丹桂、張茵等,都曾在這個戲台上演出過。”
崇仁是越劇發源的重要地點。1930年,村民裘光賢在這裡創辦女子越劇班,取名“高升舞台”,地點就在崇仁的戒德寺。此後又續辦兩期,培養了一大批越劇名伶。舞台姐妹從這裡走出越鄉,後闖蕩並轟動上海灘。至今,這裡“老到白胡須,少到開裆褲”,幾乎人人都能哼上幾句越劇。而玉山公祠的戲台,就是早期越劇的主要演出場地之一。此刻,雖然玉山公祠裡靜悄悄的,而我們的耳邊,卻分明萦繞著越劇那優美動聽的旋律。
古鎮一角。 張恆 攝
一個家族的聚居傳統
崇仁古建築群中,最重要的建築是五聯台門。老袁告訴我們,五聯台門是清中後期的建築,是玉山公為五個兒子建造的。它以敬承書房為中心,大夫弟、老屋台門、樵溪台門、翰平台門、雲和台門環列四周,是一處由五個台門共同組成的古民居建築群,總建築面積6600平方米。這種格局的古建築還不多見。
我們看到,五聯台門是清一色的青磚白牆硬山頂居。台門內部用材精良,磚、木、石雕刻十分精細。各台門都獨立成院,自設門戶,而底層又設邊門戶戶相通。其樓上則采用跨街小樓與相鄰的台門隔巷鉤聯,從而成為一個自上而下互相通聯的民居群落。院內的住戶憑借大門和跨街樓,就可以足不出戶樓上樓下自由走訪,“聚族六百,人不異居,家不分炊,循規蹈矩,盡繩家法”,充分體現了玉山公希望五個兒子組成的大家庭和睦相處、親密無間的良好願望和裘氏家族“分戶合族,聚只一家”的聚居傳統。
崇仁古鎮居民有裘、張、王、李、段、白六姓,以裘氏居多。近代著名地理學家丁謙說:“裘,故剡溪望族。世居崇仁不下數千家,科名之盛為一邑之冠。”這可能與裘氏家族世代倡導耕讀傳家以及奉行大家族聚居的傳統有關。有人曾戲言:“崇仁舉人多,可以扎籬笆。”自宋至民國,單裘氏家族就受朝廷聖旨、诏書、诰命等30余道,先後出進士7人,文武舉人37人,秀才476人,共出仕132人。
五聯台門的中心建築是敬承書房。這是玉山公為他的五個兒子建造的書齋。建築面積720平方米,有正廳五間,兩邊設梯,前設檐廊。經過幾百年的歲月流逝,敬承書房的照壁堆塑、檐廊和各種石雕、木雕、磚雕都保存完好。站在承敬書房裡,我們似乎看到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塾師正在給孩子們講課,朗朗的讀書聲穿越時空,回蕩在我們耳邊。承敬書房北面有兩座跨街樓與老屋台門相接,學子們可以足不出戶在室內上學或回家,這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官宦人家為培養子弟讀書的良苦用心。
在五聯台門中,值得一提的還有保存完好的大夫弟台門。大夫弟建於清乾隆年間,東鄰玉山公祠,西與敬承書房、翰平台門以兩座跨街樓相連。整座建築是一個坐西朝東的四合式庭院。走進大夫弟,只見各種格扇齊全,雕梁畫棟,十分精美。特別是天井兩側有一高一低兩對石質花盆架,顯示了昔日房主的幾分優雅。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當代越劇表演藝術家周寶奎的介紹,原來,周寶奎是裘氏第二十五世裘耀南之妻,因此,這個台門也是周寶奎的舊居。周寶奎原名周燦娥,嵊州市開元鎮人,1930年參加“高升舞台”習藝,工老旦。1938年到上海與施銀花同台演出。1951年轉入上海越劇團。幾十年來,她在舞台上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樸實自然、生活氣息濃厚的老年婦女的形象,如《紅樓夢》中的賈母、《碧玉簮》中的王母等。今年是越劇百年,不久前,周寶奎還不顧自己年邁,與徐玉蘭等著名演員一起來杭州與越劇迷們同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