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東遷歷史 展現民族風情
日期:2016/12/14 9:57:33   編輯:古代建築史柯爾克孜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民族,世居新疆帕米爾高原。而在我市富裕縣境內的五家子、七家子村,卻也居住著1500余名柯族人。近年來,墾區柯爾克孜族村(七家子)建起了黑龍江柯爾克孜民俗館、東遷紀念碑、敖包、“瑪納斯”長廊和“瑪納斯”廣場,引世人注目,被稱為“國內未有、國際少見”的文化創新,被評為“黑龍江100個最值得去的地方”;五家子柯爾克孜民族村,也建立了黑龍江柯爾克孜文化展覽館、柯爾克孜東遷廣場、柯爾克孜東遷酋長博霍依塑像。濃郁的民族風情,濃縮了柯爾克孜民俗文化,紀念著柯族東遷歷史的千年風雨。柯爾克孜族東遷節更成為世人了解柯族文化歷史的一個窗口。
多年來,專家學者對富裕柯爾克孜人語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研究一直沒有中斷過。西域民族緣何不遠萬裡落戶東北?這得從歷史上那次悲壯的東遷說起。
以游牧經濟為主的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被稱為馬背民族,逐水草而遷徙游牧是其最大特點,柯爾克孜族就是在遷徙中發展、成長、壯大的典型民族。2000多年前,柯爾克孜族的祖先一直生活在葉尼塞河上游,曾建立強大的黠戛斯汗國,臣服於唐朝。
柯爾克孜歷史上的遷徙主要是向西南遷徙,偶而也有部分向東北遷徙。遷徙的形式主要是通過戰爭遷徙,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遷徙和國家安全需要的遷徙。其中有部族自主遷徙、國家組織遷徙和民間自願遷徙。歷史上柯爾克孜族的西遷有多次,其中有兩次是作為戰爭勝利者的追兵尾隨匈奴、回鹘西遷的,也有作為蒙古的西征軍西遷的,還有的是在與突厥等部的戰爭中西遷的。其中最大一次被稱作舉部西遷,是多年抗擊沙俄入侵者屢遭重創,在故地葉尼塞無法生存後忍痛西遷的,這是整個部族的西遷。
就是在1703年的西遷之後,留居在葉尼塞河上游的柯爾克孜族中的二百余戶人家,在歸附了清廷之後,面對蒙古噶爾丹策零舉兵東進,隨喀爾喀諸部向東南遷徙時,突然改變方向向西北遷徙,由厄得勒河流域遷到特斯河流域的科果爾托海地方。清朝政府認為這部分柯爾克孜人曾隸於交准噶爾部,多半與噶爾丹策零部有著親戚等關系,如向西北遷徙,匯入噶爾丹策零部中,與清政府對准噶爾部用兵不利,因而令蒙古官兵強行護送至黑龍江安置。這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的事,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在平定准噶爾達瓦齊部叛亂之後,正在平息阿睦爾薩納的戰爭之時,又將歸順清廷後安置在烏裡雅蘇台科布多地方的一部分柯爾克孜族東遷至黑龍江安置。這是有史料可考的清朝政府兩次對部分柯爾克孜人的東遷。
在現代黑龍江柯爾克孜人(主要是富裕縣柯爾克孜族)究竟是哪次移民的後裔的研究中,有研究者認為富裕縣柯爾克孜人是發往卜奎的一支,是乾隆二十二年遷入的移民,其主要依據是民歌和民間傳說中有多處出現“我的故鄉阿爾泰”的歌詞和達瓦齊汗被擒的傳說,證明是1757年來自阿爾泰。但是也有研究者持有異議,認為根據清朝黑龍江將軍衙門滿文檔案記載,1757年遷入黑龍江的柯爾克孜人被安置在呼倫貝爾和布特哈兩地,而未安置在齊齊哈爾(卜奎)。安置在卜奎(齊齊哈爾)的是1733年的移民。因此是不是可以這樣來思考,根據滿文檔案和民間調查,黑龍江(富裕)柯爾克孜人既有1733年遷入者,又有1757年遷入者,既有阿爾泰烏裡雅蘇台科布多的柯爾克孜人,又有特斯河流域的科果爾托羅海(庫蘇古爾泊)的柯爾克孜人,擬或還有天山特克斯地區的柯爾克孜人,因為除了官方有組織的遷徙外,民間的自由遷徙也是不能排除的,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探討。
進入本世紀,尤其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柯爾克孜族的社會經濟發生了巨變,文化也開始了新發展。全省柯爾克孜族百姓80%以上居住於富裕縣境內,為此柯爾克孜群眾提出了設立柯爾克孜東遷節的要求。經專家學者論證後,富裕縣正式確立每年8月2日為紀念日。2009年8月2日,柯爾克孜族東遷節成立大會暨首屆慶祝活動隆重召開。省、市民委領導以及各民族代表、200余名來自全省各地的柯爾克孜族代表參加盛會。此後三年,柯爾克孜族文化建設有了跨越式的發展。
展館、紀念碑、廣場、長廊、敖包,成為一幅幅展示柯爾克孜族歷史、文化、生產、生活、民居、風土人情的生動“畫卷”。如矗立在民俗館前的柯爾克孜族東遷紀念碑,刻畫了東遷歷史中祖孫三代人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行進的場景,傳承的是柯爾克孜族不屈不撓、一往無前、追求幸福生活的民族精神。紀念碑高2.007米,寓意立碑時間為2007年;第一層碑座高為17.33厘米,寓意柯族東遷的時間為1733年;第二層碑座直徑為14.73米,寓意黑龍江省當時有柯族人1473人,階梯寬度為27.6厘米,寓意柯族東遷至齊齊哈爾時人數為276人。
據了解,柯爾克孜族不僅有語言,有文字,更有輝煌的文化遺產。最為美麗的奇葩是流傳千年的長達23.4萬行的長篇敘事詩《瑪納斯》。《瑪納斯》與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並為享譽世界的“中國三大英雄史詩”。“瑪納斯”長廊和“瑪納斯”廣場,即是對《瑪納斯》和唯一能唱全八部《瑪納斯》的88歲老人——居素甫·瑪瑪依的“介紹”。柯爾克孜東遷酋長博霍依塑像,則是後人表達對這位率領族人披荊斬棘、跋山涉水、歷盡艱辛遷徙至黑土地的頑強不屈的首領的敬慕。
幾年來,五家子、七家子柯爾克孜族村吸引了新疆地區柯爾克孜族人,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漢族、滿族、達斡爾族、蒙古族、鄂倫春族等兄弟民族客人數萬人次參觀,柯爾克孜族東遷節更成為世人了解柯族文化歷史的一個窗口。富裕縣委縣政府更是在歷屆“東遷節”的舉辦中,從節日檔次、規模、形式、內容上逐步提升。在“東遷節”活動這一天,將舉行向柯爾克孜東遷酋長——博霍依致敬儀式,進行獻花、敬酒、點阿山草,表達對其敬仰崇拜之情;開展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娛活動,組織各聯誼分會演唱比賽,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余,反映柯爾克孜族的獨特風情風貌;同時舉辦摔跤、賽馬、拉棍、打毛球等豐富多彩的體育游戲活動,寓教於樂;飲食文化方面要吃“克缺飯”,更是鮮明地展示了柯爾克孜族習俗。“克缺飯”是柯爾克孜人歷史上過傳統的諾魯孜節時,食用的用五谷雜糧做的整粒糧飯食。吃了“克缺飯”,有著迎來新一年五谷豐登、人畜兩旺的吉祥寓意。
東遷節,是柯爾克孜民族精神的凝聚,也是其民族文化的積澱。在向世人展示柯爾克孜歷史文化、美妙傳說、獨特風俗之余,從不同角度記錄了民族的習俗、宗教、文學、藝術,起到了傳承柯爾克孜族悠久歷史、促進柯爾克孜族社會經濟發展、增加柯爾克孜族團結奮進信念的積極作用。就像這首《柯爾克孜美好的明天》中唱到的:“橫跨蒙古高原的風風雨雨,我們來自波濤洶湧的葉尼塞河畔……扎根於秀美的烏裕爾河畔,新中國讓我們翻身做主……創造柯爾克孜人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