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包圍南京琉璃塔成“炮台” 內讧中被炸毀
日期:2016/12/15 0:24:4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太平軍包圍南京城,琉璃塔成了“炮台”
1853年3月,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國農民起義軍,從武漢沿江而下,包圍了南京城,城南高大的大報恩寺琉璃塔也被太平軍所占據。
有史料記載,南京城南的大報恩寺及其琉璃塔,是明成祖朱棣為報答與宣揚其父明太祖朱元璋與嫡母馬皇後所建。但也有一些學者考證認為,明成祖此舉實際上更多是為紀念其生母碽妃。大報恩寺的寺址選擇在南京城南聚寶門外的古長干裡,始建於永樂十年(1412)十月,完成於宣德三年(1428)六月,歷時16年,耗費錢銀達248萬兩以上。建成的大報恩寺規格宏偉,占地極廣,北起秦淮河畔、南到雨花台山麓,民間有“騎馬關山門,九裡十三步”的說法。寺內有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香河橋、法堂等各式佛教殿堂建築,其中最雄偉璀璨、最為引人注目的,無疑是那座琉璃塔。
然而,在太平軍的攻城戰斗中,這座舉世聞名的寶塔卻被賦予了另外一種“使用價值”。太平軍在各城門外都設有軍營防守,其中以城南聚寶門外的雨花台軍營最大,整個大報恩寺包括琉璃塔都被軍營包圍。清代滌浮道人在《金陵雜記》中這樣記錄:“山上各廟宇僧房悉圈在內,又在山頂砌有望樓一座,挺立山巅,高與報恩寺塔並峙”。
張汝南《金陵省難紀略》記載,攻城的太平軍“運倉聖廟中之炮,置報恩寺第三層,向城轟擊。城內開炮對轟,砰礴之聲,一日不絕”。汪士铎撰寫的《光緒江寧府志》卷八也寫道:“鹹豐三年(1853)正月二十四日,發匪踞塔,俯瞰城中,施炮,炮彈有落中正街者”。壯麗的琉璃塔此時顯然已經成了太平軍用來監視南京東郊孝陵衛清江南大營的重要憑依。
外國人記錄下琉璃塔最後的輝煌
即便到這時,琉璃塔仍有著巨大的國際影響,足以吸引異國人士前來尋訪游覽。
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1年以後,也就是1854年5月底,美國駐華公使麥蓮乘美國海軍艦隊的旗艦“色士奎哈那號”到達南京,對太平天國作外交訪問。在此期間,以海軍助理軍醫法斯為首的幾名美國官員,於5月30日特地從南京城北的下關長江中的美艦出發,繞道漢西門與水西門,沿著城牆迤逦南行,尋訪游覽大報恩寺琉璃塔。
盡管是在戎馬倥偬之中,從法斯於當年6月1日就此次漫游給麥蓮的報告中,仍可以看到當時琉璃塔的風姿:
……很快我們就走近了著名的琉璃塔。它矗立在城濠的外邊,城牆的南邊。它的四周是一塊面積有幾英畝大的方形空地。空地的外圍建有高大的佛殿和僧房,但現在都被毀壞,倒在地上了。巨人似的偶像被打成無數的碎片。琉璃塔立在一塊八十英尺見方、十二英尺高的堅實的石台上。石台的四周有石階梯,梯階是很大的平滑的砂石石板,上面有精致的雕刻。塔本身是八邊形的。它的主體結構是由精美的紅色的砂石建成的;而外層和各不相同的九層塔身的突起部分的頂面都敷以綠色的琉璃磚。每一層的各個角上掛著一個鈴,各個邊上掛著用魚膠做的燈籠。從圓頂的中心開始,向上豎起一個30到40英尺高的塔尖,塔尖的四周圍繞著許多大鐵圈,最頂端冠之以一個直徑為14英尺的鍍金的球。第一層的外表沒有琉璃磚,但是,它完全是由一大塊的砂石構成的,每邊都有一個巨大的浮雕佛像,其形象栩栩如生,顯示出熟練的雕刻技巧。這座八角琉璃塔的進口是四個高約八英尺、寬約六英尺的拱門。塔壁約有六七英尺厚。拱門的每一邊都立著三座很美麗的浮雕大佛像,佛像上部還精心雕刻了各種圖案。朝塔上望去,也能看到類似的拱門,但沒有刻上第一層那樣的圖案了。不久以前,一個螺旋形樓梯一直上伸到塔頂,給觀賞者以一個爬上塔頂去欣賞世界上所能看到的最精彩、最美麗的風景之一的機會。可是,現在它已躺在塔底下變成了一堆垃圾。破壞並不止於此。莊嚴的雕刻佛像,從頭到腳都被破壞了。前代人通過金冠、靈杖以及其他的裝飾賦予這些活生生的神以巨大的威力,而今,這些金冠、靈杖以及其他的裝飾都被打得稀巴爛;這些佛像一度足以支配的菩薩崇拜者的迷信力量,現在不但不存在,反而變成了人們嘲笑的對象。面對這個巨大而壯麗的建築物所遭到的毀滅和破壞,人們不免感到悲哀,雖然這塔依舊還靜立在原地,無聲地譴責內戰的罪惡。
這篇游記是迄今為止所見到的關於大報恩寺琉璃塔的最後一篇文字記錄,彌足珍貴。從中也可以知道,至少到此時,琉璃塔總體還是基本保存完好的。
然而,笃信上帝教的太平軍在占領南京後,對大報恩寺就像對待其他佛教廟宇一樣,肆意破壞,琉璃塔還能存在只不過是太平軍需要將它作為一個高大的戰斗堡壘來加以利用才暫逃浩劫而已。
果然,此後不久,塔頂的黃金寶頂就被太平軍敲下充作軍費。再然後,琉璃塔滅頂之災終於降臨了。
“天國”內讧中琉璃塔被炸毀,大火燒了幾天幾夜
讓琉璃塔徹底化為一片廢墟的導火索,是1856年秋太平天國高層間發生的內讧。
19世紀40至50年代興起的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領導人團結一致,英勇斗爭,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內,出廣西、攻湖南,取武昌,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奪取了中國半壁江山,後又出兵北伐,前鋒直抵天津,震動北京,登上勝利的高峰。
可是登上權力頂峰的太平天國領導集團迅速腐化,爭權奪利。天王洪秀全入南京後,立即大規模地營造宏大的天王府,平時幾乎足不出宮,生活腐朽而又專制猜忌。東王楊秀清大權在握,驕橫跋扈,竟發展到公然逼迫洪秀全封其為萬歲。洪表面答允,暗地裡發密诏要北王韋昌輝等人除掉楊秀清。韋昌輝帶人深夜突然包圍東王府,襲殺楊秀清全家及部眾,竟達2萬余人。翼王石達開指責韋昌輝殺人太多,卻導致其留在天京的全家老小都被韋昌輝殺害,於是召集所部大軍回師靖難,討伐韋昌輝。天京城的形勢分外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韋昌輝猶欲負隅頑抗,他深恐翼王(石達開)憑借報恩寺古塔以作攻城炮壘,先下令毀之”。
於是,在1856年10月的一天,一隊太平軍將士手捧韋昌輝的將令,出天京城南聚寶門(民國後改名中華門),直奔長干橋南,進入在戰火中早已殘破不堪的大報恩寺,將運來的炸藥與易燃物品裝入仍巍然矗立著的那著名的琉璃塔內。
只聽轟然一聲巨響,整個琉璃塔陷入濃煙烈火之中,這座被視為中古建築奇跡的輝煌建築迅速倒塌,從此化成了一片瓦礫廢墟……
據說,那場大火在天京城南聚寶門外燃燒了幾日幾夜。
報恩寺琉璃塔的徹底毀滅,也形象地宣告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大起義從此走向衰亡與失敗。當報恩寺塔被毀時,天京城裡軍民中流傳起“寶塔拆、自相殺”的民謠,反映了廣大民眾對太平天國運動與理想的失望。
大報恩寺琉璃塔被毀,並沒有阻擋住韋昌輝的失敗。1856年11月2日,他及其黨羽被洪秀全下令殺死。而勝利進入天京的石達開雖一度掌握了太平天國的朝政,但沒過多久就因不滿洪秀全的猜忌與牽制,負氣帶領十多萬大軍分裂出走。太平天國因這場內讧與分裂,元氣大傷。1864年,天京城被攻破,洪秀全在城陷前夕黯然死去。他營造多年的壯麗的天王府連同太平天國政權一道,在烈火中化為烏有。據說,這場大火和琉璃塔的一樣也燒了幾日幾夜。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