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講述貴州黎平縣六百年的滄桑

講述貴州黎平縣六百年的滄桑

日期:2016/12/14 18:41:32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古城一角

黎平會議會址

顧家井

雙井

老城門

南泉山的老照片

禹王宮

兩湖會館

    A

    作為祖祖輩輩生活在黎平的人,時常聽老人們講關於黎平府的傳說故事。久而久之,耳熟能詳,也能講給大家聽了。

    就說黎平吧,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黎平,侗語音譯。元至元中,於裡坪寨置上裡坪長官司(“裡”原是侗族人民祭祀的處所);至治二年(1322年),裡坪寨更名為黎平寨,上裡坪長官司改為上黎平長官司,隸屬思州(駐今岑鞏)安撫司,黎平始得名。

    老人說,黎平府在600年前就建立了。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置黎平府於黎平寨之官團,隸屬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轄潭溪、八舟、古州、曹滴(後廢)、洪州泊裡、福祿永從、西山陽洞(後廢)7個蠻夷長官司;宣德九年(1434年),省新化府入黎平府,府轄區擴大,為有效管理新轄湖耳、歐陽、新化、龍(隆)裡、亮寨、中林驗洞、赤溪湳洞7個蠻夷長官司,府駐地東移,由黎平寨官團遷入五開衛城(五垴寨),始府衛同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黎平府轄古州廳、下江廳、永從縣、開泰縣和錦屏縣丞(屬開泰縣)。民國二年(1913年)底,廢黎平府置黎平縣;二十四年(1935年)於黎平置第十行政督察區,次年廢。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黎平,1950年2月,成立黎平縣人民政府。黎平還有一個名字叫五開。

    五開,即侗語“我快”之音譯。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置五開洞,隸屬靖州。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蘭洞侗族農民首領吳勉率眾起義,朝廷以信國公湯和為征蠻將軍,率周骥等隨楚王朱桢討平之,始於潭溪之五垴寨置五開衛(衛駐地於雙井南側、胡家坪坡腳),先後設置平茶所、銅鼓所、黎平所、中潮所、新化所、隆裡所(以上6所為守御千戶所)、前所、後所、左所、右所、中所、長春所(後廢所設堡,劃入中潮所)、武陽所(後武陽改為中中所,先移入衛城,再移至播陽,改稱播陽所,原武陽所地改設天甫屯,)、平和所(後平和所改為中左所,移入衛城,原平和所地改設龍安屯)、仁懷所(後仁懷所改為中右所,先移入衛城,再移至洪州,改稱洪州所,原仁懷所地改設陽朝屯)(以上9所為千戶所),平屯所、新屯所(以上2所為百戶所)等17所,黃團驿、銅鼓驿、鐵爐驿、江團驿、三裡驿、西樓驿、石家驿、永平驿等8驿及258個屯,屬湖廣都司。清雍正三年(1725年),五開衛改屬貴州,五年(1727年)廢五開衛,改置開泰縣。

    開泰縣設在黎平府所在地。

    清雍正五年(1727年),廢五開衛置開泰縣(縣衙駐地於董家塘東側坡垴上,現為職工宿捨)。開泰之名緣於古漢語“三陽開泰”。民國二年(1913年),廢開泰縣置黎平縣,開泰縣治移駐銅鼓,翌年更名為錦屏縣。

    黎平縣城是一座山城,因此又有一個名字叫五垴寨。

    五垴寨(亦名五開洞),為黎平縣城的原地名。因居民聚居於五個山垴上,因此得名,亦稱五龍山。據口碑資料,一說:五垴寨五個山垴是:城北玉皇垴(玉皇閣)、城南鐘家垴(鐘家灣)、城中荷花垴(荷花塘)、城西向家垴(向家坡)和城東富爺垴;二說:五垴為:一垴(氣象站)、二垴(城關一小)、三垴(縣政府駐地)、四垴(貢院坡、新建鼓樓之地)、五垴(藥材公司後背坡垴);三說:五垴是:府署垴(縣政府駐地)、文廟垴(城關一小)、前所嶺(馬家嶺)、富爺垴和開泰嶺(董家塘東側坡垴)。五垴寨歷為五開衛、黎平府、開泰縣、黎平縣、德鳳區、德鳳公社和德鳳鎮駐地,是黎平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黎平縣人民政府駐地名字叫德鳳,這是怎麼來的呢?民國18年(1929年)調整區劃,縣城東北一帶住戶以鳳形山命名,設為雙鳳鎮;縣城西南一帶住戶以成德橋命名,設為成德鎮。民國33年(1944年)兩鎮合並,各取1字得名德鳳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2月,設為德鳳鎮,下轄擁政村(駐東門街)、勝利村(駐西門街)、愛民村(駐荷花塘)、民主村(駐平街頭);同年,設立第一區;1955年改稱德鳳區;1958年,改設為衛星(德鳳)人民公社;1963年,復稱德鳳區,下轄德鳳公社;1984年,撤銷德鳳公社,改為德鳳鎮;1992年,建鎮並鄉撤區,以黎明鄉、地西鄉並入德鳳鎮。鎮駐地人口約7萬(含流動人口)。

    B

    黎平縣城的大街小巷林林總總,名字也是千姿百態,都有著黎平的地方特色和她的傳說故事:

    平街,位於黎平縣城西南部,因街道平直而得名。平街,東起新東門,西止於西門屯,與五開路交匯,全程1公裡。上半段原為小街,原建有三義宮(商業局宿捨)、五侯祠(鹽業公司宿捨)、張飛館、朱公祠(教育局)、二郎廟(三中神魚井路口宿捨)和3道石牌坊,稱一牌路、二牌路、三牌路,下半街兩旁為田隴、魚塘,沿途在清代設有得勝廂、三牌樓廂、中央水並廂,還建有董公祠(武裝部)、梅家鼓樓(縣婦幼保健院)、趙氏宗祠(原趙家灣)、朱家大屋(縣林業局宿捨)等。民國34年(1945年),辟中湘門(即新東門)。新中國成立後,錦(屏)、榕(江)公路修至黎平,拆毀城東一段城牆。1956年拆毀三座牌坊,將平街拓寬改建為公路泥石路面。1979年後,街道整修為混凝土路面,4車道,人行道鋪青石板,街兩旁為花園式綠化,集貿門面相連,霓虹燈光亮耀眼,現為黎平縣城最具魅力的繁華商業區。隸屬德鳳鎮,為民勝村、蔬菜村、成德社區、蘭花園社區和南泉社區所轄。街頭為第三中學,街中建有休閒廣場。

 

    西門街,位於黎平縣城西部,原府城在此設有西城門,因此得名。東連福壽街,西接五開路,雙車道,混凝土路面。清代設有正西廂,西門城牆有鏡光石,透明如鏡,鑒人毛發,傳聞逼視之,已故先人親友,歷歷在目。街道北側坡垴原建有城隍廟,民國時期,黎平縣警察局曾設於此。新中國成立後,於1958年城隍廟毀改建藥材公司。1971年西門街改為幸福路,1980年恢復為西門街。

    徐家灣,位於黎平縣城西部,因住地居民多為徐姓,巷道內多水塘,道路灣曲,因此得名。原徐氏宗祠建於此。南連福壽街,西接五開路。隸屬德鳳鎮,為民勝村和成德社區所轄。通行小汽車。巷道口建有電影院。

    易家街,位於黎平縣城西部,住戶多易姓,因此得名。東接福壽街,西連五開路。1971年易名為人民路,1980年復稱易家街。隸屬德鳳鎮,為民勝村和貢院社區所轄。

    福壽街,原名復述街,位於黎平縣城西部。因街道原建有復述堂(印刷),因此得名。後以吉祥之意更名為福壽街。舉人彭汝疇家住址。南接平街,西連西門街,雙車道,混凝土路面。隸屬德鳳鎮,為成德社區所轄。黎平縣城關二小、縣電影院位於街道西側。原復述街一段今因修建城中休閒廣場,街道無存。

    西門屯,位於黎平縣城西門外,明代為屯兵之地,因此得名。隸屬德鳳鎮,為民勝村、蔬菜村和成德社區所轄。有何騰蛟墓廬,民國十六年(1927年)湘西陸軍上校周曰癢游何公墓時,於河對岸石崖題“浩氣長存”摩崖,系郡人李春華手跡。有五開路過境。

    西門沖,位於黎平縣城西門外之山谷中,因此得名。村民沿公路兩側而居,多為外鄉遷入住戶,呈點狀聚落。昔於谷口處西門江上架設有一座橋梁,名誠德橋,由梅友月捐資修建,是黎平城出至西部地區的唯一通道。隸屬德鳳鎮,為民勝村和成德社區所轄。

    苗書院,位於黎平縣城區南部,清末至民國初年,由公私合辦苗書院,亦稱黎平第二高等小學,招收農村苗、侗、漢等民族農民子弟入學就讀,因此得名。隸屬德鳳鎮,為蔬菜村和蘭花園社區所轄。

    蘭花園,位於黎平縣城區南部,原先兩側坡地多長蘭花,因此得名。隸屬德鳳鎮,為民勝村和蘭花園社區所轄。通行汽車。

    鐘家灣,位於黎平縣城區南部,南門內側。為鐘姓居民住地,因此得名。隸屬德鳳鎮,為南泉社區和民勝村所轄。

    三眼塘,位於黎平縣城區南部,南門內側。這裡原有3眼水塘,蓄水養魚,因此得名。原南門書院,也稱黎陽書院,設在其境內。隸屬德鳳鎮,為民勝村和南泉社區所轄。通行汽車。

    鼓樓坡,位於黎平縣城區南部,坡頂原建有鼓樓1座,因此得名。文革時期鼓樓被拆毀,遺址尚存。清代設有南隅廂。西南部昔時建有關帝廟,現為文廣局辦公地,東面原建有鐘閣樓,亦稱花炮樓。1971年改為南大路,1980年恢復為鼓樓坡。有石級步行道通往縣城南門和南泉山。

    左所坡,位於黎平縣城區東部的坡垴上。原五開衛設前、後、左、右、中5所屏障衛城,在此地設置左所,因此得名。南接平街,東連董家塘(含王家灣)。左所坡西面,原建有唐氏宗祠,現為職工宿捨。

    東門坡頭,片名翹街,位於黎平縣城東部,東起於東城門口,西接東門街,因位於東門坡頭,因此得名。昔於坡垴上建有一座鼓樓,早年毀。清代設有清平廂,明清兩朝及民國時期,設有東門集貿市場,現為居民街區。

    荷花塘,片名翹街,位於黎平縣城中部。原為府學宮泮池,左設禮門,右設儀路,塘中原建有休閒小亭,塘裡種植荷花,因此得名。清光緒年間,設有振文義學;民國時期,黎平縣長林盛元督令刑徒開挖學宮坡土,填平荷塘,辟為街道,設立市場。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集貿市場移往別處,現設為廣場。1934年12月,紅軍長征經過黎平,在此召開群眾大會,將沒收土豪劣紳的浮財分給貧苦農民。南接平街,東連二郎坡。縣城關一小(府學宮、孔廟)在其街段境內。

    二郎坡,片名翹街,位於黎平縣城中部。這裡(藥店後面,一小下坎)原建有大郎廟和二郎廟,紀念李冰父子,因此得名。南連荷花塘,東接東門街。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會址,位於二郎坡52號。對面為黎平會議紀念館和兩湖會館。街道為石板路面,步行街區。民居為明、清時期四合院古建築,戶門吊掛古式彩燈。昔建有周、胡、宋氏三座祠堂。

    東門街,片名翹街,因位於黎平縣城東部,因此得名。清代設有東隅廂、慶遠廂。明、清和民國時期,曾設“長安市”集貿市場,無日不之,俗稱“百日場”,原是黎平城最繁華街區。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12月,為中共黎平縣委會駐地。南連二郎坡,東接東門坡頭,街道兩旁民宅多為明、清時期所建,古樸典雅。街道為石板路面,步行街區。戶門吊掛古式彩燈。

    翹街,俗稱扁擔街,位於黎平縣城東部,含荷花塘、二郎坡、東門街、東門坡頭4個街段,因街道中間低,兩頭高,形似金銀翹寶和農家扁擔,因此得名。街道兩旁房屋多為明、清古代建築,磚木結構,雕梁畫棟,俗稱窨子屋。每棟房子之間砌有封火牆隔絕,以防火災。現已開發為旅游區。

    貢院坡,位於黎平縣城中部。清雍正時期,黎平府於此坡垴設置考棚(即貢院,亦稱試院),舉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因此得名。南接平街,北連開泰路。坡垴上原建有中山紀念堂和關帝廟,因年久失修垮塌。該處原稱伯巷子,設有武官考場和箭道。2009年擴建為休閒廣場,立有高層侗鄉鼓樓,為居民休閒娛樂場所。 
   
    C

    黎平縣城裡的古井,就是黎平府留下的眼睛,含情脈脈,分外迷人。

    在黎平古城的63條街巷中,都有不同形狀的泉井,據考有名的泉井就有72口。

    黎平建府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不乏可圈可點的英雄豪傑,名人雅仕,明黎平置府後即設立府學,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黎平府學出貢生116名,明中葉後府學持續發展,書院興起,人才輩出,至清末黎平府有文舉人184人,武舉人52人,文進士22人,武進士8人,貢生若干,先後湧現了龍起雷、梅友月、何騰蛟、朱萬年、胡長新等影響頗大的歷史人物,民族民間文化人才也層出不窮,著名的有吳文彩等,大量詩文行世,不少收錄於《黔詩紀略》而傳世。這與泉井的滋潤密不可分,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黎平人,留下了很多有價值的文獻記載和傳奇故事,形成了獨特而濃厚的井文化。為黎平縣城人民的生息繁衍增添了無窮的生機與靈氣,

    其中,最久負盛名的當屬神魚井。據說明代何騰蛟家就在城南神魚井旁,傳說他出生之日有雙鯉飛入,說是井裡神魚的化生,其父何東風給他取名為騰蛟,該井也因此得名,何騰蛟於天啟元年科考中舉,歷任河南南陽知縣、右佥都御史、湖廣巡撫等,豫、楚、川、黔、粵等省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等職。在清兵入關占據大半河山的危難時刻,他聯合李自成余部,抵御清軍,一度收復湖南大部。後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被擒。他面對清軍威逼利誘,大義凜然:“頭可斷,心可剖,志不可奪”,絕食就義於湘潭流水大埠橋邊,時年僅57歲。展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堪稱萬世不朽之楷模。為此,南明永歷帝為其親舉祭奠。追封其為“中湘王”,谥“文烈”。就是作為敵對方的清廷,也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贈谥“忠誠”,並敕建禮祠與墳墓。嘉慶庚午年(1810年),黎平知府沈樂善題“黔南正氣”四字,刻石嵌於黎平城三排路石牌樓上,以昭宏遠,郡人皆以何騰鲛乃黎人為榮,世代景仰。有一楹聯“大埠挢邊,萬古芳名同日月;西佛崖上,一抔黃土壯山河”充分表達了古城人民對何公的敬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