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镌刻在石頭上文明歷史——陰山巖刻

镌刻在石頭上文明歷史——陰山巖刻

日期:2016/12/14 18:39:46      編輯:古代建築史
    陰山山脈,由東段的大青山、中段的烏拉山和西段的色爾騰山、狼山組成,橫亘在內蒙古中西部,綿延千裡。南面是沃野千裡的河套平原,北面是一望無際的烏拉特大草原。它不僅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也是北方民族孕育和繁衍的生命線,生活在這裡的歷代先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與藝術瑰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數以萬計的陰山巖刻。    巖畫上刻下獵人少女,篝火正點燃遠古的旋律,人類的童年純潔美麗,美麗時光和風雨怎能磨去……這首名為《陰山日記》的歌曲在2012年巴彥淖爾形象歌曲評選中也成為了入選的12首作品中的其中一首。歌中所唱的正是被譽為“無字天書”、“千裡畫廊”的陰山巖刻。

    陰山蒙古語為“達蘭喀喇”,漢文是“70個黑山頭”的意思。陰山山脈,位於自治區中西部,是東西走向的古老斷塊山。從西起狼山西端的阿拉善左旗,中經巴彥淖爾市的磴口縣、烏拉特後旗,狼山東端的烏拉特中旗,一直到烏拉特前旗的烏拉山都有數以萬計的陰山巖刻。巴彥淖爾陰山巖刻申遺辦主任孟長雲:“現已發現的156個陰山巖刻群,主要分布在巴彥淖爾市的烏拉特前旗、中旗和後旗,以及我們磴口縣境內的陰山山脈中,較密集的有19處,自然遺存了5萬余幅作品,陰山巖刻不僅是我國最大的巖刻寶庫,也是世界上巖刻最豐富地區,有著“千裡畫廊”的美譽。”

    早在公元5世紀,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在《水經注》中就記載了陰山巖刻,所謂“破石之文”即指巖刻圖案。上世紀三十年代末,中瑞西北科考團發現了幾幅。1974年蓋山林先生發現並全面考察了陰山巖刻。2006年5月25日,陰山巖畫作為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石刻,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來到烏蘭布和沙漠東部邊緣的磴口縣陰山格爾敖包溝尋訪巖刻遺蹤,你會發現這一帶的石山上多處分布有大面積的巖刻。山崖上隱隱約約能看到遠古先民在這裡以“山崖為布,砺石作筆”,給後人留下的“無字天書”。從山腳攀上陡峭的石壁,人像、動物……一幅幅形態各異的巖刻從遠古的石器時代躍入視野,遠古時代的氣息撲面而來,這些古老的刻痕記錄著遠古先民的生活、信仰和思索。巴彥淖爾陰山巖刻申遺辦主任孟長雲:“陰山巖刻一般都分布在溝深壁立的崖壁上,這些巖刻主要以人面、太陽神、日月星辰為主。作為舊石器時代晚期以來的特殊史料代表著人類早期的藝術創造力,為特定的歷史進程、文化傳統、民族民俗的發展和演變提供了豐富的圖文佐證。”

    據介紹,內蒙古陰山巖畫主要取材於游牧民族狩獵活動,其中數量最多、鑿刻最精的是動物巖畫,有羊、鹿、馬、兔、蛇、狼、虎、豹等。狩獵的畫面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是整個巖畫中最為絢麗的部分。而作畫方式主要以敲鑿法和磨刻法為主。孟長雲:“陰山巖刻題材廣泛,涉及動物、人物、神靈、器物、天體、狩獵、祭祀、征戰等內容。在作畫技法上,是運用石器和金屬工具,采取鑿刻、磨刻、錾刻等技法在堅硬平整的巖石上作畫,單幅圖形線條自然、清晰、流暢;組合圖案線條粗細、深淺、虛實結合,相得益彰。”

    在磴口縣陰山格爾敖包溝的一座石山上,有兩張相似的人面像特別吸引人,兩張人面像輪廓十分明顯,鑿痕較深,尤其是略顯誇張的大眼睛,注視著蒼茫的戈壁和前來尋訪它們的後人。最令人稱奇是其中一人仿佛戴著一頂皇冠,另一人的“招風耳”的耳輪都十分明顯。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雙生圖”。它是磴口縣乃至陰山巖刻中當之無愧的“大明星”,也是中國巖畫學會的Logo原型,為全國甚至世界所熟知。孟長雲:“《雙生圖》,線條粗犷、樸拙,構圖大氣傳神,是石器時代河套人磨刻的經典之作,那凝練的目光像審判來臨毫無征兆,這不僅是天人合一的原始崇拜,更引發出東方哲學對人生何所歸的思考。”

    凝視這些遠古巖畫,讓人不禁想象著先民在空曠的山谷間甩臂揮汗刻畫時專注而虔誠的神情,記者似乎能感受到,先民對溫飽生活的企盼與迷惑、對捕獲獵物的強烈渴望以及人類本能表達與記錄的欲望。陰山巖刻除狩獵圖之外,還有馴馬圖、戰爭圖,它們展現出從遠古到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自然環境的歷史變遷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進步。

    為了更好的保護這些古文化遺跡,從2004年開始,巴彥淖爾市著手開展了陰山巖刻的保護、管理、研究、普查、宣傳、展示等工作。2007年以來,先後投入近2000萬元,采取設點設卡、網圍欄、視頻監控等多種手段實施陰山巖刻搶救性普查與保護工程。2008年,巴彥淖爾市還專門將這一年定為“陰山巖畫年”,並開展了一系列國際學術研究和考察活動。2010年3月,巴彥淖爾市正式啟動了陰山巖刻申遺工作。巴彥淖爾陰山巖刻申遺辦主任孟長雲:“陰山巖刻是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委、政府高度重視陰山巖刻的保護工作,實施了陰山巖刻搶救性普查與保護工作,運用編號、拍照、錄像、衛星定位、文字描述等方式和手段,對陰山巖刻進行了全面普查,准確掌握了巖刻的規模、分布、構成年代、自然人文環境、保護管理狀況等基礎資料,建立了陰山巖刻數據信息庫。實施了“草原神燈”巖刻技防計劃;成立了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局,下設文物執法支隊;建立專人保護制度,加強技術防控。在磴口縣的格爾敖包溝巖刻密集區安裝了世界上首個野外保護巖畫視頻監控系統,走在了世界山體巖刻保護的前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