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82:懿濟聖母——和順縣合山村懿濟聖母廟
日期:2016/12/14 22:12:59   編輯:古代建築史●“聖母”昌僕是什麼人?● 鐘鼓樓有什麼不同尋常?● 郎君泉為何有倒流奇觀?
懿濟聖母廟,位於和順縣合山村,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廟始建於宋代,元、明、清代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廟宇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廟前有二泉,一泉娘子泉,一泉郎君泉。寺廟建築面積1175平方米,布局嚴謹,由上、下兩院及顯澤侯神祠三部分組成。
廟名源於颛顼之母
合山村位於和順縣城東18公裡處,屬和順縣平松鄉轄區。該村因四周有72座山巒環抱,處於幽谷盆地之中而得名。5月22日上午,記者從和順縣城出發,沿著207國道轉向318省道,再向和順縣平松鄉左轉不遠,便來到合山村,懿濟聖母廟就處於村子東南的臥龍崗。
“聖母廟,因‘五帝’之一的颛顼之母昌僕而名,在我國眾多地方均有建造,如江西梅林、河北九江、台灣鹿耳門及我省的汾陽、夏縣、平順等地,但以‘懿濟’命名的,只有和順合山村聖母廟一家。”剛到寺前,和順縣文管所馮錦昌所長便向記者介紹。
一圈石欄桿,圍出了一片綠瑩瑩的湖水。池邊的廣場上,立著一尊安詳的聖母像。聖母像後,即為懿濟聖母廟。馮錦昌談到,據史料記載,這處古寺前多年前便有聖母雕塑,但原像早已不存,展現在記者眼前的聖母像,以及整饬一新的圍欄等,均是2009年修復寺廟時,來自福建的一名商人所建。
據了解,懿濟聖母廟主殿保存完好,但此前,周邊的寺廟建築和環境破壞嚴重。2009年,和順縣政府積極推進聖母廟修復工程,2011年完工。整個合山景區總投資2億元,其中聖母像投資4000萬元。
說到懿濟聖母廟的由來,馮錦昌先講起了故事。相傳上古時期,兩大部落鏖戰中原,一方戰士人面獸身,個個銅頭鐵額、面目猙獰,手持金刀銅斧、強弓大弩;另一方喊聲震天,戰士們手執木棍、石斧石刀。兩軍相戰之下,前者布下毒霧、瘴氣,後者撥雲見日,毫不畏懼。恰逢此時,忽見天空黃沙滾滾,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黃塵過後,陰雲密布,大雨滂沱。在這危急關頭,後者把隨軍攜帶的虎豹獅熊統統放出,沖向敵陣。剎那間,手持金刀銅斧者被打得血流滿地,一潰千裡。
這就是古代傳說中“涿鹿之戰”的場景,黃帝與蚩尤的這次對決,以黃帝受神相助勝利告終。“協助黃帝大敗蚩尤的,正是若水蜀山氏女昌僕。”馮錦昌說,後來,昌僕嫁給了黃帝之子昌意,生下兒子颛顼。颛顼即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在位78年,享年98歲。颛顼不僅治理天下功績卓然,還留下眾多子孫。昌僕因養育了如此優秀的兒孫,被後世奉為“聖母”。進入宋代,“聖母”昌僕被加封“懿濟”之號,這座廟即源於其時。
“晨鐘暮鼓”另有說法
懿濟聖母廟分上、下兩院和顯澤侯神祠三部分,總建築面積1175平方米。上院現存建築有聖母殿、獻殿、眼光殿、痘疹殿、白龍殿、藥王殿;下院有牌樓、山門、戲台、東西廊房、東西禅院。顯澤侯神祠內,則有大王殿、蟲王殿、閻王殿等。其中,上院的聖母殿氣勢雄偉,造型古樸,為元代遺構,彌足珍貴。
據記載,懿濟聖母廟建於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1126年金宋之戰,廟宇遭遇兵劫,被大火焚毀。到了元代,從至治三年(公元1321年),歷經泰定、天歷、至順、元統,到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歷經六朝共十四年,聖母廟才重新修建完備,奠定了今日之規模。此後,明、清兩代到民國年間,聖母廟多次在風雨、戰火紛擾後,又一次次被重修。1997年,省文物局撥款41萬元,用於懿濟聖母廟主殿的大修。2006年5月25日,合山懿濟聖母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繞過波瀾不驚的湖水,上古時黃帝戰蚩尤的故事猶在耳邊,但令人奇怪的是,和順懿濟聖母廟名為“聖母廟”,卻除了山門前國務院授予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碑外,並未見到寺廟的牌匾。
順著石質台階次第而上,馮錦昌和文物管理員鄭海婵對記者的疑問一笑置之。直到進入山門,兩人才指著山門後的主殿解釋:許多的寺廟,牌匾往往懸掛於山門外醒目之處,但懿濟聖母廟按照原有的規制,將“聖母廟”牌匾掛在了大殿上。山門與大殿緊靠,所以一般人初到此時,往往難於發現。
懿濟聖母廟的奇特,遠不止於此。沿著寺廟的院落繼續向內,在大殿後戲台的兩側,左面掛著鼓,右面掛著鐘。這又是一個意外:依據古人報時醒世的用途,寺廟內懸掛鐘鼓,大多為左面掛鐘,右面懸鼓。如此設置,難道弄錯了?
對此,鄭海婵引用唐代李成用《山中》一詩說:“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這本警覺醒悟世人的鐘鼓,古人如何能輕易弄錯,並歷經多少年代遲遲不做修正?”鄭海婵引述自己所讀的古書,向記者闡述自己的觀點:“現如今,人們習慣了晨鐘暮鼓,但在漢魏時期,報時方式卻是晨鼓暮鐘,恰恰與之後的唐代相反。漢蔡邕撰《獨斷》記:鼓以動眾,鐘以止眾。夜漏盡,鼓鳴即起;晝漏盡,鐘鳴則息也。”
鄭海婵的所說是否准確,就此,記者兩天後回到省城太原,向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郎保利請教。郎教授表示,類似的說法,在古書中確有記載,但像懿濟聖母廟至今保持特別懸掛方式的,如今已不多。
合山奇泉今猶在
走過上院,進入懿濟聖母廟的下院,這兒至今存放著元至清代的五通石碑,其中巨大赑屃背馱的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石碑,最為壯觀。正看石碑,從村中趕來的合山村老支書丁慶恩,據此說起了聖母廟泉水的神奇。聖母廟前有一泉,名叫“娘子泉”,也叫“子母泉”。泉水甘露清涼,長流不息,供遠近十數村人畜飲用。再向內的顯澤侯神祠前,也有一泉,名叫“郎君泉”。據丁慶恩講,每逢雨季雨量充足時,“郎君泉”初出水時聲如吼叫,十分壯觀。隨著雨量減少,泉水流量減少,到了後來,甚至變為泉水返流向泉眼,有“合山奇泉水倒流”之說。
說到此,丁慶恩結合石碑,講起了一段“合山奇泉”的傳說。元代之時,合山周邊鄰村的莊稼頻被糟害。村民循跡查找,既不見羊蹄印,也看不見牛身影。看著辛勤種植的莊稼不斷死去,村民們輪流晝夜看守,這才發現,一切都是廟裡的赑屃作怪。村民氣憤不過,到聖母廟的大王殿告狀。大王一聽大怒,便對帶頭的赑屃連砍三刀,但千年的赑屃斷頭不斷身,大王便把它壓在郎君泉的出口處。赑屃受制,不斷歎息,就形成了泉水隨赑屃“呼氣時湧出、吸氣時回流”的現象。
細看馱碑的赑屃,頭和身至今有著明顯的分離,如同銳利刀鋒留下的砍印。據村民講,如今每到夏日雨季,“郎君泉”處還能隱約聽到赑屃的歎息聲。而泉水倒流的現象,在每年春末、入夏後,都會隨著雨水的疏密,不定時出現。
對於村民們口中這些神怪的說法,馮錦昌結合一些專家到此後的推斷表示,這一現象的科學解釋是,這是一處“間歇泉”:水量充足時,泉水外流;待水量減少時,因出水口稍高,且裡面因流水缺少了氣體,便出現了“泉水倒流”的奇觀。
五通石碑中,還有一塊記載了古人對“奇泉”的感慨。明朝官員王雲鳳,號虎谷,他的家鄉就在合山村為鄰的虎峪村。一個春天,王雲鳳回歸故鄉,來合山拜懿濟聖母和顯澤侯神祠。看到寺廟如此規模,泉水如此神奇,王雲鳳即興賦詩:四月清和雨霁時,來攜父老拜神祠。檐前燕雀多新壘,橋畔松楸只故枝。環抱東西南北合,周回三十六峰奇。靈泉兀突經今古,旋渴旋流誰使為?
離開懿濟聖母廟時,已是午後。馮錦昌、鄭海婵帶著記者走出寺廟時,丁慶恩講著一段段故事,依舊興味盎然。他說,在聖母廟中,還有一處神井,為一設在寺內的暗井,專門有“侍女”看守。聖母腳下,則臥著一條黑色的“神犬”,它效忠於聖母,每每聖母口渴難耐時,便用爪刨坑,用嘴吸水,以解主人干渴之困。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郎保利談到此廟時,不無感慨:“合山一帶,群山環抱,綠樹成蔭,古人選擇這樣的地方建廟,顯然與奇特的泉水有著很大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