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金龍橋
日期:2016/12/14 18:34:01   編輯:古代建築史麗江金龍橋
金龍橋又名梓裡江橋、梓裡橋,號稱“金沙江上第一橋”,位於雲南麗江市永勝縣和古城區之間金沙江上,東連永勝,西接鶴麗,東距永勝城150余裡,西距麗江城約80多裡。建於清代光緒六年(1880年)正月,由提督蔣宗漢捐資建造,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長江上現存最古老的橋梁,曾有“萬裡長江只一橋”的稱喻。2006年被列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梓裡金龍橋橋面單孔淨跨92.3米,引橋(含橋亭)麗江岸長24.2米,永勝岸長15.1米,全長為131.6米;橋寬為3.5米(木板面)。其主體結構是由18根手工鍛制的大鐵鏈懸系兩岸,其中16根為承重底鏈,上橫鋪木板,再直鋪行步木板、橫行釘木檔成為橋面。其余2根鐵鏈為兩側護欄,高出底鏈80厘米,以扁鋼條作等距支撐。鐵鏈兩端,分別拉設於東西橋亭的地面,再延伸壓入引橋石板下,纏繞錨固於引橋地下地龍石室內的石硫上。悻裡金龍橋建成後,麗江東路驿道暢通,促進了馬幫運輸的發展,麗江與江東各地之間的經濟交流日漸頻繁。1985年,金龍橋被列為麗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緒二年(1876年),清貴州提督蔣宗漢(1839年-1903年,字炳堂,鶴慶人,彝族)私人捐資10萬修建該橋,歷時5年,於清光緒6年(1880年)建成。
橋的主體結構是由16根大鐵鏈懸系在兩岸,其中14根為承重底鏈,上鋪橫豎兩層木板,另2根鐵鏈為兩側護欄,每根鐵鏈由約500個鐵環扣聯而成,橋總長116米,淨跨90米,橋面寬3米。用16股鐵索固定於兩岸巖壁上。距今己有120多年的歷史,是麗江市重要的古跡之一。據《新編麗江風物志》介紹,金龍橋是我國橋面最寬、鐵索最多的鐵鏈橋。同時,金龍橋也是金沙江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鐵鏈橋,處於“茶馬古道”的要塞,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
金龍橋地處梓裡村委會。梓裡村原為永勝子土司管轄,叫子裡。後又劃歸麗江木土司,又更名梓裡。地名同是一個音,但用了一個木傍的梓字,意為木土司管轄。
金龍橋東連永勝,西接麗江鶴慶,是過去四川內陸通往麗江、西藏乃至印度、尼泊爾的交通要塞,在麗江茶馬古道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據統計,在茶馬古道活躍時期,每天從橋上走過的騾馬都在四五百匹以上,多時達千匹,麗江古城的生活用品,有相當一部分是從這座古橋上運送。雍正《雲南志》乃稱:"金沙渡有三,上渡在(永北府)城西北一百五十裡的梓裡"。乾隆、光緒《麗江府志》以舊地名稱金龍橋為"古井裡渡",並注"冬春用雙木槽,夏秋用溜筒"渡江。從這些歷史資料的記載說明,梓裡為麗江永勝鶴慶三縣的三角地帶,滇、川、藏的交通咽喉,重要地理位置不言自明。
金龍橋作為麗江重要的歷史文物,近年來倍受國內外人士的關注。2000年,麗江七星國際越挑戰賽的隊員曾徒步跑過金龍橋,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人們來金龍橋上,仰望麗江茶馬古道歷史的滄桑。到金龍橋的人,除了欣賞古橋建築的藝術美以外,人們看重的,還有讓人揮之不去的“茶馬古道”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