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阿勒屯村

阿勒屯村

日期:2016/12/14 18:33:36      編輯:古代建築史

阿勒屯村

    哈密的文化是古絲綢之路最典型的文化,哈密的歷史是新疆歷史上最濃重的一筆。阿勒屯村的回王陵既是各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多種文化互相影響的歷史見證,更是民族團結的象征。

    阿勒屯村位於哈密市西南郊的回城鄉,維吾爾族稱之為“阿勒同克",意思是黃金之地。這裡保留著哈密九代回王的墓地、回王府等,建築風格既體現了維吾爾族風格,又吸收了中原漢文化的雕梁畫棟,是不可多得的古代民族文化遺產.村內現存有新舊麥德爾斯學堂、阿伊勒克麻扎、主麻寺、九龍樹和古代道路、村落名居等古建築。

    哈密王陵是清朝哈密王及其王室成員的墓葬建築群,維吾爾族人將此地稱為“阿勒屯勒克”,意為“黃金之陵”。哈密王權從1的7年至1930年結束,共歷經九世233年,是清朝以來新疆維吾爾封建王公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在兩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歷代哈密回王依靠清政府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在穩定新疆、平定叛亂、維護祖國統一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哈密回王曾被清政府封為“回疆八部之首”,當時額貝都拉和兒子跟隨康熙征戰,平定了准葛爾叛亂,受到了清政府的嘉獎和重視。七世回王伯錫爾死後,清廷诏封他為“和碩親王”,並撥專款修建了這座占地面積約]3公頃的回王墳,其四周數米高的圍牆為“干打壘”夯成陵墓建築群由大拱拜、亭式建築和艾提卡清真寺三部分組成。

    大拱拜是墓群中最高的建築,建築結構奇特,並帶有濃厚的伊斯蘭宗教色彩。建築主體高4米,寬為巧米,四角有四根圓柱形的塔柱,拱拜整體下方上圓,而且沒有梁的支撐,這在當時已算是頂尖的建築水平了進入大拱拜的內部,有七世回王伯錫爾及大小福晉、八世回王默罕默德及其王妃排列整齊的陵墓,上面蓋著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黃色绫綢,每到維吾爾族傳統節日的前一天,王室後代們就會來到這裡祭奠,然後再換上新的绫綢。內部的牆壁和穹頂

    上都貼有畫著蘭花的白瓷磚,顯得素雅莊重。

    艾提卡清真寺在大拱拜的對面,具有典型伊斯蘭建築風格,據說是四世回王玉素甫在7⑩年左右修建的,是新疆最大的室內清真寺,它東西長(0米,南北寬3(咪,占地3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4×0人做禮拜。寺內有9排共1“根雕花木柱支撐著頂部,每一根木柱都是未經加工的天山松木,需要兩人合抱。四面牆壁繪有絢麗色彩的花卉和阿拉伯文的古蘭經,逼真細膩,大殿頂部繪有方格藻井圖案,地面是方形青磚,肅穆而莊嚴。清真寺門內有個旋梯,可以直上到寺頂頂。每逢古爾邦節或者肉孜節那一天的早晨,就會有人從這裡攀上寺頂去喊經,有時在數公裡外,都能聽到洪亮的喊經聲。

    建於1902年的木制亭式建築風格更為奇特,它融合了滿、蒙古、維吾爾、漢爾、漢四個民族的建築風格,雕梁畫棟。內部的墓葬和拱拜是維吾爾族式的,外面頂部是滿、蒙古的盔頂式,回廊飛檐斗拱是漢族傳統式的。這四個民族的建築風格融合在·起,竟是如眦的協調,這在世界建築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無論遠看還是近觀無不透出它的壯觀與唯美,也反映出它文化底蘊的深厚和當時民族團結的繁榮景象。在這裡,埋葬著末代回王沙木胡特索和他的妻子,還有歷代回王及其後世的陵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