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大萊:萊陽古村

大萊:萊陽古村

日期:2016/12/14 18:42:00      編輯:古代建築史

大萊村全景

大萊村全景

    大萊村地處縣城南部,離城40千米,1958年之前為宣平縣最北的大村。大萊村形狀像一朵蓮花,蓮心為村所在地,四面層層梯田環繞,就像片片蓮瓣,160多層的梯田直上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大萊村歷史人文底蘊深厚。據民國《宣平縣志》記載,約在公元1100年間,村西北海拔1041.3米的大山,謂“龍頭眼睛”山,山洪瀑發時,把原村沖為廢墟。年久,長出滿地藜草,後人重建村落時,取藜草之意,定名為大藜,因方言“藜”與“萊”同音,故寫為大萊。古人是這樣描述大萊村的:《萊陽王氏宗譜》康熙二十九年(1690)第十五世孫家冕在《萊陽記事》中說:“始祖曾六府君,聰明天授,才智世罕,卜奠茲土以萬山之巅,開方裡之陽,後有來龍雄秀,前有水口關鎖,左右山環水繞,又得龜蛇守戶,乃天然之風水,永世不替之基業也。”民國十四年(1925)宣北溪口潘松濤在《萊陽王氏宗譜》中撰:“嘗觀宣北萊陽之勝境,天地鐘毓之,靈散之於物,即聚之於人。距城五十裡(宣平縣),崇山峻嶺,形如盤谷。煙居三百余戶,環境四面皆山,山中多田,層疊而上,雖丘叚如帶,比平原大畈收成猶豐,土質含硫,黃鐵砂,雨霁一望,燦爛如星,物產以稻、粱、黍、稷為大宗。俗稱大萊府,洵不誣也。”如今大萊村,因有160多層如帶環繞的層層梯田,成了攝影基地。這個基地是靠大萊村的世世代代先民用勤勞的雙手“鑿山墾田,自麓至嶺,歷無層級而上,遠望如浮圖,近村始漸平坦。”這是經過幾百年祖輩們的血汗繪就的美麗圖案。

    在全國各地,梯田並不少見,但像大萊七彩梯田這樣,從海拔300米的山腳一直“堆疊”到海拔千米的高山之巅,面積達3300多畝的大規模梯田景觀卻極為罕見。千百年來,一代代棲身萊陽山麓的先民,為了擁有更多水田,憑著勇氣和智慧,用雙手“雕琢大山”。他們充分利用龍頭山麓土層深厚、植被繁茂、山多泉水的天然優勢,因山就勢,營造梯田。層層疊疊的梯田猶如一條條美麗的玉帶,從山腳一直纏繞到山頂。浩大的造田運動一直持續到上世紀70年代末的“農業學大寨”,大萊村的“千秧丘”、“萬秧丘”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大萊高山梯田,是世世代代山民們雕刻大地的傑作。今天,人們從武義衛星地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褐黃色的大萊七彩梯田景觀。

    大萊村北西側的“龍頭眼睛”山。《民國宣平縣志》中這樣記載到:“萊陽山,在縣東北四十五裡有巖二,狀如眼,故名龍頭眼睛,為宣平諸山發脈之祖。”是武義中部最高峰。該山因形似龍頭,且兩處突兀的巨巖酷似龍眼睛而得名。龍頭眼睛山脈東連大廟嶺,西接樊嶺,是錢塘江水系和瓯江水系的分水嶺。登臨龍頭眼睛峰頂,山川平疇盡收眼底;面北,武義最大的王宅平原、武義縣城一覽無余,能見度好時,可以清晰地眺望到綿延橫亘的金華北山;向東,但見層巒疊嶂的“十萬大山”,為武義缙雲交界處的雪峰山脈;往西南,柔婉秀麗的宣平盆地就在腳下,一直延伸到柳城白水瀑布;往西,則見千山萬壑,是為武義遂昌交界處的牛頭山脈。

    龍頭眼睛山高踞武義中部的武義宣平兩大盆地接壤處,幾乎可以雄視武義全境。在武義境內,更高的山還有很多,但視野如此開闊的高山並不多見。

    整個大萊村處於白垩紀侵入巖體上,巖體為花崗石質,礦物名稱為石英二長巖。該侵入巖巖體以大萊巖體為主,面積9.5平方千米,該巖體的北端和東側還分布兩處面積為1-2平方千米的小花崗巖體。大萊巖體出露於大萊山向钭軸部,入侵朝川組第二段地層,巖體西部邊緣陳弄一帶有黃鐵礦化,為鉛金屬異常區。巖體中含釩钛磁鐵礦2.7%,並含較多獨居石,巖石風化後,鐵砂相對富集,是我縣鐵礦資源相對集中的地域。該巖體也是我縣優質花崗巖建材的礦產資源。

推薦閱讀:

金華湯溪鎮宅口村萃和堂

貴州巖腳古鎮

武義東壟:樊嶺尖下的古村落

江西“坊”間探秘

大萊花崗巖

大萊花崗巖

    村落歷史悠久

    大萊村以王、李兩姓為主,全村共有人口1623人,654戶,其中王姓500多人,李姓700多人。還有陳、張、潘、周等姓氏。

    王姓的來歷。萬歷四十六年《新修太原王氏世譜序》中說:“王自太原流派吳越,繼入括屬,宋季而卜宅麗下之萊陽。”嘉慶九年《重修萊陽王氏宗譜序》說得更詳細:“我始祖太師公豸系右軍(王羲之)後裔,由越東遷江閩,宦處州,居拓野麗水二十九都浮雲鄉(明景泰三年,分麗水浮雲鄉、元和鄉之半置雲和縣),金胡亂華避地隨產寓居三十都萊陽之莊,然猶承役二十九都祖籍,時往時來,不相匏系,至曾六公學谕公始去舊即新,鼎建華廈,占籍三十都即今宣平之六都也。”故尊為土著——“世祖焉”。這兩段話的意思是說,大萊王氏先祖是王羲之的後裔,原居越東,到王豸由越東遷徒到江閩,後來有後裔在處州府做官,於是遷居麗水二十九都浮雲鄉,由於金國與宋朝連年戰爭,所以避居大萊,但與祖籍浮雲鄉還時往時來,兩邊居住,到學谕公曾六才真正居住到大萊。“曾六是豸公第三代孫,諱士龍,行曾六,宋太學生,舉進士,處州府學谕。以此說明王氏在萊陽定居至今已800余年。

    李姓的來歷。民國十四年(1925),《李氏宗譜》俞弘勳撰《俞源李氏重修譜牒序》記載:“隴西氏系唐北海太守李邕之後二十四傳,迨宋末葉,有志行三,諱彥興者,鐘情蹊谷,由括徙俞家(即今俞源)於六峰山麓,遂居焉。厥後子孫繁衍,稱巨族。遂以始祖志三為一世祖。”從括遷俞源的時間應為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乾隆三十九年(1774)《李氏宗譜》中《萊陽李恭六公祠記》中記載李氏遷徙時間:“遷居者何來?括都室邑。李氏祖癸廿三公,諱碧玉,自俞源聯姻,萊陽爰相其地之,勝悅其俗之美,而遂徙之,以家也。”“迄今已傳五世”,據此李姓應在明末遷徙萊陽定居。

    大萊村有王姓和李姓兩大姓,自古以來,王姓與李姓兩個大家族一直友好相處,民風十分淳樸,這其中也是有淵源的。

    相傳大萊村姓李的家族原本居住在俞源,李家有一個相貌丑陋的兒子,有一次大萊村姓王的一戶人家被一場官司纏身,正在王家手足無措的時候,李家幫忙處理了這場紛爭。王家為了感謝李家的恩情,打算將女兒許配給李家的兒子,但是王家又捨不得女兒遠嫁,便讓李家兒子遷居到大萊村,還將王家的部分田地贈與李家兒子,從此,李姓便在大萊村繁衍生息,正因有這樣的淵源,王姓與李姓兩個大家庭一直和睦相處著。

    富有革命精神的大萊人

    大萊村民勤勞淳樸,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1930年宣平縣成立紅軍組織時,大萊村就有不少農民參加了北營紅軍組織,在參加三巖寺戰斗中大萊籍戰士李祿庚壯烈犧牲。轟轟烈烈的紅軍運動失敗以後,又有陳振達、陳嘉銀、丁柏友、黃錦躍、李潘連犧牲。據一些年長的村民回憶,李潘連為了躲避保衛團的搜捕,回大萊村家中避難,保衛團一行人帶著刺刀到李潘連家中搜查。李潘連躲在家裡後院的稻草堆裡,其母親救子心切,將身體擋在草堆前,大喊“不在這裡,這裡沒人。”保衛團用刺刀在稻草堆上亂刺,李潘連被連刺兩刀,忍不住疼痛“啊”地叫了一聲,後被保衛團抓住,兩年後英勇就義。

    四十年代後期解放戰爭中,又有李瑛加入革命隊伍,直到全國解放,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革命事業。李瑛(1919-1983)原名李清德,大萊村人,從上坦小學畢業後為避抓壯丁到了麗水太平教書。一九三八年八月至一九四零年秋時的太平區,是國民黨浙江省政府建設廳特約經濟實驗區。這個實驗區表面上是國民黨地方行政機關的一個基層單位,實際上人事安排以至各項工作都是在共產黨直接領導和影響下進行的。黨在實驗區開展的抗日宣傳、減租減息、組織墾荒生產、辦婦女識字班夜校等救國拯民的工作,深深地打動了李瑛的心。使他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秋後,國民黨頑固地掀起了反共高潮,太平經濟實驗區被迫撤銷。李瑛也和黨組織失去聯系。1947年下半年,李瑛得到消息,當年曾在太平實驗區做過地下黨領導工作的張之清同志,率領游擊隊從麗水方向向我縣推進,已活躍在武義南鄉一帶。他即手拎點心袋假裝走親戚,從宣平來到新宅岳母家,暗中打聽游擊隊的消息,此後他遇到了青蓬嶺的地下黨員傅國桢,通過他找到了黨組織,重新回到了黨的懷抱。之後,李瑛就脫產參加革命工作,他帶領武工隊活躍在大萊、三坑口、茶坑、金巖村一帶,打擊敵人並開展黨的組織工作。發展了高仁亮、張李銀、潘偉元、高有用、高土根、高金維入黨,建立了高仁亮為支部書記的三坑口支部。金巖村發展了鄒鳳蘭入黨,也成立了黨支部。進一步開辟了新區。動員青年農民參軍,培養干部,為麗水游擊隊的活動提供了廣闊天地。1948年初,李瑛開始組建武工隊,獨立負責宣平境內的地方工作。是年冬,黨派他向宣平徐、陳兩派做統戰工作,促使他們暗中資助人民武裝一些武器。次年冬,成立了上坦區,李瑛和謝陳興帶領武工隊和一些干部,配合支隊派出的干部,組成了區的領導機構,他擔任上坦區區長兼武工隊長。新中國成立後,任宣平縣公安局長、雲和縣副縣長、龍泉縣副縣長、慶元縣經委主任等職。

推薦閱讀:

金華湯溪鎮宅口村萃和堂

貴州巖腳古鎮

武義東壟:樊嶺尖下的古村落

江西“坊”間探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1. 大萊波蒂斯考古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