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四川五通橋古鎮

四川五通橋古鎮

日期:2016/12/14 18:41: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值得銘記的事件隨著時光的流逝被人慢慢地遺忘。但是,古老的建築卻沉澱著歲月的印記。

    尋覓五通橋,經過陽光照射的古榕樹呈現出斑斓的顏色,古鎮展現出令人驚歎的一面,這或許是一部鹽業文明史,亦或許是一個城鎮的興衰史。如果要找尋當年的繁榮與輝煌,古鎮應該是惟一的記憶。

    關於上古時期的鹽業記載,多為傳說性質。比如,黃帝派夙沙氏煮鹽,巴人起源與逐鹽而居,羌人鹽運與遷徙等。

    翻閱五通橋的歷史,不難看出,其“因鹽而聚市、因鹽而成邑、因鹽而興衰”。從公元前250年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鑿井煮鹽”;到1521年,用頓鑽技術鑿出的世界第一口百米石油豎井;到清道光和抗戰時期,“川鹽濟楚”和“民國中央鹽務總局”駐橋等重要的歷史事件;到上世紀40年代,天津永利川廠內遷和“侯氏制鹼法”的誕生;再到真空制鹽的發明和四川首只股票的發行……這裡承載和記錄了中國鹽化工業發展的脈絡,也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跡。時至今日,“鹽鹵”依然占據當地經濟命脈重要的一環。

    今年5月,西南交大建築學院教授、“四川古鎮之父”季富政,成都市交委主任胡慶漢及成都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建華一行在五通橋區考察古鎮資源時,曾歎道:“鎖龍巷完全可與成都的寬窄巷子媲美。”

    嚴格說來,成都寬窄巷子年運營費用上千萬,文化名流、頂級品牌齊聚於此,而這條位於五通橋區花鹽街、遺世獨立的小巷又何以與其並而論之?

    流離中有幸得見:鹽在堤上,榕蔭千載

    《中國地名辭源》中載,“五通橋”這個地名源自“老橋”和“五通神”。“五通神”是人們供奉祭祀的廟中神靈,據說此神主管瘟疫,當時的鹽商最怕牛瘟,所以對“五通神”是崇拜有加,而“五通神”就供奉在“老橋”附近的“五通廟”(此廟現已不存)中,由此便有了五通橋的稱謂。

    五通橋古鎮位於五通橋城區,涵蓋花鹽街、工農街(舊名寶慶街)、群力街及該范圍內的小西湖景區,是五通橋自然風光和歷史風貌保存最好的地段,更是五通橋鹽文化、碼頭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的荟萃交融之地。

    作為五通橋古鎮主道之一的花鹽街,自清朝鹹豐年間“川鹽濟楚”之時,便為鹽商聚集之處,民國時期的鹽業工會大樓亦坐落於花鹽街鎖龍巷附近。後因五通橋發展規劃變革,鎖龍巷逐漸沒落,而正是由於鎖龍巷的沒落,我們才有幸在今日得見其輾轉千載而依舊動人的容顏。

    如果說寬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格局和原真建築的最後遺存,是胡同文化及其建築風格在南方的存世“孤本”,那麼鎖龍巷即是恰因被人遺忘而得以在時代邊緣忠實記錄下其印拓的留存,是厚重博大的鹽文化在西南一隅的千年親歷者。在這裡,“鹽興文邦”之史溫潤可感,令人不禁對前人及其一手締造的獨特地域文化心存敬意。

    在花鹽街,我們看見了一棟民國時期的獨立私人小宅,位於節點三角形用地中間,形成了獨特的三角形小花園,最為奇特的是,整體建築形似船體我們現在已無從考證房主如此修築之初衷,只能推測,這或為早年運鹽船幫所築,遂屋體呈船形。

    同在花鹽街的朱家大院,是典型的山地民居,前店後宅,為清乾隆年間穿斗結構建築,其建築價值暫且不述,這屋主的外公即是郭沫若的大哥,屋主至今仍保留著郭沫若手跡書信。其祖上早先是在湖北賣生姜和油的小商販,掙錢積攢之後便到了這裡,買下此宅。

    這街上還有間旅館,旅館主人迄今保存著清朝乾隆、光緒年間的房契;還有,在一棟青瓦房毫不起眼的角落,竟發現了仍舊完好的古時鹽運梭槽……花鹽街轶聞尚多,每戶人家都有自己的小歷史,拾綴而成亦為一頁鴻篇。

    或許每座城市都應當有一條值得途步的街道,足以讓旅人細品一座城市的風韻嬗變,而五通橋的歷史決計不是沉重的,那麼這靜谧沁人的工農街便一定是那條屬於五通橋的,需要你暫停舟車奔波,放心徐行的街道隨性擇一個茶余午後,徐徐走過工農街,千余株百年黃葛樹影婆娑,四下阒靜,且聽時光與河水靜靜流過。輕撫一段老牆,凝視一座老碼頭,在石壘和木板的縫隙中,歲月緩緩溢出,文化與歷史在略顯慵懶的陽光下漸漸輕盈起來,遠處幾位老者在榕樹下對弈啜茗,令你笑微微,深感時光之平易近人,於是陡生喜悅,心懷感念。

    還有群力街,是整個五通橋乃至西南地區罕見的集中體現當年制鹽、儲運、交易、管理過程的場所,迄今為止街上仍保存著當年制鹽區域,如果打井下去的話,都還會有鹽鹵……

    試圖清點羅列完一個文化富礦所有的礦藏是不可能的,因為長久的積澱所形成綿延的文化礦脈一如歷史本身一般源遠流長,何況旅游的樂趣之一即在於那些屬於自己的邂逅和發現。在這個尚未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的古鎮,你仍可以在某個雨過午後,伴檐下潺潺,踏清泠石板,然後敲響一戶人家的木門銅環……

推薦閱讀:

山西靜升古鎮的前世今生

寧波保國寺跨入千歲之門

山西應縣木塔防雷之謎

大萊:萊陽古村


    古鎮背靠菩提山,襟帶湧斯江,腰纏茫溪河,自古水運發達。因為河西煤礦豐富,因此歷來從河西運煤進鎮,以生產河東之鹽,被稱為“煤進鹽出的歷史”,其產鹽上至川黔,下至廣州,抗戰時期民國中央鹽務總局亦設於此,不僅橋鹽名震全國,在本地,鹽文化亦綿延兩千余年不曾間斷。

    清代李唐詩雲

    垂楊夾岸水平鋪,

    點綴春光好畫圖。

    燈火萬家人上下,

    風光應不讓西湖。

    這成為五通橋“小西湖”的溯源。後又有豐子恺贊歎五通橋道:“且喜蜀中風景好,橋灘春色似杭州。”為這片因鹽而聚,因鹽成邑的熱土平添不少鐘靈毓秀之氣,事實上,整個五通橋古鎮綠樹成蔭,蓊郁大氣,素有“十裡榕蔭、十裡畫廊”之景。其古鎮獨有的千棵參天古榕與古建築和諧相融的景觀,即曾被包括季富政在內的專家們交口稱贊,被譽為舉世罕見,四川特有。

    保護中有幸得見:千年古鎮,天人合一

    梁思成先生曾說:“建築活動與民族文化動向實相牽連,互為因果。”博大的巴蜀文化和悠久的鹽文化,都對五通橋古鎮建築產生了深刻而明晰的影響。

    五通橋融建築於山水綠化之中,納功能與空間環境於一體,堪稱一座獨具風韻,又有別於江南的水鄉古鎮,五通橋自古被歷代文人騷客譽為“小西湖”,其來有自。憑借著五通橋極其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地形條件,其在河畔多建有碼頭,湖面上也橫跨著一座座別具匠心的橋,有浮橋、吊橋、四望關大橋、茫溪大橋及橋廟結合的“老橋”等,構成了一個水陸聯運的交通網絡與一套合理的功能分區布局。

    此外,五通橋古鎮因山水就勢建造,兩岸建築於青山綠水之中層疊交錯,小徑街巷蜿蜒於林蔭掩映之中,空間多變,互為景觀。

    這些五通橋古鎮聞名遐迩的文化元素,構成了其文化之獨特,但當文化延續之薪火已傳至當代時,我們也應當思考:對於這道獨特的風景,應如何被忠實呈現並流傳後世而不致淪為如一些當下商業開發之流俗?

    五通橋古鎮所留存的獨特古建築文化是歷史的幸運,也是五通橋自身於日後旅游開發的幸運。梁思成先生說過:“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地代表著我們文化衰落,至於消滅的現象。”反觀如今國內四下開花的古鎮項目:商業運營凌於文化發掘之上,熱衷新建而疏於保存之境況屢見不鮮。這種“流行”模式的弊端在於,若沒有足夠豐富厚重的文化價值作為古鎮項目的運作核心與基礎,在出現短暫的熱潮“嘗鮮”之後,古鎮將不可避免地沒落於庸常。

    在漫長的歲月中,五通橋古鎮有幸得以保存。2008年,五通橋區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對五通橋區古城風貌實施保護和修繕的決定》,要求遵循“保護為主、修舊如舊”的方針,對古樹、古街、古橋等實施保護。相關部門還對穿鎮而過的茫溪河進行治理,區旅游局對古鎮范圍內的居民、建築物等進行調查摸底。

    同時,五通橋按照“規劃先行”的原則,聘請包括“四川古鎮之父”季富政在內的專業團隊,高標准完成了五通橋古鎮規劃。規劃中的五通橋古鎮包括3公裡長的旅游環線,分為三大片區、十大功能區。古鎮以一河、一環、三裡街、五通八景、六橋二十四碼頭、千株黃葛樹構成“黃葛鶴影、鹽商古鎮”品位,成為集觀光、休閒、度假三位一體的西部戲水休閒深度體驗畫廊。

    縱觀國內古鎮開發,遠的有“烏鎮模式”、“麗江模式”,近的有“寬窄巷子”、“安仁古鎮”等。

    1997年12月4日,麗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當時沒有太多的游客,古城特色分明。十多年後,2008年曾被聯合國檢查組指責過度商業化、原住民流失。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召開,雲南的旅游出現了井噴式發展,游客數量大幅增長,麗江很快變成一個喧囂的景區,這讓很多游人感到失望。

    成都的寬窄巷子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組成。寬窄巷子是成都“慢生活”的體現。寬窄巷子其實像是院子,由巷子串起來的院子。寬窄巷子房屋設計古雅通透,寬廣的室內環境,對街面上的人群起了非常好的分流作用。從經營項目看,寬窄巷子中式院子既有原滋原味的川劇臉譜,又彌漫著西洋氣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在這裡交融。

    相比之下不難看出,保護與利用已是一個悖論,成為困擾古鎮發展的羁絆。專家認為,古鎮是准公共產品,所以開發僅靠某一方獨立運作是不可能的。只有政府主導、部門支持、市場主體、企業運作、社會參與,才能最終達到一個利益協調的機制,有底蘊,更要有創新,這樣才可能把古鎮的投資、開發、建設、經營、管理做到位,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如果沒有文化的留存和積澱,只能是一個偽古鎮,是沒有根基的。”五通橋區旅游局副局長向蕾認為,文旅經濟,就是要用文化的眼光發展經濟,用經濟的手段發揚文化,真正地做到可持續發展,這樣才有更大的底氣發掘文化。因此,在選擇古鎮開發的合作伙伴時,首先考慮是雙方對文化的認同度,其次是對方的營運和營銷。她說,既要實現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又要有內生項目,凸現五通橋古鎮的特色。

    踩在古老的青石板路上,古鎮、古橋、古樹悠然而立,鹽文化史留下的深刻印跡令人記憶猶新。希望在若干年後,後世子孫仍然能夠近距離地觸摸她。

推薦閱讀:

山西靜升古鎮的前世今生

寧波保國寺跨入千歲之門

山西應縣木塔防雷之謎

大萊:萊陽古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