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建築學泰斗羅哲文的李莊情緣

古建築學泰斗羅哲文的李莊情緣

日期:2016/12/14 18:44:28      編輯:古代建築史

羅哲文所題門匾

羅哲文所題門匾

    5月16日,噩耗從北京傳來,5月14日23時52分,梁思成弟子、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因病離世,享年88歲。對於他的離世,有媒體評價,作為我國文物保護領域泰斗級人物,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先生幾乎是開創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70多年前,這位泰斗級人物,在一個機緣巧合下,正是在翠屏區李莊鎮(當時為南溪縣李莊鎮)和古建築結下了不解之緣,6年後,老先生也正是從李莊走向北京(當時為北平),走向全國……

    5月16日,記者前往李莊,探尋老先生與這個千年古鎮那份剪不斷的情緣。

羅哲文曾居住過的地方

羅哲文曾居住過的地方

    在李莊:梁思成為他改名林徽因教他英語

    當記者走進李莊文人左照環位於席子巷的家時,他正拿著羅哲文送給他的《羅哲文古建築文集》翻看,臉上,全是落寞。

    “我和羅老是2002年認識的,當時,我在鎮政府編寫《李莊鎮志》,對李莊的歷史文化較為了解,羅老前來李莊,我便成了他的導游,他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忠厚的長者,低調,不張揚。”談起和羅哲文的第一次見面,左照環仿佛回到的只是昨天,“當時,我陪同他到月亮田(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所在地)去,羅老看到舊址還是很完整,只是有些破舊,羅老就說,我有錢我一定要把這裡買下來。”

    因為有了這次接觸,左照環每年春節都會給羅哲文寄去賀卡,講述李莊的變化。而每次羅哲文前來李莊,左照環都會陪著他在鎮上走走、看看,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因此,左照環也從羅哲文口中得知了更多他在李莊的故事。

    羅哲文於1924年出生在宜賓縣柳嘉鎮的一個普通家庭裡,從小就對手工、美術充滿興趣。1940年,因為抗日戰爭的爆發,眾多文化教育科研單位輾轉來到四川,在離宜賓城不到30公裡的李莊鎮落足,而此時又剛好遇上了受戰火影響剛剛南遷到四川省宜賓市李莊鎮的中國營造學社面向社會招考練習生。

    雖然當時並不了解中國營造學社,但是他見到營造學社的考題裡有寫字、畫畫等內容,這些都是自己平日裡感興趣的東西,便決定投考,並最終成為眾多考生中唯一一名被錄取者,也是當時營造學社裡最小的學生。

推薦閱讀:

北京廟會與古建築

平遙古城"晉商"文化的發源地

樂山蘇稽古鎮

山東即墨中山街曾是條牌坊街

 

羅哲文曾居住過的地方

羅哲文曾居住過的地方

    羅哲文曾回憶,“當時去參加考試時很忐忑,考官讓我畫一幅古塔圖,交了畫後,考官只是說‘學古建築要經常到深山裡頭去調查古建築,需要大量的測量和畫圖,很辛苦’,後來我就接到自己被錄取的通知……”此後,羅哲文便踏進了古建築學之門。

    李莊上壩村“月亮田”張家大院是當時“中國營造學社”從北京至重慶再搬遷至宜賓的暫居之地,進入學社裡學習的前半年時間裡,羅哲文一直跟著老師劉敦桢,為老師抄寫文章並學著繪制插圖,逐漸,他與眾不同的靈性以及聰明好學的品質被梁思成看在眼裡、記在心中,後被梁思成招入了其負責的法式部,成為了梁思成的得意門生。

    說起自己對李莊的回憶,除了在中國營造學社裡同其他同事一起辛苦鑽研學術外,保留在羅哲文內心深處更多的還是那份令他一輩子難捨難忘的恩師情。羅哲文曾感慨:“能有現在這番成就,我的名字能夠在今天被這麼多人所熟知,離不開尊敬的梁思成老師在那時對我的循循善誘和細致照顧。”

    羅哲文原名叫羅自福,因為自己的名字和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只有一字之差,因此周圍人總是管他叫“羅總統”。可能這在別人眼裡只是句逗趣的話,可傳到了思想嚴謹的梁思成耳裡,卻變得有些不恭。“老師當時就覺得很不妥,為了避免玩笑越開越大,他給我改名為了‘羅哲文’。”

    在營造學社求學的日子裡,梁思成每天都會耐心地教他很多東西,還特別關心他的起居生活,讓年少就離開親人的羅哲文倍感親切。還記得有一次,羅哲文高燒不退,梁思成為了幫羅哲文找醫生,還專門跑到了鎮裡,請來了同濟大學醫院裡一位有名的大夫替他看病。日後,梁思成每天都親自給羅哲文喂水喂藥,細心照顧下,羅哲文逐漸康復。

    談到梁思成的愛人林徽因,羅哲文說,“先生是一個非常堅強、同時又非常細膩的女性……林徽因患的是肺病,但她在病中還關心年青人的學習,教我的英語。她是建築家又是詩人,英語是頂呱呱的,美國人都很佩服,由於她病情較重未能堅持下去,但也給我的英語打下了一點基礎。”

    在左照環家中,記者還看到了羅哲文為左照環家所題的“李莊古鎮書屋”手跡以及羅哲文和左照環的合影。

    在李莊:他苦練基本功為保護我國和日本古建築做出貢獻

    隨後,記者和左照環一起,又來到了羅哲文曾居住過的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梁思成和林徽因舊居),大門上方的門匾正是羅哲文所題寫。

    正對大門的一間房,恰好就是羅哲文曾居住過的房間,房間很狹窄,五平米不到,僅僅只容一人居住,旁邊的房間也差不多大小,只是羅哲文的房間內要多一根房柱,於是,顯得更為狹小了些。但誰能想到,就是在這一間間狹小的房間內走出了羅哲文、莫宗江、盧繩等多位赫赫有名的建築大師。

    羅哲文在1992年10月30日曾寫過《李莊憶舊》一文,在文章中,他深情地回顧了在這裡學習生活的點滴:“門內有一棵大樟樹,一窩芭蕉,迎面就是住房和辦公室的入口。我就住在辦公室入口的左側,還有盧繩、葉仲玑、許政義等也住在我的住房旁邊。梁思成先生一家則住在右側,劉致平先生一家和莫宗江先生住在另一院子裡,中間有廚房、飯廳。院子裡有一棵大桂圓樹。在這棵樹上,拴了一根竹竿,梁先生每天帶頭爬竹竿,為的是練好功夫在測繪古建築時可升房上屋。那時沒有條件搭架子測繪古建築。

    在該文中,羅哲文還記敘了這樣一件事:1944年夏天,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已經走向全線崩潰的時候,這時盟軍准備要對中國大陸廣大面積的敵占區和日本本土進行轟炸。為保護這些地區的文物古建築,我曾跟隨梁思成先生去到重慶,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工作,在五萬分之一軍用地圖上,標志出在轟炸時要保護的文物古跡的標志,梁思成先生用鉛筆在地圖上畫出來,我用儀器和繪圖墨水畫上,交給盟軍總部。其中梁思成先生還特別提出了要保護日本古都奈良和京都的建議,並也同樣標志在軍用地圖上。

    此事原來還不清楚圖紙用途,當我1985年去日本奈良參加一個國際學術討論會時,日本的專家學者們正在議論一個話題,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東京、大阪被盟軍(主要是美軍)轟炸成一片焦土而京都、奈良卻免遭轟炸,許多古建築文物得以保存,起初以為是美國學者的建議,但美國學者否認了這一事。還是中國北京大學宿白教授公開了在解放前(1947年)梁思成先生親口說過是他提出的建議。由於他們知道我這時正為梁先生當助手,所以向我打聽此事。我經過認真回憶,證實了這件事,在日本報紙上把梁思成先生稱為日本“古都的恩人”。這件事情也正是中國營造學社在李莊這段時期所做的。

    在李莊:他推動兩處古跡為全國文保單位為梁思成銅像揭幕

    從1992年10月應邀回宜賓參加西南地區名城年會講學到2010年12月到李莊參加梁思成銅像揭幕儀式。期間,心系宜賓、心系李莊的羅哲文曾多次回到自己的故鄉。

    經過他的努力推動,中國營造學社舊址和李莊旋螺殿成功申報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李莊也逐漸為世人所熟知。

    5月16日,李莊鎮黨委政府在發給羅哲文老先生治喪委員會的唁電中這樣寫道:“驚悉羅哲文老先生不幸逝世,羅老第二故鄉的李莊鎮黨委、政府和四萬五千李莊人民萬分悲痛。……羅哲文老先生抗戰時期在李莊生活了整整六年,與李莊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多次親臨李莊,為李莊古鎮、文物的保護與開發進行准確定位,為李莊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我們一定化悲痛為力量,努力做好李莊的保護與發展,以此告慰羅老先生英靈!”

    往事不如煙。

    羅哲文和李莊以及李莊人民之間的真摯情感或許在一首他所作的小詩中能深刻展現:“三疊陽關唱不停,催航汽笛一聲聲。那份難捨常回望,月亮田邊情最深。”

    相關鏈接:

    羅哲文,中國古建築學家。1924年出生,四川宜賓人。1940年考入中國營造學社,師從梁思成、劉敦桢等。1946年在清華大學與中國營造學社合辦的中國建築研究所及建築系工作。1950年起一直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維修保護和調查研究工作。

    他是“中國營造學社”的最後一名成員。他不屈不撓、孜孜不倦地從事文物保護工作70余載,從長城保護到京杭大運河申遺,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到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等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推薦閱讀:

北京廟會與古建築

平遙古城"晉商"文化的發源地

樂山蘇稽古鎮

山東即墨中山街曾是條牌坊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