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先全國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先全國

日期:2016/12/14 9:49:53      編輯:古代建築史

    漢劇、花鼓戲、高腔山歌、黃梅挑花、孝感剪紙……作為楚文化的發祥地,湖北省擁有星漢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老祖宗傳下來的“活化石”,凝結著千百年的智慧,是荊楚文明的底色與基因。

    為了讓文化之脈生生不息,湖北省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保護和發展文化多樣性,許多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文化遺產資源幾何

    10日,湖北省文化廳向記者透露,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湖北省已摸清家底,共收集到77729項文化遺產資源,涉及17個門類,其中民間文學類41805項、傳統音樂類11555項、傳統舞蹈類1726項。

    如此浩瀚的文化遺產資源,建立資源數據庫,無疑是實現社會共享和保護傳承的極佳手段。湖北省此項工作全國領先,數據庫現已完成錄入項目12216條、傳承人9688名、圖文音像等素材20359個,資料全面、完整、科學、規范。

    至今,湖北省已公布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共計260項,其中105項列入國家級目錄。隨著市、縣一級的名錄相繼建成,四級名錄體系逐步完善,一批瀕危並具有珍貴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成功搶救和保護。

    不遺余力貼心保護

    2006年,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2008年,省文化廳、省民宗委等8個部門,建立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隨後,17個市州116個縣市區相繼成立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和保護中心,一支支專業隊伍,扛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旗。

    湖北省每年安排2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搶救、保護、傳承,此項資金逐年增加。2006年,每年又列支100萬元資金,專門用於少數民族文化的搜集、整理和弘揚。近三年,全省在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上的投入,年年都在1000萬元以上。

    制度與機構的保障,以及人、財、物的傾力投入,極大地激發了各級文化部門及民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

    活性傳承拓展空間

    文化遺產的傳承,靠的是一代一代的言傳身教。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介紹,2008年,湖北省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評選,鼓勵和支持他們開展傳習活動。至今,湖北省有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達299人,其中國家級39人。此外,恩施州還命名了40位民間藝術大師和80名原生態山民歌手。

    一些地方通過舉辦培訓班、非遺進校園等活動,推動文化遺產的傳承。長陽的撒葉兒嗬培訓班,兩年培訓中青年和中小學生246名,80%會跳多種套路的撒葉兒嗬。下一步,湖北省計劃建立一批傳習所,固定一個時間或者區域請傳承人帶徒弟。

    目前,湖北省正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資源作支撐,打造三峽牌、世界遺產牌、三國文化牌、紅色文化牌、巴土文化牌等,推動文化遺產在開發和利用中得到繁榮與發展,在繁榮與發展中得到保護和傳承。

    非遺項目以獨特魅力登上文化大舞台,煥發出蓬勃生命力。“歡樂春節——荊楚文化走澳洲”、“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上海世博會·湖北活動周”、“湖北民間美術展”等大型展示展演活動中,荊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放異彩。土家織錦“西蘭卡普”、漢繡、陽新布貼、長陽山歌等一批具有濃郁地方風情的民間藝術,頻頻在國家級博覽會、藝術展、表演賽中贏得榮譽。第十三屆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上,土苗兄妹組合、比茲卡組合、撒葉兒嗬組合分獲原生態組金獎、原生態組優秀獎第一名和民族唱法銅獎。

    湖北省文化廳副廳長王建剛說,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法律提供堅實保障。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已列入立法計劃,各方正全力推進,爭取盡快出台。(記者 李新龍 通訊員 黃樹清)  武漢1月8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