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跡 | 高家堡印象——西門寺
日期:2016/12/15 0:14:25   編輯:古代建築史
高家堡印象——西門寺
◈ 文/范佩玮
西門寺位於高家堡西街北側,舊稱大興寺,因臨古城西門,俗稱西門寺。
舊時,西門寺內大雄寶殿、伽藍殿、天王殿、韋陀閣、彌勒龛、鐘鼓樓、禅堂等建築一應俱全,解放後寺院衰落,但正面供奉著佛祖的大雄寶殿主體建築依然完好,主殿脊頂上矗立著的小型藏式佛教白塔表明其屬藏傳佛教寺院。
這座覆缽式白塔,雖然建築體量較小,但外形與五台山的白塔、北京北海白塔頗為相似,雖然不知其建築於何年何月,也不知其歷經了多少風雨侵蝕和戰爭劫亂,在解放後至今未曾進行過維修,其仍保存完好,足見其建築牢固,結構謹嚴。主殿斗拱精美,雕刻有龍、象,這在神木古代建築中還是少有的現象。
“明修長城清修廟”是陝北在明清不同朝代的時代特征。當清代“內邊疆”最終消失,蒙漢民族融合加快,高家堡的軍事防御功能淡化,商貿逐漸繁榮起來,雄厚的財力促動了一輪規模較大的寺廟建設。城牆上的敵樓、角樓等防御性建築分別改建為三官廟、魁星樓等宗教場所,城內外各類寺廟基本齊全,寺廟香火更加旺盛,宗教活動更加普遍,宗教文化更加繁榮。
由於高家堡地處陝蒙邊界,隨著蒙漢宗教文化交流頻繁,受藏傳佛教的影響,在廟宇建築中采用藏傳佛教建築風格特點的藏式喇嘛白塔,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據說在解放前,西門寺頗有盛名,信徒眾多,且在高家堡、草灣溝村,直至蒙地邊界均有廟屬的土地,並有固定的種地、收租的長工和火工。農歷七月十三,西門寺有法會,這一時期,西門外同時舉辦騾馬大會,遠近的蒙漢商客前來交易,也在西門寺進香禮佛。
解放後,由於西門寺屬於公有房產,每當學校辦學規模擴大,都會借用廟產辦學。1957年,高家堡中學成立之初,西門寺暫時被用作學生住宿的地方。以後,供銷社還在此處做為食品加工的場所。上世紀90年代,由部分房屋因年久失修、廂房失火等原因毀損倒塌,院內雜草叢生,大門緊閉,一派蕭然。
西門寺是高家堡保留較為完整的一座寺廟建築,也是歷史文化名鎮的一處重要古建遺存,是研究高家堡宗教活動和社會歷史狀況的實物資料。在高家堡成為知名旅游目的地的今天,將西門寺打造成為一個有特色的景點,具有重要意義。今年,高家堡西門寺保護修復工程,已列入縣上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目前,神木文旅集團已啟動西門寺修復工程項目建設。不久之後,西門寺就會重現廟宇莊嚴、香火旺盛的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