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03:寂寞青龍——芮城縣廣仁王廟大殿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03:寂寞青龍——芮城縣廣仁王廟大殿

日期:2016/12/14 22:13:12      編輯:古代建築史

  ●  國內僅存4處唐代木構建築中惟一的道教場所●廟因泉建,“廣仁王”實為青龍神●恢復唐代建築風貌指日可待 

    在芮城縣境內,有一座中國現存最早的道廟建築——廣仁王廟。它是國內僅存的4處唐代木結構建築中惟一的道教場所,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月4日,多日連綿陰雨之後,運城市天空轉晴,記者翻越中條山,直達芮城縣探訪廣仁王廟。

  對面難識寶

    雖然同為唐代建築,但相對於被梁思成、林徽因、趙樸初等先生關注的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廣仁王廟的名氣渺渺不可聞。記者在芮城縣城找了好幾個人打聽,甚至說了該廟的別名“五龍廟”,都沒有人知道,甚至連出租車司機也表示未曾聽說過。正值中午1時,不好聯系政府工作人員,記者來到政府值班室,一個小伙子才說清了它的位置,原來就在距離著名的永樂宮不遠處的龍泉村。

    輾轉來到龍泉村,村中間路上背面有一處高坡,一條狹隘的土路通到坡上,籬笆牆掩映下,一處古建築隱約露出了屋脊。在老鄉指點下,記者確認此處正是廣仁王廟。踏著泥濘上到坡上,兩扇簡陋的小木門被一把鐵鎖鎖住,有人在門扇上直接拿毛筆寫著一則“公告”:只有每月初一十五兩天的上午才開門。好在旁邊的籬笆有一處缺口,不用費勁就可越“牆”而入了。

    眼前是一個長滿了深綠蒿草的院子,正北面一座房子,房子對面是一個戲台,南西兩面有完整磚牆,東面是一半磚牆一半籬笆,南面則全部是籬笆了。院牆圍起來的偌大院子空空蕩蕩、平平展展,孤零零南北兩座建築隔了好遠的距離。因來之前做過了解,知道北邊的大殿正是唐代建築,對面的戲台則是清代建造的。兩者之間空地上豎著一座石碑,注明“五龍廟”確定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時間是1969年,“國保”的名號看來還沒來得及添加。

    耳邊滿是野草間蟲子的鳴叫。記者圍著大殿仔細端詳,盛唐時代的雄風幾乎無處觸摸,倒是一種寂寥的感覺撲面而來。大殿上了鎖,透過窗戶的鐵紗窗可以看到屋內地上正中擺著三個塑像,顏色鮮艷而少有神采,搭一眼就可以看出是這些年才弄出來的,想來正中高大的正是享受該廟香火的正主——廣仁王,只是廣仁王在神界所司何職,記者上網查找後也不得而知。

    真正能說明身份的,是鑲嵌在大殿正面牆壁內的四通石碑。綜合碑上不容易辨識的文字可以知道,該廟建於唐代,清代曾經重修大殿和樂樓——也就是戲台,其中兩塊碑都說的是“龍泉”。記者在廟門外看到,戲台下的高坡有一面幾乎直立的石砌護牆,牆上嵌著筆畫縱橫的“龍泉”石刻一塊,推測坡下應為一處泉水,只是已經干涸。

  廟因清泉建

    下午3時,帶著諸多疑問,記者來到芮城縣委政府大樓找文物部門尋求答案。之前查過很多資料,發現對廣仁王廟的研究阙如,記者特地說明一定得找一位專家級的人采訪。縣委通訊組組長張學晉當即聯系芮城縣旅游文物局綜合科科長劉海波,說劉科長是芮城的“文物通”,所有的事情盡可以問他。結果,還真是這樣。

    據劉科長介紹,廣仁王廟確實是因為坡下的泉水而建的。廟前原本有五眼泉水,水質甘冽,積水成潭,“闊五尺,深一丈”,附近的百姓生活用水全賴於此,稱為五龍泉。廟牆上所嵌的《廣仁龍泉記》載,唐元和三年也即公元808年,邑大夫於公看到該泉水水量充沛,供百姓飲用之後泉水隨處流溢,很是浪費,於是興修水利工程,將泉水引導用以灌溉農田,造福一方。第二塊唐碑《龍泉記》是唐大和六年也即公元832年所立,記述了831年創修龍泉廣仁王廟的事情,碑文載:“縣城北七裡有古魏城,西北隅有一泉……年已,土遇旱歉,前令尹因而禱之,遂得神應,乃降甘雨,始命為龍泉已,制小屋,圖其形,寫龍之□,為鄉人禱祀之所。爾來十有余載,神屋破壞漏牆壁頹毀,圖形剝落……唐大和五年(831年)秋,六年春,無雨不及農用……有神人贻夢於群牧使袁公,於是率所部備酒脯敬詣神,祝之,如神三日之內下降甘雨,我將大謝,夜二更風起雲布甘澤大降。由是,命鄉人刻除舊捨建立新宇,繪捏真形,丹青四壁,古木環繞,山翠迴合”。

    由上述碑文記載可知,唐元和三年修築龍泉池,旁建祭祀的祠宇,還繪了有龍王形象的壁畫,由此可以認定廟宇的始建年代即公元808年,但是後來破敗了。831年秋一直到第二年春,遇旱,縣吏親祀得應,隨命鄉人刻除舊捨建立新宇,可以認定其重修年代為唐大和六年(832年),專家結合廣仁王廟大殿也即龍王殿的主要風格特征,斷定該殿當是大和六年的遺存。也就是說,現存的廣仁王廟距今已近1800年了,它比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晚49年,早於佛光寺26年。

    “廣仁王也就是百姓說的龍王。對於龍王的具體封號,歷史上有記載,說北宋徽宗時诏封天下五龍神都為王,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澤王,黃龍封孚應王,白龍封義濟王,黑龍封錄澤王。我國祭祀龍王習俗就是從唐代開始的,廣仁王廟就是最早的遺存實證。”劉海波說。

    之後,該廟宋、金、元、明四朝皆無史料可考。廟裡立的另外幾塊碑都是清代的,據碑文可以知道,廣仁王廟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都有修繕。

    廣仁王廟後來為何破敗?專家推測近代連年天災人禍,民眾謀生尚難維持,神靈也就顧不得了。據介紹,廣仁王廟原本還有東西廂房,在建國前就已經倒塌不存,廟中神像也不知何時被破壞了。廟前的泉水直到上世紀80年代尚存,後來因為到處打井,地下水水位下降,逐漸斷流干枯。“龍泉村水質非常好,是芮城縣城居民的水源地,現在縣城用水還是來自龍泉村。這些年政府已經認識到過度開采地下水的嚴重後果,已經計劃利用黃河水代替地下水開采,關閉水井,將來使五龍泉自然復流完全是有可能的。”劉海波說。

  計劃修繕中

    芮城背靠中條山,面對黃河水,歷來被道家視為寶地,境內道教建築遺存眾多。1959年,為了不使全真教的三大祖庭之一永樂宮淹沒在三門峽水庫下,震驚世界、歷時5年的永樂宮整體搬遷工程開始,最後永樂宮就被重新安置在了龍泉村境內距離廣仁王廟直線距離1公裡的位置,而在此前一年,廣仁王廟也經歷了一次大修。

    據介紹,1958年國家投資對正殿進行落架大修,梁架、斗拱構件更替較多,形制手法都保存了唐代建築的風格特征,但是屋面、牆體、台基卻表現出近代建築的手法特點,關鍵的變化就是屋椽被鋸短了,房屋比原來小了,加上該廟原本就是一座鄉間小廟,所以從外部看上去沒有了唐代建築古樸宏偉的氣魄。劉海波推測,1958年的修繕之所以這麼做,應該是囿於當時我們國家的經濟尚不富裕。

    也許是生產力發達了,人們對於水利和飲水的需要都脫離了對龍王的希冀。建國之後,廣仁王廟香火不旺,除了專門的研究者,普通民眾對之很少關注。另外,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使有些破損,未經允許,也不能隨便加以維修。

    據劉海波介紹,對於廣仁王廟的維修計劃已經上報,“最近應該就能批准。”

    “主要是省古建所負責,特意出了兩種方案:一個是就在1958年改動過的基礎上修,一種是根據能找到的資料,所有的地方都恢復唐代建築原本風貌。具體怎麼做,一切按照上級的批准。至於日常的看管保護,我們文物局其實做了很多細心的工作,前些年找了龍泉村的一位信龍王的老人看著,後來又換了一個對文物工作有愛好的退休干部看管,現在是兩個特別負責任的干部負責。”劉海波說:“我們芮城一共有238處文物保護單位,而旅游文物局僅僅十幾個人,所有人都是一個人當十個人在使,有些顧不過來,但是我想只要努力了,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采寫:本報記者 胡增春  插圖:牛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