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企石江邊村
日期:2016/12/14 18:42:27   編輯:古代建築史企石江邊村仍保留很多古建築
民間東莞
歷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曾在東莞居住?記者日前從企石江邊村獲悉,明代時,海瑞曾到江邊村黃氏宗祠二進左側的廂房居住。這個直到民國仍然是企石最富有的村落,如今是珠三角地區原生態保存最為完整古村落之一。該村古建築群集中在江邊村新圍自然村,新圍坐落在企石鎮中部。現在除了夾雜少量的新建築,仍大致保留了清朝時期的村容村貌,村內共有舊居92間,祠堂、家塾16間。
民國時江邊是企石最富村落
江邊古村依羅屋嶺自然山勢緩坡而建,內部建築物和交通依靠巷道組織“三縱十五橫”的巷道呈井字形網狀的村落布局。現存古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所建。除了夾雜少量的新建築,仍大致保留了清朝時期的村容村貌,村內共有舊居92間,祠堂、家塾16間。是目前珠三角地區規模較大、原生態保存最為完整古村落之一。
據江邊古村村時任負責人黃沛芬介紹,江邊古村於元武宗至大年間(1380-1321)立村,當時有羅、連等姓村民。到了明代,才發展成為一個村落。經過明、清幾百年的發展,黃氏才逐漸興旺,發展為以黃姓為主的宗族村落。在民國時期,江邊村是一個很富裕的村落。當時在企石有一個說法:上是黎村,下是江邊。意思就是表明這兩個地方富裕。那時江邊村民擁有的地方都延伸到目前企石鎮鎮區一大片地方。
海瑞曾來探望友人黃學伊
黃氏宗祠是江邊村中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祠堂。曾經過清鹹豐九年(1859年)、1992年兩次重修,但基本上都保留了原有的形態。祠堂正門是斗拱牌樓,高、寬各12米。據說在古代建築中,頭門采用這種高規格斗拱牌樓須經朝廷獲准方可建造,在民間建築中十分罕見。據說是海瑞幫忙,朝廷批准建造。祠堂內有多達36根石柱作支撐,采用了抬梁與穿斗混合式建築結構建造成,面寬五間,進深三間。
據《黃氏族譜》記載,海瑞與江邊村先祖、嘉靖二十五年舉人黃學伊是至交好友。黃學伊最初在海瑞家鄉海南瓊山縣任教谕,後來他們同在江西為官,黃學伊任撫州通判,海瑞任興國知縣,二人關系更加密切。明代隆慶六年秋天,海瑞專門來到江邊探訪黃學伊,覺得黃氏宗祠清雅、明淨、風水好,於是入住二進左側的廂房,在裡面住了20多天。其間,為黃氏宗祠書題:“匡弼王公葵悃日傾沾雨露,忠誠赤子铎聲時振徹雲霄”楹聯一副,並為黃氏祖墓題寫了“福壽名山”長寬三寸大字四個,刻碑於墓瑩。至今,楹聯仍懸掛在祠堂裡。
推薦閱讀: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鐵爐清夢
張家口掄才書院
廣東鶴山碉樓見證百年風雲
缙雲厚仁村:山川形勝有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