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平樂古鎮:民風民俗與文化底蘊

平樂古鎮:民風民俗與文化底蘊

日期:2016/12/14 9:57:48      編輯:古代建築史

  —水鄉金華,卻是鐵紙造就;茶馬古道,更贊火酒風范。平樂以其水、火、鐵、路、紙、茶、風、教八大文化享譽世界。

民風民俗,平樂文化

風俗與文化

  水文化:白沫江一江分三水,古碼頭急灘遇怪石。古鎮清江環繞,虹橋臥波,竹筏戲浪,古榕列岸,垂楊拂水,一片生趣盎然。水上風景令人神往:張飛灘怪石嶙峋,獅子灘水流湍急;峰回路轉之間,便是清幽翠谷的蘆溝風景區,放眼茫茫數十平方公裡竹海,你會看到世界上最早發現天然氣的火井遺址、比樂山大佛還高十米的天然大佛和全國最大的古造紙竹坊群。

風俗與文化

風俗與文化

  火文化:平樂鎮地處邛崃市能源開發區,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早在宋代就發現了天然氣,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曾為火井縣縣治所在地,火井縣即由此得名。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此乃為世界最早使用天然氣的地方,“火井”就是世界第一口天然氣氣井,其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都是不低估的。

  鐵文化:漢時天下有48郡縣設有鐵官,臨邛為一處。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裡記載,秦始皇滅六國遷徙豪富入蜀,以冶鐵致富的卓氏從趙國遷居臨邛,“即鐵山鼓鑄,運籌策,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卓家是將中原先進的冶鐵技術引進四川,而使這裡成為古代重要鋼鐵生產基地之一的大功臣。至西漢,卓王孫冶鐵不僅富甲一方,其工藝和規模都在歷史上大書了一筆。

  今天,在平樂場口古橋下,有一百年鐵匠鋪,常年風箱聲呼呼爐火照天地,打鐵聲砰砰火星四濺,好看,看得好奇的城裡人發呆,堪為古鎮一絕。

  不過在民間,人們津津樂道的,卻是卓王孫之女卓文君與漢賦聖手司馬相如沖破禁锢,勇敢追求愛情的千古佳話。一曲風求凰,千載文君酒。“文君當垆,相如滌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仍為今天古鎮上下的美談。二千年前為了婚姻自由反抗宗法禮制不顧一切的前衛,如今成了經典。

  路文化:打鐵的節奏雄壯,愛情的忠貞永恆。但那寫出《子虛賦》、《上林賦》的司馬長卿更讓平樂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本應是情感纏綿的才子,文章大塊瑰麗的聖手,但擺弄起國家行政來也是有章有法:先是在長安向漢武帝要了政策,然後回到蜀郡成都大張旗鼓地搞政治宣傳,再後又悄悄返臨邛籌措築路資金,最終在上下贊揚歡呼中完成開通了西南夷道——南方絲綢之路。平樂,成了它的第一站。大路問天,平樂,成了中國連接世界的又一個通道。

  紙文化:公元二世紀,東漢人蔡倫利用樹皮、破布、漁網為原料發明“蔡侯紙”,造紙就成了中國古代造福人類的四大發明之一。

  早在宋代,古法造紙便傳入平樂,從平樂產竹的環境看,平樂的古法造紙是竹紙。由此,平樂就成了聞名的紙鄉。宋《九域志》稱“平樂鎮,瀕河,水陸通道,市口繁榮,紙市猶大”。在蘆溝風景區,目前考古發掘的古造紙作坊遺址竟達74處之多,是中國最大的古造紙遺址群,可見當時平樂造紙的規模。

  民俗文化:平樂,以其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讓人留戀往返。“十古”別具一格,民居大院古樸神秘,民間工藝巧奪天工,傳統燈會目不暇接……

  茶文化: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花楸山上,李家大院,百年風雨,深山藏幽。一處淡泊無名的小院,因康熙御賜“天下第一圃”而名享天下,因光緒御賜“皇恩寵賜”而載譽千古。

  花楸的皇家茶圃,古鎮的民間茶道,榕樹下的茶館,清醇的手工鮮芽,構築了平樂茶文化無盡的風情:田園,隱逸,無為,古歌,怎不讓人“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人間仙境,還需何處尋覓?

  宗教文化:緊鄰古鎮的金華佛山,“三教合一”的獨特宗教文化魅力,加之始於隋,盛於唐的摩崖大佛石刻群“天馬行空”,更是平樂一絕。古代川西三大寺廟之一的天官寺又為錦上添花。徜徉其間,“鸢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