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隆裡古鎮:邊城舊夢六百年

隆裡古鎮:邊城舊夢六百年

日期:2016/12/14 10:00:51      編輯:古代建築史

花臉龍表演

      地處西南 江南風貌

    “關西第”“科甲第”“耕讀第”……僅僅是看古鎮民居門楣上刻寫的文字,你就可以看出這戶人家的故鄉、喜好等等。地處西南邊隅之中的隆裡古鎮,雖地處少數民族地區,卻是一派江南小鎮的風貌。

    這是曾是一個亦兵亦農的軍事城堡,明洪武十一年,黎平吳勉領導侗、苗農民起義,聚二十余萬之眾,聲震朝廷。朱元璋的第六子楚王朱桢和大將湯和率軍征剿,歷經八年平息。朱桢在這次南征途中,把地勢險要,土地肥沃的隆裡定為屯軍之地,留下了三千軍丁。由此,隆裡古鎮從一個“邊城”地域,開始了六百多年的延綿舊事。

    古鎮位於錦屏縣西南部,古風猶存,樸素自然。是中國與挪威王國國際合作項目“貴州生態博物館”之一,現有的居民人數與600多年前朱桢留下的兵丁人數大致相等。古城長約2公裡,呈正方形布局,面積近5萬平方米,四周環山。

    古街 古巷 古城牆

    每有省外朋友要我推薦貴州景區供他們參考時,隆裡必在推薦名單其中。與古鎮的數次相逢,古街、古巷、古城牆總會給人留下深刻記憶。

    與朋友前往隆裡,到達時分,已是夜晚,秋雨綿綿間,行走在用鵝卵石鋪成的花街之上,腳面卻不被雨泥所污。歷經數百年的踩磨,花街已經相當光滑,天晴不灰,天雨不泥。當天,古鎮有兩戶人家辦紅喜,夜宿的客棧主人正好酒筵歸來,忙著為我們張羅酒席。他的祖上來自江南,客棧是一處小院,前面是老屋,後屋作為住宿的房間則是新建,小院存有照壁,雕花的窗棂,陪襯著他講述自己的家族淵源。一陣忙碌之後,他與老伴在一旁笑看著我們一行飲酒解乏。

    三街六巷 九院子

    古城的街道布局十分合理,橫折曲行,城中竟然沒有一處十字路口,全為丁字路口,據說因“十”與“失”諧音,為軍事城池所忌諱,“丁”則可寄寓人丁興旺,城池永固。每條大街街頭建有城門樓,小街街尾建有廟宇,城中心則建有觀音廟,東側建有文廟,西側建有武廟,可惜已被毀。幸存的是位於城東南角與西南角的祠堂,雖然只留下了一個空架子,經後人重修後,仍可窺見當年的舊貌。三條大街分出六條巷道,俗稱“三街六巷”,每巷又交岔小巷,巷巷相通。

    隆裡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後幾經修築,形成現有風貌。古城的整體輪廓近似長方形,設東南西北四道城門,東門稱“清陽”門,南門稱“正陽”門,西門稱“迎恩”門,北門閉而不開。城內以原千戶所衙門舊址為中心,往東、西、南三個方向修建三條主街,為城鎮的主要骨架,三條大街又分出六條巷道,街巷把整個城區劃分為相對獨立的九個居住區域,此即當地俗稱的“三街六巷九院子”。

    城中最具特色的建築,當屬歷經劫難而得以幸存的“窨子屋”。房屋臨街排列整齊,一色三間兩居封火牆式建築,頂部做成迭落形,翹角凌空,有如馬頭,俗稱“馬頭牆”,近看如“笏板”朝天,古色古香,遠觀如飛燕騰空,靈動自若。牆上石灰彩飾,彩色花紋框邊走線,或精繪花鳥蟲魚,或勾勒山水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現存古建築以陶家大院、科甲第、武舉第和兩座王氏宗祠(所王和西王)最為完整和最具典型。

    唱漢戲 吟故事 玩龍燈

    隆裡是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貶谪的地方。王昌齡因一首《梨花賦》而遭人中傷,被朝廷貶谪龍標尉,故又稱為王龍標。其好友著名詩人李白同情其遭遇,遙贈一首:“揚花落盡子歸啼,聞到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來到隆裡後,王昌齡又寫出許多脍炙人口的詩詞,為後人所傳誦。現在,後人一直懷念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在隆裡的龍標書院、王昌齡祠、狀元橋、狀元墓都是後人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而建的。

    隆裡文明早孕,民風純樸,唱漢戲、吟故事、玩龍燈是他們三大民族文化瑰寶。尤其玩龍燈,龍燈制作精巧,氣勢宏大,如遇正月,數支龍燈群舞古街之間,男女用面部塗著各色油彩,奮力舞龍慶祝來年風調雨順。600年的舊夢,在鞭炮與煙霧間一晃而逝,留下一座孤城,記錄著當年的金戈鐵馬,刀光劍影。正如流傳至今的漢戲所言:600年南柯一夢山水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