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與未來
日期:2016/12/14 9:43:45   編輯:古代建築史一個新興的“老”概念
在2001年的時候,我們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沒有一個足夠的認識。中國現在是進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最多的國家。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在最近十年,尤其是最近五六年,從一個陌生的名詞逐漸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在這個過程中,從政府到學者到普通群眾,都對中國的非物質文化物產抱有相當大的熱情。
2000年,我國開始為非遺項目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昆曲名列第一位。當時進入這個名錄的,還有日本的能樂。但是當時我們所有的新聞媒體,只是用一個很小的篇幅報道了這件事情。而日本卻是用通欄的大標題,把能樂進入聯合國的非遺名錄當成他們國家一個非常大的榮譽來報道。
我說這樣一個事情是想告訴大家,在2001年的時候,我們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沒有一個足夠的認識。這個觀念上的差距比2001年中國和日本經濟上的差距還要大。可喜的是就在這個月,媒體公布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而中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全社會的關注程度和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中國現在是進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最多的國家。現在我國昆曲、古琴藝術等有26個項目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還有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三項被列入聯合國亟待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就在最近,文化部和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頒證儀式,向參與申報工作的95個單位頒發證書,再一次表明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非常重視。
日本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現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最早就是在日本產生的,它用漢字寫叫 “無形文化財”。這個概念帶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後,先翻譯成了法語,然後又翻譯成了英文,而我們駐聯合國的官員和翻譯們又把這個詞從英文翻譯回來,就變成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現代化夾縫中生存的傳統文化
中國戲劇的生存面臨同一個問題:如何適應現代社會。在改革開放之前,全中國大約有300多個地方戲劇種,這些劇種都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
據統計,在改革開放之前,全中國大約有300多個地方戲劇種,這些劇種都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但是地方戲劇一直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適應現在的社會。
講到中國傳統文化,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的高峰藝術就是戲劇藝術,這是中國在世界上足以自豪的事情。歐洲有許多國家,但是歐洲現在只有一個歌劇,一個芭蕾舞劇,一個交響樂,在歐洲文化上早就統一了。比如說話劇雖然用不同的語言,有英語的話劇、德語的話劇,但是形式是一樣的。交響樂也是一樣的,只有風格的區別和流派的區別,所有的管弦樂隊全是一樣。芭蕾舞劇有法國的、俄羅斯的流派,但是作為劇種只有一個。可是中國有幾百種完全不同的劇種,有不同的音樂、不同的伴奏樂器、不同的程序、不同的程式、不同的劇目、不同的唱腔。我們和歐洲文化界交流的時候,他們也感到很遺憾,就是文化上他們逐漸地統一化、趨同化,而喪失了多樣性。
但是中國這幾百個劇種,在改革開放之後,已經丟失了一半還多。而剩下的這些劇目都面臨著同樣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適應現在的社會。而所有這些劇種的傳承人、演員和從藝的人員,也都有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要讓這個劇種現代化。而現代化的思路也統統是一樣的,要請一個現代作家編新戲寫現代生活,請一個音樂作曲家寫唱腔,他使用的唱腔一定是現代的管弦樂隊伴奏的。請一個戲劇學院畢業的、學話劇出身的導演或者是影視導演,用西方的觀念來拍這個戲。結果我們一百多個地方戲,現在越來越失去特色。
明顯的例子,前些年非常盛行、得到人們喜愛的黃梅戲,現在看的人似乎沒有以前那麼多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人說它漸漸不是戲了,而變成歌劇了。所有的地方戲,現在越來越統一化了,樂隊加上小提琴、大提琴,由現在音樂學院畢業的作曲家來配器。這些戲劇演員也都自覺地、自願地學習 “科學發聲方法”,最後是唱歌,而不是唱戲了。2002年時我在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上,批評 “千人一聲”,我當時指出,這不是青年歌手的問題,甚至不是老師的問題,這是一個時代造成的。當我們從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化時有一個標准化的思想,要所謂的科學化思維就成了藝術發展的重要思想。按照一模一樣的東西,要規范化、科學化訓練出來的孩子,大家的聲音都一樣。這在後來引起了音樂界很大的反思。
我們可以看一個例子。所有到過日本的人,可能都會有一個非常鮮明的印象,就是這麼一個國家,一方面非常現代化,另一方面,卻非常古老,其表現在於,民間還保存著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社會上受到高度的重視,所有的公眾都把欣賞古典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一件很榮耀的事情。
其實,在傳統文化保護方面,他們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已經經歷了“西化之痛”。明治時期提出 “脫亞入歐”口號,理論核心就是倡導 “全面西化”,整個社會積極學習西方。當時的 “演劇改良運動”,主張擯棄東方戲劇的抽象主義精髓,采用西方戲劇寫實主義理念,采用 “具象”的舞台布景和舞美設計,甚至主張拋棄 “歌舞伎”傳統的音樂手段、歌唱方法和表演程式,采用西洋歌劇的音樂創作手法和 “美聲唱法”。相撲被作為 “野蠻的裸體游戲”明令禁止。但是現在,他們的民族感情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變。
日本於1950年制定了 《文化財保護法》。其 《文化財保護法》共有7章112條,附則18條,共計130條。把文化財分為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紀念物、傳統建築物群、保存技術6類,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護。1954年之後,又制定了對無形文化財傳承人的保護制度,以 “人間國寶”的尊稱和相應的待遇表達對傳承人的全民禮遇。而明治維新後曾一度遭禁止的大相撲,不但繼續著 “裸體的野蠻游戲”,更被視為 “國伎”而普獲尊崇。
非遺保護的意識難題
在這裡不妨提出一個 “文化自覺”的概念, “文化自覺”是保護 “文化多樣性”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條件。整個社會的發展像一趟高速的列車,而需要保護的東西就像一張薄紙從列車的窗口一飄而過,如果我們抓不住就會錯失機會。
從另一方面來講, “軟”的喪失將是我們長時間面臨的重大問題。在這裡不妨提出一個 “文化自覺”的概念, “文化自覺”是保護 “文化多樣性”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條件。 “文化自覺”是已故中國學者費孝通晚年最重要的學術思想,他主張每個民族都要通過文化自覺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找到本民族文化的 “安身立命”之地,最終達到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保護本民族的文化遺產,應該是該民族文化自覺後的具體行動。任何來自外部的 “越俎代庖”式的 “保護”,都難以真正起作用,使 “文化多樣性”成為人類文化的基本范式並使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展,最終還要依靠各民族自己的覺悟和行動。當一個民族或群體沒有意識到本土文化消失的危險與後果時,一切外來的努力都不能代替這個民族的 “文化自覺”。就像生物體對待暴力侵襲與 “溫柔撫摸”的自然反應不同一樣,一種文化和另一種文化遭遇、碰撞的時候,強勢文化、外來文化對弱勢文化、本土文化的態度,常常是造成後者對前者是接受還是抗拒的關鍵因素。當異質文化強大且采取溫柔而不是攻擊的姿態時,接受便代替了反抗,最終變 “他”為 “己”,使接收者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以忘掉 “己”文化為代價融入了 “他”文化。剛才提到日本保護非遺的例子,就是因為他們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文化自覺。壓力與恐懼,似乎是我們這個近鄰較早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化並使之成為社會共識的重要原因。
短短改革開放三十年裡,我們國家的面貌改變這麼大,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但在自豪的同時,是不是還應該有一定的擔心擔心傳統文化的斷代、擔心民族歷來引以為自豪的東西通通被一個 “改天換地”的自豪所替代?現代化就像一塊巨大的橡皮,它會在不知不覺中抹掉歷史、抹掉祖先的痕跡、抹掉那份溫潤的帶著祖先體溫的文化。對此我們一定不能掉以輕心。
整個社會的發展像一趟高速的列車,而需要保護的東西就像一張薄紙從列車的窗口一飄而過,如果我們抓不住就會錯失機會。一方面隨著我們的宣傳,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程度空前高漲。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會發現,雖然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必須承認,我們所做的這一切,我們的力度、廣度和我們能做的事情,和整個社會發展的力度、速度比起來,還是太弱了。現在社會上大部分人滿腦子想的就是現代化。在他們眼裡,現代化就是過上同一個標准的生活。
我們看到少數民族的服裝,都那麼漂亮,但事實上,絕大部分少數民族的朋友已經不要穿這衣服了。當一代苗族、布依族、侗族的少女、少年們要把他們的繡花裙子、衣裝扔掉換成牛仔褲時,你怎麼辦?她發自內心地覺得穿牛仔褲、T恤衫比這些民族服裝漂亮,怎麼辦?今天我們要保護文化遺產,但是這個保護文化遺產又絕不能變成妨礙、阻礙,或者不允許文化遺產持有者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自己的審美改變它,甚至拋棄它的行為。你只能講道理,只能啟發,只能告訴他這是有價值的,你不能丟掉它(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你沒有權力阻止他。
一個外國人到村子裡,用一條牛仔褲和一個苗族少女換一件精美絕倫的刺繡,這絕對是不等價的交換,但是這個擁有了刺繡的外國人和換取牛仔褲的苗族少女一樣歡天喜地。這就是我們意識上的差距。這是老百姓發自內心的一個願望,你無法指責,你也不能說他不對,我們的困難就在這兒。
非遺保護需有法可依
中國的未來,一定不僅僅是只有日新月異的現代化建設成果讓我們感到自豪,而且應該是也有著更多的亘古不變的遺產讓我們同樣感到自豪。我們既為我們每天都在創造的變化而自豪,也為我們祖先留下的這些沒有變的、而且不能變的遺產而自豪!
中國人有一點是值得自豪的,就是只要我們明白過來就做得很快、很好。從2001年昆曲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申報活動是每兩年一次,每一次一個聯合國的成員國只能有一個項目入選。經過我們的不斷努力,現在進入非遺名錄的已經有20多項了。2004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今年5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掛牌成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這表明國際社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充分肯定。
第一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初步查明,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共87萬項。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2006年和2008年國務院公布了兩批10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命名了國家、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07至2009年評定並公布了三批共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命名了閩南文化、羌族文化、客家文化 (梅州)、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6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正在穩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和傳習所建設,逐步加強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和隊伍。
我們國家建立的四級非遺保護制度正在努力糾正 “中央重視地方忽視”的 “倒金字塔”形。例如浙江省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調查的時候,兩年動員了23萬人次,每個村子都有三老:老文化人、老村干部、最年長的老學究。通過這次普查,不但讓社會普通的民眾了解到,甚至讓專家都吃驚,原來還有這樣的東西。我們還有一個創舉叫做整體性保護,把產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基和周圍的一切整體性保護起來,包括服裝、音樂在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