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65:大寺宋構——長治縣正覺寺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65:大寺宋構——長治縣正覺寺

日期:2016/12/14 22:12:40      編輯:古代建築史

  寺廟內怎麼會有三個糧倉?梁架為何引來眾多探訪者?廟真是牛從小西天拉來的? 

    殿堂當糧庫反倒得以保全

    當日上午,記者出長治市區向南沿著通往高平的二級公路行20余公裡,來到長治縣蘇店鎮看寺村。“你一直往前走吧,‘大寺’就在路邊上,正在維修呢。”看寺村一名中年婦女指引著,記者穿過牌樓走了一段村間小路,一座氣勢頗偉的殿宇便呈現在眼前。殿宇的院牆正在維修,旁邊刻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很是醒目。

    寺院前後兩進院落,說明來意後,配殿內年近六旬的文管員劉書珍老人給記者當起了導游。

    劉書珍老人介紹說,明《潞州志》記載:正覺寺始建於唐大和年間,宋熙寧三年重建,元至順三年重修,曾經共有殿宇、廊庑、僧捨共70余間,歷經多年風雨侵蝕後,寺內建築多被毀損,現存建築僅有東西配殿、中殿和後殿。其中後殿最古,為宋金遺構,是全國現存最大的磚木結構古建築之一。東西配殿為元代重建,中殿為明代建築。寺內現存的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一通“約法護寺碑”,是寺院修建的歷史佐證。

    記者在整個寺院轉了一圈發現,中殿、後殿規模、氣勢均在,但內部空空蕩蕩,原有的塑像和器物已在歷久的嬗變中丟失損壞殆盡,沒有缭繞的香燭氤氲,殿堂內顯得冷清。院內牆側有一排城堡式的三個糧倉,用柳條編成,外用泥巴糊成。劉書珍老人說,在上世紀“反修防修”的年代,村裡為響應“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選地建築糧倉,看中了寺院的大殿和院裡的空地,“於是,中殿、後殿被改作糧庫用,因禍得福,反倒被較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梁架斗拱為宋代木構典范

    整個寺院南北長約75米,東西寬約34米,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整個建築布局對稱均衡,井然有序。中殿、後殿雕梁畫棟,琉璃瓦頂,鸱吻高昂,直向天宇,給人以舒展、靈動的感覺。劉書珍老人說,正覺寺在當時是培養佛教弟子的學校,“可以說是佛教在當地的最高等學府吧”。

    中殿規模宏大,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灰布瓦,殿內梁架為五架梁對雙步梁通檐用三柱。檐下斗拱七踩雙翹頭,麻葉形耍頭。東西配殿屋坡平緩,造形古樸,均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殿內梁架結構為三椽栿對後搭牽通檐用三柱,脊部無叉手。柱頭上設大額枋一道,前檐斗拱五鋪作雙下昂,重拱計心造,裡轉重拱偷心造,無補間鋪作,後檐四鋪作出單昂。

    在劉書珍老人的指引下,記者從中殿右側過道向後走,視覺頓時開闊了許多,比中殿更加高大雄偉的後殿展現在面前。後殿是正覺寺的主要建築,殿項舉折平緩,出檐深遠。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椽,單檐歇山頂,布灰筒板瓦頂。平面呈長方形。前檐斗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重拱計心造,裡轉重拱偷心造,昂後尾壓於四椽栿下,無補間鋪作。殿內梁架徹上露明造,四椽栿對後乳栿通檐用三柱,柱均為方形石柱抹楞。平梁上施合沓、脊瓜柱,並設大斗、丁華抹亥拱、叉手,各槫下均施以短替木,槫間施拖腳。

    後殿的梁架簡潔明朗,結構合理,斗拱疏朗,用材敦厚肥碩。劉書珍老人介紹,這座梁架是現存宋代木構建築中較為典型的代表作,“別看這座寺院比起別的寺院來,規模不是很大,但建築的價值很高呢,經常有專業人士不遠千裡慕名來探尋研究,主要就是看這梁架。”在如此偏僻的小山村留存如此珍貴的宋代木構,記者不由得對上黨這片古老的土地更添增一份崇敬之情。

    牛拉寺故事充滿教化意味

    在正覺寺院內,提及該寺的來歷,劉書珍老人口若懸河,講起古來。

    傳說,在很久以前,堯帝要派大兒子丹朱駐守一個地肥水美的地方——後來這個地方被稱為“長子郡”,就是現在的長子縣。丹朱在臨行前做了一個夢,夢見從天上掉下來一只大螃蟹,他認為這是不祥之兆,禀奏父王不想去這個地方。堯帝說:別怕,你就放心去吧,去後再說。就這樣丹朱到長子郡赴任了。

    到任幾天後丹朱突然接到禀報,城外二十裡山上有反賊搖旗吶喊。丹朱出城往東一觀,山上齊刷刷站滿人馬,正在搖旗吶喊,八桿大旗圍繞著中間的一個“侃”字大帥旗,八桿大旗上的字分別是宋、郝、胡、任、義、辛、景、鹿,是反賊八大頭領的姓。據說,那個“侃”字大帥旗所在的位置,就是現在的看寺村。丹朱認為那個“侃”字帥旗就是夢裡的大螃蟹,連忙禀奏父王,堯抽出他的雌雄寶劍化作兩條漳河擋住了反賊們的腳步。但即便如此,反賊們的威脅和搖旗吶喊,也使丹朱時常不得安寧。為了徹底解除後患,堯請佛祖搬來小西天的龍光寺壓在了這個大螃蟹的頭上,從此在村西的高崗上,一夜之間多了一座寺院。隨後,佛祖派弟子用慈悲心度化盜賊,讓他們棄惡從善、勤勞耕作。

    龍光寺是怎麼來到村裡的呢?傳說一天午夜時分,村裡人們都正在熟睡,突然聽見有人在天空中大聲喊:“喂飽牛、喂飽牛……”後來才知道,是佛祖借村裡的牛去拉龍光寺。雞叫天明,村西突然間出現了一座“龍光寺”,人們再去看自家的牛,每家牛棚裡的牛都氣喘吁吁,累得滿身大汗。一傳十,十傳百,四面八方的人們都來看這突然出現的“龍光寺”,從此該村改名為“看寺村”。因為“龍光寺”所處的地勢高,長子境內方圓十裡的人都可以看到它。後來,因佛祖要以慈悲來教化反賊,便改寺名為“正覺寺”。對此傳說,劉書珍有自己的看法,“是挺離奇,而且佛教的誕生應晚於傳說中的堯的年代,但這個故事,宗旨是教人向善的,我覺著意思挺好。”

    經歷無數風雨,正覺寺昔日的輝煌已漸漸褪去,但蘊涵在古跡中的歷史價值隨著歲月越積越厚。值得慶幸的是,這座已有千年高齡的古老寺院,已被長治縣列為保護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項目,在國家文物局的幫助下,省發改委批復了正覺寺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並投資887萬元於今年6月份開始進行整治和維修,不久的將來,這座千年古剎將以新的風貌出現在上黨大地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