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90:羊頭石窟——高平市羊頭山石窟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90:羊頭石窟——高平市羊頭山石窟

日期:2016/12/14 22:12:54      編輯:古代建築史

  ● 9號窟為何整體完全移位?   ●造像曾經至少在萬軀以上?   ● 羊頭基座造像碑有多罕見?

  “泫氏,二漢,晉屬上黨郡治,有羊頭山。”《魏書·地形志》中的這句話,是高平羊頭山最早見於文獻的記載。與之相對應,羊頭山頂有一座著名的造像塔,塔座被雕成頭尾清晰的伏羊狀,羊背上馱著一塊平面呈方形、四面皆有佛龛的造像石,其上覆蓋著一塊四注水式的石質屋頂,經專家判定鑿於北魏時期。

  因有造像塔而名羊頭山,還是因整座山的形狀類似羊頭而得名……盡管眾說紛纭,但羊頭山的名氣叫響於北魏時期,卻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專家推斷,北魏太和年間(477年-499年),羊頭山已有較大規模的佛教活動。

  如今,散布在南面山坡上的石窟、佛塔及清化寺遺跡,即證明了當年香火的旺盛。這些建造於北魏至隋唐年間的佛教遺物,奠定了羊頭山在佛教文化傳播和中國建築史上的地位,堪稱晉城獨一無二的國之瑰寶。2006年,這座石窟群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日,記者探訪了羊頭山。

  奇人盛贊羊頭山

  “羊頭山在今山西之南境澤潞二郡交界,高平、長子、長治三邑之間……山高千余丈,磅礴數十裡。”這段文字,出自明朱載堉的《樂律全書·羊頭山新記》。

  說起朱載堉(1536年-約1610年),其經歷頗為傳奇:他是明宗室鄭恭王朱厚烷之子,早年從舅父何瑭習天文、算術,後因皇族內讧,父獲罪,锢之鳳陽,遂築土屋於宮門外,獨居19年,專研樂律、數學、歷學。奇的是,父死後,他不肯承襲爵位,而以著述終身,成為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歷學家。《羊頭山新記》,正是他游歷上黨、考察羊頭山秬黍與漢代律歷發展關系時所寫的游記。

  由晉城市區出發,沿207國道向北驅車近60公裡,順著道路兩邊“羊頭山風景區”的標志,很容易就將車開至羊頭山下。羊頭山正面高峰凸起,左右山脈前伸,形如箕掌。由神農廟向西,順一條砂石巖鋪就的步道登山而上,石刻造像就分布於山腰和山頂。

  與大同雲岡、洛陽龍門不同,羊頭山上沒有大面積裸露的陡直巖面,而有許多小型的沙石巖體,分布在半山腰至山頂之間,羊頭山石窟就雕刻在這些沙石巖體上,現存洞窟9個,摩崖龛像3處。此外,還有石塔6座,造像塔一座。在半山腰的清化寺遺址主殿,還存有三尊唐代石雕佛像。“石窟”是石窟寺的簡稱,是屬於佛教寺廟建築的一種,其特點就是依山崖、巨石開鑿而成。“石窟寺最早起源於印度,為僧侶們修行的場所。”晉城市博物館館長張廣善說,“大約公元3世紀傳入中國後,逐漸形成了‘毗诃羅’和‘支提’。”“‘毗诃羅’是用來供佛、講經、辯論,進行佛事活動的石窟。在這樣的洞窟裡,往往左右還開鑿有小的洞窟,供僧侶們居住、誦經、修行使用。”張廣善說,“‘支提’是佛學傳入中國後,被逐漸中國化的新型石窟,也就是帶有雕像或佛塔的石窟。由於佛教中的石窟從印度傳來時,本身就具有寺院、塔廟之意,人們便把石窟叫做石窟寺。”

  石窟群散布山上

  羊頭山現存石窟9個,其中包括四十余洞窟和多處摩崖造像,總計造像至少在萬軀以上,因此羊頭山又有“萬佛洞”之稱。

  張廣善說,羊頭山石窟的具體開鑿年代,專家考證後認為大致可分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至二十年間(486年-496年)、北魏晚期(約516年-534年)、北齊至隋時期 (550年-618年)、唐中期四個時期,“其中第二期北魏晚期,是羊頭山開鑿洞窟的高潮期。”

  沿著沙石巖鋪就的石梯向上攀,沒多久,出現一座小巧別致的石窟,這就是鑿於唐玄宗時期(713年-755年)的1號窟。窟內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七身組合,佛像面相豐圓,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左手施降魔印,右手施說法印。佛的蓮座下還有兩個供養人屈膝而跪,仰首恭敬。兩旁的菩薩一個頭戴花冠,身體直立;一個頭束高髻,身體扭動成“S”形。兩側天王身著甲胄,腳踏鬼魅,威武十足。

  距1號窟不遠處的2號窟,是鑿於隋唐時期的石窟,佛和菩薩均體態豐腴。有趣的是,菩薩還出現提胯扭臀的現象。

  再往山上前行,石窟的佛像面相變得清瘦起來。原來,這就是羊頭山上的北魏石窟群。規模最大的當數5號窟,開鑿於一塊東西長的巨石之上,東崖面開鑿一小窟,南崖面開鑿一大窟和一大龛。整塊巨石上遍布小龛,開鑿者見縫插針,不放過一塊空余地方,這種雕鑿手法就是羊頭山石窟的特點。石窟中部的大龛內,雕有釋迦、多寶兩佛並坐像,形象古樸,寬肩細腰,身體碩壯,雙手施禅定印。雖然佛像頭部已被鑿毀,但它卻是羊頭山石窟最早的龛像之一。

  張廣善說,北魏太和年間開鑿的石窟均為摩崖龛像。除5號窟的大龛外,還有三處龛像也開鑿於這一時期,均分布在5號窟、6號窟。北魏早期的龛均作圓拱敞口式,一般不雕飾龛柱和龛楣,龛內多為一結跏趺坐佛,佛兩側各有一脅侍菩薩,造型古拙。

  5號窟頂部有兩座唐代石塔,石塔中間有一大佛作跏趺坐式,可惜頭部不復存在。東面和南面的洞窟平面均呈橫長方形,四角攢尖頂,三壁三龛,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佛作饅頭狀高肉髻,身體修長,面相長圓清瘦。菩薩像頭有束髻、扎寶缯兩種形式。遺憾的是,不論是佛或菩薩,已很難找到完整清晰的頭像。

  在5號窟的左前方,一塊高大厚重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石碑高4米、寬1米,碑身滿雕佛像,據說共有小佛像2240余尊,被稱為“千佛碑”。碑底雕有龛5個,南面一龛較大,雕一佛二菩薩。左右菩薩袒露上身立於蓮座上。此碑從造型風格上看,是典型的北魏風格。千佛碑的背面有六排規則的窟窿眼,據說是盜賊曾試圖將該碑盜走時所鑿,多虧當地百姓保護,盜賊才未得逞。

  3號、4號、6號、7號石窟,依山勢依次分布在5號窟的前後,形制大體相仿,只是規模略小。8號窟、9號窟分布在羊頭山西峰之巅。讓人奇怪的是9號窟,在前往尋找的步道上,看到一長方形石窟傾倒在路邊,原來就是被當地村民稱為“油簍洞”的9號窟。而據有關專家考證,“油簍洞”屬誤傳,應為“游履洞”,是北魏時期為紀念炎帝曾游履羊頭山而鑿。窟內共雕小佛龛百余個,每行間都刻有供養人。9號窟四角攢尖頂,頂中間雕飾直徑40厘米的蓮花,但不知是何原因,竟像無根之草,傾斜90°,整體完全移位。

  僧徒善眾雕鑿而成

  提起石窟,人們自然會聯想起北部大同雲岡石窟和南部的洛陽龍門石窟。巧合的是,不論是從開鑿時間,還是從地理位置上看,羊頭山石窟均居於二者之間。

  “進入北魏時期,晉城遇到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會。”張廣善說:“北魏時期崇尚佛教,國都由平城(大同)南遷,晉城是必經之路,與佛教有關的建築此時不斷出現在晉城各地。”他介紹,太和十七年北魏孝文帝由平城南征遷都,就是經羊頭山一帶抵洛陽的。遷都洛陽後,北魏官員亦常冬居洛陽,夏還平城,頻繁往來於兩京地區,晉東南正是這一交通線的重要中轉站,兩京地區的佛教和石窟造像,對於羊頭山石窟的開鑿無疑產生了較大影響。因而,羊頭山石窟兼具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特點並不足為奇。

  被稱為石窟寺的石窟,一般與寺廟並存,是佛教思想和藝術的載體。據明朱載堉《樂律全書·羊頭山新記》的記載可知,羊頭山的清化寺, 建自魏孝文帝太和之歲,隋末寺廢,唐武則天天授二年重建。史料記載,北齊、隋間的高僧慧遠曾在清化寺弘揚佛法,清化寺便是當時聞名遐迩的著名寺院,羊頭山石窟很可能就是清化寺的附屬體。

  “其巅有石,狀若羊頭。覻向東南,高闊皆六尺,長八尺余,山以此石得名。”明朱載堉在《樂律全書·羊頭山新記》中,對羊頭山得名進行了形象的描摹,卻也勾起人們的不少疑惑。

  在羊頭山巅“秦高嶺”上,記者見到了這座以伏羊為底座的北魏造像塔。以羊頭為基座的造像碑在全國極為罕見,據說與始祖炎帝神農部的羊圖騰崇拜有著密切聯系。造像塔高2.2米,由砂巖雕鑿而成。基座是頭南尾北、一只角彎如環,俯臥於地的大綿羊。羊背上馱著一塊方形的造像石,造像石四面都鑿有佛龛,皆為一佛二弟子。圖中佛像結跏趺坐,幾乎占滿整個畫面。兩位弟子身材瘦小,立於佛龛的兩個斜角。

  對於造像塔,我省作家谷峰在《高平發現炎帝陵》中認為,在豎立的巨石上頂長方形石板或石料,在我國乃至世界各地有多處發現,被一些考古學家稱為“日石文化”,認為是新石器農耕文化的祭祀性遺存。有分析認為,羊頭山造像碑頂部的這塊石頭,可能是炎帝部族羊圖騰崇拜的產物,只是北魏時期被移植到了造像碑頂部。

  到底是何人主持雕鑿了羊頭山石窟?從羊頭山石窟洞窟規模均不大的現狀來分析,張廣善排除了與官府有聯系的可能性,“應當出自當地僧徒和世俗善眾之手。”

  “布施者姓名:王春、馬狀生、李沙門、李兒、屠畢文、李尊伯、李廻等、邵惠來。天保八年九月。”在羊頭山3號窟5號窟,至今仍留有當年布施者的題記,其中3號窟還留有具體的年份落款。“天保”為北齊文宣帝年號,天保八年為公元557年,有力地證明了3號窟為北齊至隋時期所鑿。盡管不是北魏時期雕鑿,但其雕刻風格與北魏石窟一致,故民間雕鑿羊頭山石窟,當無疑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