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89:炎帝中廟——高平炎帝中廟
日期:2016/12/14 22:12:54   編輯:古代建築史● 殿內不設梁栿只用木質藻井支撐? ●怎樣的重大發現令廟宇身價倍增?● 無梁殿是位婦人繼承夫遺願而修?
高平是炎黃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數千年的炎帝文明,在丹河兩岸薪火相傳,形成大量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反映炎帝及其族人活動的文化遺存。如今,僅高平境內現存的神農炎帝寺廟就多達40余處,因炎帝活動而得名的村地名20余處,碑碣銘文78篇(幅),時間跨度從北朝直至清末。
在眾多與炎帝有關的文化遺存中,坐落在高平神農鎮中廟村的炎帝中廟尤為引人注目。18年前,村民在擦拭廟門西側圍牆上的白灰時,忽現石刻“炎帝中廟”四字。偶然的發現,無意中改寫了高平有關炎帝史跡的歷史,也使得這座在眾人眼裡很平常的寺廟身價陡增。
2006年,炎帝中廟成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尋常村落一古廟
中廟村位於高平市神農鎮以西約7公裡,出高平市區沿著兩側樹蔭濃密的旅游公路前行,西北方向是一處綠色蔥茏、山林茂密的山麓——著名的羊頭山風景區。中廟村,就在前往羊頭山風景區的途中。在沿途村民指點下,在村子北邊一處高地上,記者找到了炎帝中廟。
“再有一年,我看廟就整整20年了!”邢安根今年64歲,看守炎帝中廟已19個年頭,除了吃飯時間,他平時就在廟裡。中廟村原名下台村,也稱“下太村”,村名是後來改的。村裡有700多戶共2000多口人。對於炎帝中廟,村裡人更習慣稱之為“大廟”。
中廟坐北朝南,廟內建築沿中軸線依次順坡而建。由於多年被村學校和村委會占用,朝東開的廟門看上去更像是扇倉庫大門。走進院內,院中坐南朝北建有現代風格的戲台,戲台正對面的建築雖說古樸,但直觀感覺並無特別之處。如果不是看到廟門右側立有的一塊綠底白字的“簡介”,無法讓人感到,眼前的古建築就是“國寶”。
高平境內的炎帝廟有高廟、中廟和下廟之分。邢安根說,炎帝高廟位於羊頭山中段馬鞍形山嶺之上,也稱“上廟”或“炎帝祠”。原有正殿五間,塑有神農及後妃、太子像,後廟、神像俱毀,現在僅存遺址;炎帝下廟位於高平城東關,現存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修東關炎帝廟碑記》一通。據碑文記載,“廟(指炎帝上廟)去縣治幾四十裡,祭之期,恐遠不逮焉,爰附東郭立廟,今所謂下廟是也。問廟之建,無有能言其創始者。其重修則自宋元以迄明,諸碑記悉載之。”由此可以得知,下廟之建當在宋或宋之前。由此推算,高廟、中廟之立廟時間則當更早。如今,高廟、下廟已經不存,只有中廟幸運地完好保存至今。
為祭祀炎帝興建的廟宇遍布高平,數量之大、種類繁多,國內罕見。類似的廟宇盡管位置不同,造型各異,卻多被統稱為“炎帝廟”,而被稱為“炎帝中廟”的,僅中廟村這一座。
造型獨特無梁殿
歷代的高平縣志上,對炎帝中廟屢有記載。“數百年來,村裡人只將它當做一般的古建築。”邢安根說,1995年4月,有村民擦拭中廟門旁圍牆上的白灰時,忽然發現西面門洞正中拱券門額上顯露出“炎帝”兩個大字。再仔細清理,原來,是一塊鑲嵌在門洞上的門楣額石刻,“炎帝中廟”四個清晰的大字得以重見天日。根據落款來看,“炎帝中廟”刻於明天啟二年(1622年),距今已有391年歷史。
炎帝中廟面積1.2萬平方米,整座建築為三進院。邢安根回憶說:“下院南原來是座古戲台,非常漂亮,可惜已毀。”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村裡在古戲台遺址上修建了座新戲台。戲台的西面為禅房,東面為看樓。
從下院拾階而上,便進入上院。上院亦分前後兩院。前院為山門,三道門洞,中間為板門,兩旁為拱券式門洞。在西面的門洞正中拱券上,有一塊石刻牌匾,上刻“炎帝中廟”四個大字,這就是那塊偶然發現的珍貴門楣額石刻。山門兩側為二層小樓,進山門正面為太子殿,左右兩側分別為藥王殿、蠶姑殿。繞過太子殿,之後就是正殿,也稱後大殿。
“太子殿也就是無梁殿,是廟裡最有看頭的。”邢安根喜滋滋地說。因殿內不設梁栿,殿頂是用木質藻井支撐,因而人們習慣稱之為無梁殿。無梁殿坐落在高1.2米的石砌台基上,面闊一間、進深一間,單檐歇山頂,筒板布瓦屋面,四架椽屋,周椽施用大額枋,老角梁後尾架抹角梁,上施斗拱挑承屋架,殿內施八角形藻井,中懸垂蓮柱。柱頭斗拱五鋪作,柱底施用方形素面柱礎。
整個建築最精華部分,是殿頂的藻井。藻井,是我國古代殿堂室內頂棚的一種獨特做法。古人穴居時,常在穴洞頂部開洞以納光、通風、上下出入。其外形像個凹進的井,“井”加上藻文飾樣,所以稱為“藻井”。自古以來,藻井被認為是中華木造建築一項繁什的裝飾技術。技術高超的匠人,不必用鐵釘就能推出有深度感的藻井。
關於無梁殿,還有段傳說流傳至今。元至正乙未年(1355年),村人王德誠租工備料修兩室,即炎帝太子祠及子孫殿。當時王德誠正是而立之年,膝下無子。在修殿過程中,王德誠之妻居然為他生下了兩個兒子。不久,王德誠便病倒了。臨死時,他囑咐妻子,一定要把殿修好,感謝神靈保佑,讓王家香火得以續傳。王德誠病亡後,他的妻子杜氏繼遺願歷盡艱苦,於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修成西殿,隨後又修建了這座無梁殿。有關這個傳說的文字,在元至正二十一年二月,被高平一位名為宋士常的鄉貢進士,以《創修神農太子祠並子孫殿記》刻碑立石。如今,這塊碑身左右刻雙龍祥雲圖案的石碑,還完好地鑲嵌在無梁殿內的東牆上。
與精美的無梁殿相比,後大殿則顯得大氣深沉,琉璃蓋頂,氣勢雄偉。殿內原有神像均已被毀,只剩下正中擺放的神龛。盡管後大殿並無特別之處,但殿頂盤繞木梁上的條條金龍,依然熠熠生輝。
建造時間至今為謎
對炎帝中廟始建何時,包括邢安根在內的村民,沒人能說清楚,都說是“皇帝敕封”的。這種說法,從廟內現存的刻於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的《神農炎帝廟碑記》可以找到出處:“維大明國山西澤州高平縣豐溢鄉下太村,古有敕封神農炎帝廟缺少獻台。”而清康熙九年(1670年)的《重修炎帝中廟壁記》說得更為直接:“奉敕建立,其來遠矣,而創興之始,杳不可考。”炎帝中廟究竟受哪朝哪代皇帝敕封,讓人莫衷一是。
盡管沒有確切的創建年代,但邢安根確信中廟創建於宋元甚至更早。因為除刻於元至正二十一年二月的《創修神農太子祠並子孫殿記》碑石可以佐證外,在後大殿的台基束腰處,邢安根指著一塊上有祥雲花草圖案的青石上的一行題記讓記者看:“至正四年歲次甲申後二月二十五日記。”元至正四年為公元1344年。似乎暗示後人,後大殿比無梁殿的創建年代早了17年,是在後大殿修繕11年之後,才由王德誠修建的。
然而,看似塵埃落定的說法,卻並不讓人認同。
無梁殿的東、西、南原本無牆,牆是為後世維修時所加。而無梁殿被後人稱為太子祠,也完全是因亭內東牆鑲嵌的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創建神農太子祠並子孫殿志》石碑佐證的。仔細閱讀這塊石碑碑文也確實讓人心生疑惑:“裡人王德誠於至正乙未歲僦工興役,仍構兩室於正殿西偏之隙地,像設於中,從俗尚也。”這就是說,太子祠的位置在“正殿西偏之隙地”。而如今的無梁殿卻與後大殿也就是正殿,則是正對面,位置並不偏西。
山西師范大學教授、戲曲文物專家馮俊傑在考證炎帝中廟後認為:“中國民間神廟唯有獻殿、香亭、舞樓才把自己的面孔朝向正殿,中軸線上從來沒有面對面的神殿建築。”他的說法,也就將無梁殿排除了是太子殿的可能性。
所謂香亭,是內置香爐的結彩小亭,插香於內可防雨淋,外形一般像亭子。由於香亭是可以移動的一種祭祀用品,炎帝中廟的無梁殿顯然不是香亭的一種。也有人認為無梁殿是舞亭,但這種說法,邢安根不贊同。“廟內最南面原來就有一座古戲台,我小時候還見過,是來後被毀的。”他說,“一座廟裡,不可能有兩座戲台吧?”
如此說來,無梁殿只能是獻殿。不過,從無梁殿的造型來看,殿外屋檐周椽施用自然彎曲的大額枋,用料幾乎沒有什麼修飾,完全保持原生態。匠人只是稍加砍鑿就派上用場,建築手法與元代風格相近。而無梁殿的四根粗壯的圓木檐柱,收分、側腳相當明顯,無不透出宋金時期的建築遺風,整體顯得古樸典雅,莊重穩健。
一般來講,獻殿應當建在正殿之前、緊挨正殿的位置,相距很近。如果炎帝中廟的無梁殿作為獻殿的話,位置雖居於炎帝中廟上院的後院,可位置與後大殿相距超過百米之遙,幾乎相隔一個院落。從無梁殿、後大殿的形制來看,風格完全不同,而從現有的文字資料來看,又無法考證出這兩座建築的始創年代誰先誰後,這,無形中給炎帝中廟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