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國古建築圖解之屋頂(-)

中國古建築圖解之屋頂(-)

日期:2016/12/15 0:13:46      編輯:古代建築史

鸱吻

中唐至晚唐時期,鸱尾發展演變成帶有短尾的獸頭,口大張,正吞著屋脊,尾部上翹而卷起,被稱為鸱吻,又叫蚩吻,據明代李東陽《懷鹿堂集》記載:“龍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象。”明人認為蚩吻是龍的兒子,而龍生於水、飛於天,人們將它放在屋脊上既是裝飾又有興雨防火的喻意。

民居建築上的鳌魚

從設置的位置上來看,民居建築中的鳌魚與官式建築中的吻是同一種建築構件。因此,鳌魚的發展與吻是一樣的,或者更准確地說,它是吻在某一階段時出現的形象。也可以這麼說:吻這種構件在各個時期有不同的名稱,鳌魚即是其中之一。據《事物紀原》引《青箱雜紀》稱:“海有魚,虬尾似鸱,用以噴則降雨。漢柏梁台災,越巫上大慶勝之法;起建昌宮,設鸱魚之像於屋脊。”看來,這種設於屋脊上的鸱魚裝飾,應當就是我們現在在某些民居等建築中能看到的鳌魚。

古代殿堂屋脊上的神獸

在古代建築的屋脊上,除了正脊兩端的吻之外,還有很多走獸類的裝飾,因為它們的形象都非凡間可見,所以也稱為神獸。它們的位置在垂脊或戗脊的脊端。神獸的形態都很特別、非常有意思,不過他們的排列和所用數量是很講究的。在宮殿上所用神獸的數量,其最高等級是十個,外加一個跨風仙人。按順序分別是仙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斗牛、獬豸、行什。

故宮殿脊上的神獸

關於建築上神獸的使用,清朝規定,仙人後面的走獸應為單數,按三、五、七、九排列設置,建築等級越高走獸的數量越多。例如乾清宮,它是明清兩代帝王的寢宮,在脊上就排列有九個走獸,按例是最高等級。但太和殿的地位顯然比乾清宮更為顯赫,因此在太和殿的脊上多設了一只神獸——行什,它是能飛的猴子,可以通風報信。而交泰殿是皇後在重要節日接受朝賀的地方,較乾清宮又低一級,所以只有七個小獸。

故宮宮殿脊上的神獸,在色彩與材質上均與殿的屋瓦一致,和諧統一。它們立於脊上,除了區分等級,還有重要的裝飾作用,在莊嚴肅穆而恢弘的宮殿中增添了一道活潑、靈動、可愛的風景。來源:暢言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