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18:紫殿生雲——平順縣大雲寺
日期:2016/12/14 22:13:04   編輯:古代建築史●大雲院如何“九龍戲珠”?●五代壁畫何以人人稱奇?●唐僧取經年代另有說法?●是什麼人推倒了七寶塔?
大雲院,又名大雲寺,深藏在平順縣城西北23公裡的實會村北龍耳山中。寺內碑文記載,其創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巖院,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奉旨改寺名為“大雲禅院”。大雲院以五代的彌陀殿建築、精美壁畫和寺外的後周八角石雕七寶塔聞名。1988年,大雲院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月25日,記者前往平順縣實地探訪這座歷經千年幾度興衰的五代遺構。
“九龍戲珠”堪稱一絕
車出平順縣城西門,沿濁漳河岸邊行20余公裡,便來到北耽車鄉實會村。從村北沿崎岖的S形山路向上爬坡,一座紫牆青瓦的寺院出現在三面環山的蒼松翠柏中。隨同的平順縣文物旅游局局長段志剛向記者介紹,這就是被人稱道的“九龍戲珠大雲院”。
果然,整個寺院背依重巒疊嶂的龍耳山,面臨波瀾不驚的濁漳河,山環水繞,僻靜幽深。山體東西向延伸,南北向則伸出九條山脊,環抱狀延探向一個巨大孤立的山丘,活脫脫如九條長龍,剛柔並兼,將寺院緊緊圍抱。圓形山丘正位於大雲院大殿後,酷似一顆寶珠,欲落欲滾。“寶珠”後有兩棵灌木,如同兩根龍角微微搖曳,仿佛龍頭即將躍然而起。
段志剛向記者介紹,這樣的地形地貌被歷代文人墨客會意為“九龍戲珠”。“‘九龍戲珠’對大雲院起到巨大的保護作用,除了自然地勢有利於避雷,山前的‘寶珠’在康熙年間發洪水時還起到分流洪水的作用,大雲院彌陀殿受到的沖擊力最小,這一珍貴的古建才完整保留至今”。
寺院坐北朝南,兩進院落,采用了傳統的中軸線布局,天王殿、彌陀殿、三佛殿一字排列於中軸線上。紫壁巍然的彌陀殿是大雲院的主殿,仰望估測,台基高約1.3米,青石壘砌,殿前無月台,其余三面台基隨地勢漸高而築。殿身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屋脊用瓦條壘砌。檐下四周施有檐柱14根,柱頭上施有圓和的卷剎,柱礎青石雕造,上雕有寶裝覆蓮。檐柱以上闌額普柏枋,疊交成丁字形,轉角處闌額不出頭,普柏枋斜向搭交,形成穩固的方形框架體系。
段志剛介紹,整個彌陀殿屋坡平緩,出檐深遠,這樣的檐柱側腳,使殿身正側兩面均呈梯形斷面,在視覺上和實際抗御外力上均有很強的穩固性,“這種建築具有牆倒屋不塌的風骨。在闌額上加施普柏枋,是我國現存木結構建築中最早的實例。五代十國的歷史較短,而且一直處於戰亂中,保存到今天的建築很少很少,彌陀殿絕對是非常珍貴的歷史遺物”。
五代壁畫國內獨有
“大雲院的五代壁畫特別漂亮,全國僅存一例,絕對值得一看!”在來大雲院途中,段志剛就表情神秘地對記者說。
在寺院文管員來明帶領下,記者踏進彌陀殿內。來明指著牆壁上的壁畫介紹說,早在上世紀60年代寺院整修時,無意間在中殿東西壁和扇面牆上發現了五代壁畫。“整個殿內東壁和扇面牆上保存2l平方米的五代壁畫,經歷了一千多年風雨洗禮,畫面看起來斑斑駁駁不大完整,但色澤還很鮮艷。”來明介紹,專家考證此畫所用顏料是從礦物質裡提煉出來的,“因此不損色”。
這些壁畫著實令記者大開眼界:飛於空中,以歌舞香花供養諸佛菩薩之天人稱之為飛天,走進大雲院之前,記者只在敦煌圖冊上見過,而現在她就在面前——彎眉秀眼,臉型豐圓,臂飾镯钏,赤腳外露,體態輕盈,肩上彩帶迎風舒卷,飄逸絕倫。記者看著她,仿佛已進入彩雲飄浮、香花墜落的畫境。
東壁繪有“維摩經變”圖,來明介紹說,這是維摩诘大居士病在家,釋迦牟尼派文殊前去探望並進行辯論的故事。病床上,維摩诘身著魏晉士人常穿的淡黃衣,側身半臥錦帳之中,身體前傾,神態莊嚴激昂,正在向文殊訴說自己的大乘主張。前來探視的文殊,和維摩側身相對坐,洗耳恭聽,若有所思。畫面背景全以人物襯托,捨利佛、香積菩薩、天王、羅漢等多人,體態豐韻,表情各異,均以前方畫面人物為核心,遙相呼應,渾然一體。“我國現存五代寺觀壁畫極為少見,而佛教內容壁畫除敦煌莫高窟外,五代壁畫全國僅存此例,有大唐余韻,它在考古學家眼中價值連城。2001年4月,台灣、香港、澳門等地的30多位專家站在壁畫前,個個豎大拇指。你看天女面形豐滿,雍容華貴,畫面內容豐富,場景宏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節復雜,構圖嚴謹,人物傳神,藝術效果達到了相當完美的境界。整組壁畫在繪制技法上承襲了晚唐時期‘焦墨薄彩’的風格,線條濃淡分明,轉折有序,設色豐富,並在重要部位瀝粉貼金,畫面雖然殘損嚴重,但藝術價值非凡,是珍貴的五代遺作。”來明如數家珍,滔滔不絕向記者介紹。
浮圖寶塔歷經劫難
從彌陀殿出來,來明領著記者來到彌陀殿背後,指著這裡存放著的幾塊石碑對記者說道,這裡其中一塊石碑,記載著唐僧取經的年代呢!
來明介紹,一些典籍中記載,玄奘西游是在貞觀元年,《西游記》所說唐三藏取經為貞觀十三年。而在大雲院的北宋碑上,卻記載著唐僧取經為貞觀三年。“究竟唐三藏是哪年去取經的,我還是比較傾向貞觀三年。畢竟北宋離唐代也就300多年,而且北宋信佛者眾多,對唐三藏這樣的祖師什麼時候取經,應該不會馬虎吧?”來明這樣推測。
記者在石碑上看到,石碑背面的部分碑文為:“大宋國潞州黎城縣禮賢鄉雙峰山大雲禅記,淮唐三藏傳雲太宗朝貞觀三年往西國取經至貞觀十八年回至邬州和集縣寫得三千六百卷遍勸受持難此心秘密靈通諸佛皆因茲法而出世普勸受持同增極果……”碑上還镌刻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隨我來,大雲院還有一個重要的寶貝在外面呢!專家考證始建於五代十國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來明帶記者出大雲院山門,在院牆外西南角10米處,指向高約6米的八角石雕玲珑七寶塔。
寶塔分為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各占高度的三分之一。整體圖案共五層,下三層平面呈八角形。第一層雕刻寶裝蓮花、獅子、麒麟、飛馬等;第二層雕伎樂人,體態輕盈,舞姿優美,伴奏者栩栩如生;第三層轉角處雕蛟龍柱,柱後雕二金剛持劍而立。背面雕假板門,盤龍、金剛,門扉半掩半開,一婦人欲行又止。來明告訴記者,這種形式在宋金墓室磚石門上雕刻中屢有發現,稱“婦人半掩門”,而在五代佛寺石塔上屬於初例。第四層周匝垂帳,前後有假板門。第五層上覆大圓蓋寶珠頂。塔通體用青石雕鑿而成,整體造型獨特,設計雕刻精巧。段志剛在一旁介紹,我國五代石塔遺存極少,七寶塔比例適當,雕鑿精美,且有確切紀年可考,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藝術稀世之作。
來明還告訴記者,大雲院建成後香火極盛,但後周武宗在顯德二年(955年)發起滅佛運動,寺院遭受沉重打擊,七寶塔也被掘土掩埋,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下诏復法時才又重見天日。就在2000年5月30日夜晚,一伙盜賊翻牆入院把當時的文管員用繩索捆綁起來,口眼封上,在寺廟內瘋狂作案,把七寶塔用繩子拉倒在地,企圖運走,但終因塔體用料碩大,這伙盜賊未能如願,盜走了部分石雕逃逸。案發後當地文管部門及時上報,並申請恢復此塔,2003年對此塔動工進行了修繕,2004年“五一”期間寶塔修復完畢,重現昔日華彩。
本報記者 張文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