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庵埠薛隴眾多明清古建築

庵埠薛隴眾多明清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20:26:44      編輯:古代建築史

祠堂是我市農村地區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但由於散落各處、相對孤立,難以形成立體的文化展示。而記者日前在潮安縣庵埠鎮薛隴采訪時發現,該村不但始建於明代的薛氏家廟至今保存完好,村裡眾多明清建築也風采猶存,成為一組彰顯當地人文歷史的古建築群,近年來吸引了不少文化界人士前往參觀考察。
       薛氏家廟保存完好
       薛氏家廟是薛隴的重要標志性建築,坐落於該村的顯要位置,總面積達到1270平方米。祠堂前埕有4對旗桿石,這是宗族先祖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祠堂正門上方是一塊書寫著“薛氏家廟”的石匾,兩側分別是“累朝科甲”、“奕世名賢”、“尚書濟美”、“青史標香”的楷書石刻,門外是兩只圓型石鼓,這些也都象征著宗族的歷史榮耀。走進薛氏家廟,只見整座祠堂保存極為完整,首進左右兩廊共立著4塊石碑,其中3塊為明清時期之物。內堂正上方懸掛著一塊“愛敬堂”木匾,據說也是明清時期留傳下來的。祠堂內部雕梁畫棟,木梁上面的花牙裝飾精美細膩、不見殘損。祠中還保存著夏宏、夏言、翁萬達、海瑞等歷代名人的手跡、贈聯,這些都是十分珍貴的文物。
       據薛氏愛敬堂理事會秘書長薛享光介紹,薛氏家廟是明萬歷年間由薛氏十六世祖薛士彥所倡建,清代雍正、光緒年間歷經兩次重修,2001年族人按照原貌再次進行了修繕。時至今日,祠堂除了部分瓦蓋進行了翻新以外,石板、石柱、木屐、木載、碑匾、雕刻等都是原建之物。
       我市許多鄉村祠堂,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曾不同程度遭受破壞。薛氏家廟何以能夠歷經數百年,仍然保存如此完好?薛享光說,在上世紀各地古祠堂屢遭劫難的年代,薛氏家廟卻被用作學校,因而得以幸免。遺憾的是,祠內仍有部分木匾丟失,一些梁柱也因年代久遠被蛀蝕。2001年修繕之時,族人重新制作了丟失的木匾,用以紀念先祖的功績。
  明清建築風采猶存

  薛氏家廟只是薛隴眾多明清古建築中的一個典型而已。與薛氏家廟相隔約50米處,便有一座樣式古樸的“進士第”,整個門面均由大石板砌成,門樓正上方陽刻“進士”兩只大字。雖然進士第內部結構已經改變,只保留著原建的石門樓,但它依然被看作該村的標志性建築之一。薛享光介紹說,這座進士第創建於明代,是當地明進士薛守經的居所。薛守經生於明嘉靖年間,20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相傳有過目不忘之才,可惜27歲便英年早逝。族人為紀念才子薛守經,對這座進士第十分愛護。有一年刮台風,進士第石門樓的頂蓋崩塌,族人不遺余力將崩塌的頂蓋重新修好,並用一條石托進行加固。
       薛隴歷代人才輩出,自宋代以來共出過5位進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明代的薛侃。薛享光告訴記者,薛侃生於書香世家,明正德年間中進士,其弟薛僑、侄薛宗铠也於明嘉靖年間同中進士,薛侃一家兄弟六人均在朝廷任職,因而有“一門三進士、六子四登科”的美傳。薛侃兄弟發跡以後,在家鄉修築了宅院,雖然其後人遷居外鄉後,宅院日漸荒廢,但如今這座薛侃故居還被族人保留著,門面氣派依然。
       此外,建於清雍正年間的驷馬拖車式宅院貢元府、建於清光緒年間規模宏大的家富公祠,以及清末的大夫第等風格不一的古建築,如今也完好地屹立在薛隴各處,與薛氏家廟、進士第、薛侃故居一起形成別具特色的明清古建築群,向世人昭示著薛氏一族歷代的輝煌。

  古建築可統一保護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薛隴的文化資源還遠不只是明清古建築群,位於虎尾山上的白雲巖、虎肚山麓的中離洞、亭腳山西側的東巖、牛頭山巅的鐵砧石、牛頭山南麓的海蝕石、竹仔坑的天山海濤等名勝景觀,也時常吸引著文化界人士和旅游愛好者前往參觀游覽。薛氏族人不無自豪地說,一個鄉村能同時擁有這麼多各具特色的名勝古跡,在潮州乃至周邊地區都不多見。
       薛享光告訴記者,對於村裡的眾多古建築,族人都非常珍惜,也希望這些古建築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從而將宗族的歷史和榮耀一代代傳承下去。目前,他們已經准備為薛氏家廟申請文物保護單位,但有些手續方面的問題還不是十分明確,希望能夠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幫助和指導。
      而有文化界人士則認為,像薛隴這樣文化資源豐富的鄉村,可以考慮將眾多有價值的古建築,通過適當的方式更加有機地串聯起來,進行統一的保護和利用,甚至將保護網擴展到外圍的自然景觀,以免使原本就是一個整體的文化資源處於各自割裂的局面,從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逐一消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