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世遺預備名單重新洗牌

世遺預備名單重新洗牌

日期:2016/12/14 9:43:10      編輯:古代建築史
打通歐洲-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歌德堡號       11月17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全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議,並公布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這是自2006年後國家文物局對預備名單的首次重新洗牌,意味著對文化遺產采取動態管理原則,對於嚴重管理不善導致文物受損的項目,嚴重者甚至可以將其除名。
    據了解,更新後的名單包括45項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比2006年增加10項,增加的項目主要集中在農業遺產、工業遺產以及與少數民族相關的項目。廣州有兩個項目上榜,分別是南越國遺跡和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其中海上絲綢之路是與南京、泉州、北海、蓬萊等多個城市聯合申報入選,南越國遺跡則是再度上榜。
    亮點:新類型增多
    根據世界遺產申報的規定,一個國家提交的世界遺產申報項目,必須先進入該國的世界遺產預備名單。隨著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新遺產類型的日益重視,記者發現,新公布的名單所增加的項目,大多數屬於新類型,農業遺產這一類型便是首次出現在名單中。入選的項目,包括哈尼梯田(雲南省元陽縣)、普洱景邁山古茶園(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等都屬於農業遺產。其次,涉及少數民族文化的項目也大幅增加。
    對此,廣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秘書長兼南越王博物館館長吳凌雲接受《民營經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世遺預備名單的重新洗牌,是國家考慮到文化遺產均衡性發展的一個必然的結果。“首先在類型上增多了,另外,在地區上也體現了均衡性,很多地區已經實現了零的突破。”
    然而,對於廣州有兩個項目進入新名單,吳館長既興奮也有自己的擔憂。原來,廣州作為一座歷史名城,至今還沒有一個項目成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未實現零的突破。入選預備名單,僅僅意味著挑戰的開始。吳館長透露,成功入選預備名單後,下一步就是緊扣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廣州文化遺產進行相關的調研、宣傳等工作,“從2002年啟動申報工作到現在已經十年了,未來仍然需要二十年三十年的努力。”
    擔憂:重申報輕管理
    廣州民間文物保護協會會長劉偉倫得知廣州有兩處文化遺產進入預備名單後,很是興奮,但同時也對《民營經濟報》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擔心,“文物一旦被冠上省級、國家級甚至世界級文化遺產的頭銜,有可能會因為當地政府過度開發旅游資源而遭到人為的破壞。很多極具歷史意義的文化遺產,被改造成旅游區後,人潮瘋狂而至,久而久之反而失去了原本的價值。”
    文物保護工作和經濟發展是否真的無法並行不悖?
    對此,廣州市文廣新局文物處副調研員劉春華向記者闡述了他的觀點。他認為,我國對世界遺產預備名單采取動態管理的機制,優勝劣汰,就是對文物保護的國際標准的一個遵循。“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很強調本體和環境的保護,而環境的保護肯定會涉及周邊的城市建設問題,與局部經濟發展的關系也很密切,要保護好世界文化遺產,必須處理好這些關系,要有取捨。當然,重視這方面的保護不一定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因為在表面上看來可能會阻礙經濟的發展,但我們要用可持續發展來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不一定就是一對矛盾體。”
    然而,現實中的確存在許多的古跡因為被開發成旅游區後,遭到嚴重的破壞。對此,吳館長也無奈地表示,重申報輕管理,是我們國家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前期申報工作很重視,一旦申報成功後管理就一塌糊塗了。據我所知的平遙古城、麗江古城,申報之後就過度開發,很多地方遭到不可復原的毀滅。但申報是沒有錯的,我們要讓大家知道,要讓政府給予立法保護。關鍵是要控制好開發的力度,合理利用,這兩者並不矛盾,但要做起來不容易。”吳館長認為,對廣州的文物古跡點來講,目前重點還是要先申報,申報成功了,下一步就是迫在眉睫的管理了,限制觀眾人數,進行監測等,他相信,廣州是完全有這個能力做好以後的管理工作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