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花雪月 大理古城中白族的民風民俗
日期:2016/12/14 10:00:54   編輯:古代建築史白族風情
白族又稱白子、白尼、勒墨、那馬,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白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大理市是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白族占全市人口的一半以上。白族風情多姿多彩,風俗習慣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白族民居
白族民居一向外觀整齊、莊重、大方,白牆青瓦,古樸大方。房屋由石料建成,屋頂覆瓦。白族村寨大多分布在湖濱、河畔以及交通便利的平壩上,民居內部庭院多有講究,往往依據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大體上可形容為四種形式:“兩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 白族民居尤為講求蓋門樓,通常蓋門樓的形式為“一滴水”,即為普通的坡屋,樸素大方,而另一種形式“三滴水”則顯現了一種華麗,其建築十分精美,飛檐翹角,宏偉壯觀。 白族民居中的照壁也顯現了民居的特色。照壁是裝飾性的建築,象征了吉祥、福祿與安康。各種各樣的照壁也體現了主人的意願與企盼,堪稱白族民居建築的精美藝術品。
白族宗教信仰
白族的宗教信仰體現為本主崇拜,這是一種多神崇拜,每個村寨都有自己的本主神,也有的是幾個或幾十個村寨共同信奉一個本主神。本主神也是多種多樣,如:自然本主有石頭、水牛、猴子等;神靈本主有山神、谷神、太陽神等;英雄本主有杜朝選、段赤誠等;佛教與道教本主有觀音、李靖等。 本主信仰不同於佛教的修來生,也不同於道教的化神仙,它只是對現世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的一種期盼。本主崇拜是白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宗教表現,至今不衰。
白族服飾
白族服飾在色彩上大多為紅白相間,采用對比鮮明、明亮的色塊反襯出色調的協調。女子服飾艷麗、樸素,上身衣裝以及頭飾較為復雜,下身裙飾比較簡單、樸素,而且,年輕姑娘的服飾較為艷麗,年長女子的服飾崇尚淡雅。年輕姑娘好梳辮子,頭飾疊成長條形蓋於頭上,左側一條纓穗垂於耳畔,隨風飄揚。“蒼山綠,洱海青,月亮白,山茶紅,風擺楊柳枝,白雪映霞紅”是對白族服飾的真實寫照。
白族舞蹈
霸王鞭舞是白族民間舞蹈的特色代表。舞蹈表演所用的彩棍為山竹所制,竹間穿有一串三枚或兩串六枚的銅錢。舞蹈時,舞者右手持彩棍,左手撥動鞭的兩端,並用鞭輕打身體各關節。霸王鞭舞有上百種舞鞭方法,舞蹈動作連貫,輕盈矯健,老少皆宜,並且人越多氣氛越熱烈。民族節日期間,每每於各白族村寨之中能欣賞到這種舞蹈。
風花雪月
大理自古即以“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風花雪月四景著稱。 所謂下關風是因下關位於垭口,風季時狂風呼嘯穿街掃巷,一出下關,則風煙寥寥,不見稻浪。 而其中上關花據大理府志記載:“山茶樹高六丈,其質似桂,其花白,每朵十二瓣,應十二月,過閏月則朵一瓣,俗以先人遺種,在大理府和山之麓,土人因其地名之”。 蒼山山勢雄偉,南北長四十二公裡,上有十九峰、十八溪,山頂積雪終年不化,銀裝素裹璀璨奪目,這便是大理三景蒼山雪。 洱海清澈如鏡,宜泛舟漫游,每當皓月當空,蒼山銀峰粼粼閃爍,銀光月色交相輝映,白族漁姑出沒於波光樹影之間,這就是大理四景洱海月。
經藏之都
大理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也是雲南早期文化發展的中心,素有“經藏之都”的美名。早在南诏時期,大理的文化已相當發達,崇聖三塔便是古代文化的象征,張順、王奉宗的《南诏畫卷》、張勝溫的《大理畫卷》等佳作,充分說明了大理是一座古老的歷史名城。
蜀漢諸葛亮南征大理時置雲南郡,唐代南诏國、宋代大理國在此設都。這個城市,很早便是雲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大理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崇聖寺三塔、石寶山石窟、雞足山佛教聖地、南诏德化碑、感通寺……漫游大理,猶如翻閱一本古老的書。茶花之鄉
大理山茶栽培的歷史悠久,南诏、大理國時期,已成為庭園重要的培植品種,元明之際,更加繁盛。大理山茶為常綠大花喬木,高可達10余米,枝干勁健,樹形優美,花色豐富。從12月至次年4月,各個品種陸續開放,爭妍斗奇。 粉白帶紅暈的“童子面”,初開三日,色如童子之面,以後則潔白如玉,與白玉杯無異;其中又以雪白蕊瓣的“雪獅”最為罕見,花白如雪,大如碗,現已難得;“松子鱗”茶 ,瓣如絹,色銀紅,光亮可人,最為鮮艷。 “牡丹茶”,花朵碩大勝於牡丹,色艷如秋水芙蓉,枝葉並茂,楚楚動人;“恨天高”是雲南茶花中唯一的矮化品種,有的竟年逾花甲而高不盈尺,花艷紅,花瓣層出不窮;此外,像蝴蝶展翅欲飛的“蝶翅”;窈窕柔美的“柳葉銀紅”;開花最早的“早桃紅”,絢麗多彩的“金邊牡丹”等,都各具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