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陳元光故居
日期:2016/12/14 18:44:20   編輯:古代建築史“思光”瓦
“開漳祖廟”石匾
王府井
“燕翼宮”修繕加緊進行
“粵班賀王府三台,宴客計近百余席……”在一封寫於1931年寄給鄰縣陳姓、至今保存完好的書信中,這樣來形容“燕翼宮”當年修復竣工的慶典盛況。而八十年後,“燕翼宮”再次啟動重修,修復工程正緊鑼密鼓進行之中。第五屆海峽兩岸“開漳聖王”文化節開幕之際,記者沿著漳江口,驅車左拐三四百米,再步行穿過王府巷,來到了陳元光故居“燕翼宮”。敲開後殿大門,踏上了鋪設齊整的花崗石台階,心裡免不了會生成一股歷史的厚重感,仿佛正在翻開一本1300多年前的古書。
陳元光故居的“前世今生”
陳元光故居“燕翼宮”俗稱王府,坐落於雲霄縣雲陵鎮王府社區。原為三進懸山頂、燕尾式單檐的古建築,包括了面闊五間、進深主堂三間,建築物自東而西依次為天院、前殿、中天井、大殿、後天井和後殿。目前,王府第兩側通道仍稱為“王府巷”,周圍仍稱“大夫第”。它前面原有大埕及古井一口,三進之間均有天井,兩側設有水廊房。
作為陳元光在漳州唯一的故居,“燕翼宮”占地915平方米,與周邊熱鬧的小區相比,顯得有些落寞。但又有誰能想到1300年前燕翼宮落成時,陳元光曾為此詩興大發,作《落成會詠》與部將把酒言歡呢?自唐垂拱年間始建後,“開漳聖王”陳元光祖孫在此住過二十余年,但宋末被元兵焚毀。明初重修後,尊稱為“開漳祖廟”。之後,雖幾經興廢,但至民國年間仍保存完好。民國後期,“燕翼宮”被用作元甫小學校捨,新中國成立後,一度被征用為儲存糧食的倉庫、職工宿捨和社區辦公室。“文革”期間,“燕翼宮”天院被徹底拆除,前殿建築嚴重損壞,僅存主殿和後殿一小部分,而且木料遭受蟲蛀嚴重,已成危房。
2009年,在海內外廣大“開漳聖王”信眾的熱心支持下,開始籌備“燕翼宮”維修工程。2010年,投入40多萬元維修好後殿,目前已經竣工。2011年,搬遷安置了位於前殿和主殿內的住戶後,主體建築維修工程正式開始施工。“相信不久的將來陳元光故居將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力求讓一棟棟明清早期建築物一掃身上的歷史塵埃。”“燕翼宮”工作委員會主任陳振權說。
昔日漳州發展的根基,今日漳台交流紐帶
“燕翼宮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名人故居,這裡也是陳元光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的大本營,是一批身懷中原先進文化將士的聚集地。”陳振權認為,正是有這一穩固的根基和核心,才繁衍生息出周邊龐大的族群;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同時發展制陶、冶金等手工業,推動著漳州不斷向前發展。1300多年前,唐歸德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奉诏,率領由河南固始一帶87姓組成的唐府兵及其家屬,來到這七閩與百粵交界的地區平亂。陳元光承襲父職,經過大小百余次的戰斗,終於平定了閩南一帶的“嘯亂”。由於平定“嘯亂”且在創建漳州中功勞甚大,朝廷不僅讓陳元光擔任漳州刺史,而且御賜其在漳江畔營造家宅,所取之名“燕翼”乃來自《詩經·大雅·文王有聲》中的“诒厥孫謀,以燕翼子”,寓榮昌子孫之意。從此,陳元光依托燕翼宮,在這裡制定了一系列教化治民、弘揚文化、施行法治、改變民風的政策,奠定了漳州1300多年的基業。
“燕翼宮”作為陳元光在漳州唯一的府邸建築,不僅具有很高的人文紀念價值,而且在海內外“開漳聖王”信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早已成為海內外“開漳聖王”信眾敬祖尊宗、愛國愛鄉的歷史文化遺產。“另外,燕翼宮還具有突出的涉台淵源關系,是重要的涉台文物,是維系兩岸同胞民族情感、親情鄉誼的精神紐帶,因而修復燕翼宮,可作為擴大漳台兩地文化交流的新平台。”參與管理的退休人員湯巧鳳補充說,多年來,海內外開漳後裔為修復燕翼宮奔走呼告。雲霄縣人大、縣政協、縣開漳歷史文化研究會等紛紛提議對燕翼宮進行修繕。2001年,“燕翼宮”被列為雲霄縣文物保護單位,今年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燕翼宮”修繕工程開工後,海內外開漳後裔聞訊踴躍捐款,新加坡華僑陳東平先生捐贈150多萬元,本縣賢達捐贈100多萬元。陳振權滿懷信心地說:“第五屆海峽兩岸‘開漳聖王’文化節即將在雲霄舉辦,我們也將借此東風,加快陳元光故居的修復步伐,以實際行動迎接前來參加盛會和谒祖的台灣同胞。”
“復活”明清早期建築風格
如今,陳元光故居內,王府社區居委會和糧食職工宿捨等都已經撤離。走進大殿,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抓緊搶修主殿,有的認真地和著泥沙,攪拌水泥粉刷;有的一絲不苟地擦拭舊瓦片;有的小心翼翼地抹著牆體,以免破壞了牆上珍貴的壁畫……站在密布的搭架下抬頭細看,修繕後的挑梁、挑檐上依稀可見施有水墨字畫,梁與梁之間鋪設不少木雕伏獅駝墩,駝墩再相續以承廊檩。“經各方努力,原先的三進懸山頂建築輪廓已經顯現出來,後期還將逐步恢復原有的明清閩南建築格局。”陳振權介紹說,除了已拆除蟲蛀的木料、重鋪瓦片外,現正全力以赴復原天院、前殿和中天井,修復殘損的建築部位,清洗、加固彩畫與灰塑,力求“燕翼宮”恢復原貌。
“拆除了無章搭蓋的安置房後,在前殿和天院的地底下挖掘到不少石柱、石雕等明清文物,主要為‘開漳祖廟’石匾、石雕麒麟板、如意版及人物石雕版、石柱。’沿著大殿的游廊就到了天院,參與管理的退休管理人員吳水德一邊撥開古石雕周邊的雜草和遮擋物,一邊說。記者在現場看到,該石雕麒麟花板的麒麟龍頭獅尾、圓蹄鱗身、頸鬃背鳍,鱗甲整齊地遍布全身,整個形態比例顯得勻稱,另外引項翹首,下颚須毛前飄,鬃毛、尾巴後揚,四足成踏雲奔騰,整個形象動感強烈;整幅構圖完整,線條清晰流暢,雕工堪稱精湛。“依據記載的方位,這些石雕板下一步將全部復原裝在前殿大門正面;石柱用於前殿、中天井兩廊;石雕花板則是用於門面。”陳振權表示。
站在後院遠觀主殿建築,單主脊、雙面坡、四垂帶樣式的主殿屋脊給人一種莊嚴的氣息。主脊兩端為雙龍含脊起翹,其龍頭渾圓古樸,與閩南地區中晚期常見的古建築脊背龍頭有著較大的區別,記載是明清早期建築遺留的。“此次修繕中,省級文物部門還特意強調了要把雙龍含脊紋絲不動地保留下來,它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談起屋脊,陳振權介紹說,龍含銜脊長有17米、重達16000多斤,但如何才能保持不落架的情況下,將它懸空固定,以便置換被蟻吞蝕一空的木料?施工單位和能工巧匠創造性地用錨固承托的辦法,打起鋼管滿堂架,動用60套鋼絲索,懸起屋脊,再修復和還原石木、磚瓦等構件,保持了主脊“老當益壯”的狀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檐上以前可都鑲著“思光”瓦,表達思念河南固始光州的之情,不過目前僅存兩片,也是不可多得的古文物。
“北京有王府井,殊不知雲霄也有個王府井呢。”“燕翼宮”原有左右二井,在仍保留下來的左側井台前,吳水德打趣說,這井水也有上千年了,喝起來甜甜的,哺育著世世代代的人們。可惜的是,右側的那口井已經被填掉了。
落日的余晖下,“燕翼宮”披上了一層淡淡的光暈,靜等著明天更加輝煌的到來。陳振權說,目前各級各部門非常重視燕翼宮的維修工程,精心編制了科學的修復方案。燕翼宮既是“開漳聖王”的府邸,又是“開漳祖廟”,具有很高的人文紀念、歷史、藝術、建築價值。這次重修,投資了400多萬元,他們將會遵循修舊如舊的文物保護原則,尊重原有的格局,逐步復活明清早期建築風格,讓故居煥發歷史的光輝。
推薦閱讀:
中航樾府老宅的前世今生
永寧城隍廟見證兩岸百年情緣
青海廖霭庭舊居
長治古建築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