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開發古村落 讓龍游歷史文化“休閒”起來
日期:2016/12/14 9:39:54   編輯:古代建築史有做夢的,自有圓夢的人。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三門源保存著以省級文保單位——建於清乾隆晚期的葉氏建築群為代表的各類物質遺存,是我省為數不多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龍游把保護和開發這一獨特歷史文化資源作為重點,在編制了三門源村古村落保護的系列規劃、籌集200多萬元對7處重點和瀕危古建築進行修繕的同時,為最大限度減少對古建築的人為破壞,重點規劃建設三門源村後溪沿安置小區,集中安置住房困難戶,且新建房屋采用粉牆黛瓦、馬頭牆等徽派建築風格,與村落古樸風貌相得益彰。“目前村裡多家農家樂開張營業,越來越多的游客來三門源訪古探幽。”石佛鄉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他們將以火山瀑布區、古鎮居民區、宗教文化區及生態保育區等四個功能區為著力點,努力把三門源建成國家4A級景區。
事實上,龍游縣在對縣內各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利用上,一直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早在2009年,該縣出台《古建築保護與管理的實施辦法》和《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率先在全省提出產權置換保護機制:凡是古民居原產權人自願將產權轉讓給政府或集體的,政府和集體給予另選宅基地安置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各界及產權人把古建築等捐獻給政府保護,縣財政根據貢獻給予適度的獎勵;鼓勵各種社會資金在不拆毀古建築的前提下,通過購買非國有古建築等方式參與全縣古建築的保護和利用。廟下鄉長生橋村的傅氏故居、溪口鎮的胡氏民居……據不完全統計,該縣目前已有近50座古建築通過產權置換的方式得以妥善的保護和利用。
政府“有形之手”的助推,也讓民間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村落的意識逐步增強。模環鄉蛇塘塢村修繕一新的方氏宗祠裡,作為帶頭修繕的發起人方志鴻每次回村都忍不住駐足留念。“祠堂原是私家官廳,打小就知道是明朝嘉靖年間所建,有些來歷。”已80歲高齡的方志鴻坦言,前年他和家人湊足8萬余元,再號召村民捐資,共募集17萬元花了1年多時間把祠堂修葺一新。而今見宗祠成為了村裡的老年活動室和圖書室,他欣喜不已。
龍游縣文廣新局副局長鐘金柱:古村落,是人類文明的根脈。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優秀民族民間文化遺存,我們責無旁貸。接下來,龍游將不遺余力,將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與村莊整治與“一村一品”、與發展鄉村休閒旅游業緊密地結合起來,把歷史文化村落培育成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美麗鄉村,培育成撫今追昔、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