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紅花崗區老城子尹路96號,門樓上大氣磅礴的六個“毛體”金色大字映入眼簾:遵義會議會址。
1934年底,湘江戰役,空前悲壯,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為3萬多人。進入貴州境內,紅軍面對40萬國民黨軍圍追堵截,兵力懸殊為長征以來之最。
這也是命運轉折之機。
1935年1月,中央紅軍強渡烏江後,智取遵義城,中共中央隨即召開為期3天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中國革命的命運之舟歷經曲折後,終於峰回路轉、絕地逢生。
“在所有的革命舊址中,毛澤東只為遵義會議會址一家親筆題寫了址名。”費侃如說。
走進遵義會議紀念館陳列館二樓,赫然看見一幅放大了的上世紀30年代遵義城舊照片。在泛黃的照片上,紀念館副研究員關黔新很快指出了會址所在的位置。
近年來,遵義投資4億多元恢復了紅軍警備司令部、蘇維埃銀行等舊址,建設了遵義會議陳列館、四渡赤水紀念館等20多個重點紅色旅游景點。遵義還先後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10多個國家級品牌。

遵義會議會址
中國最長洞穴“雙河溶洞” 貴州遵義市綏陽縣雙河溶洞系統是目前“中國最長洞穴”,已探明長度145.891公裡。洞內呈現了石筍、石柱、石幔以及石旗等復合的形態,豐富而奇特的洞穴生物(諸如蝙蝠、雨燕、盲魚、灶馬、馬陸等)則是喀斯特溶洞內世世代代的“原住民”。
貴州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博士陳會明說,洞穴生物長期生活在穩定的、有較強緩沖能力的環境中,很多洞穴物種還保留著大量的祖征。
“地下的洞穴世界大部分都是從未被人涉足的處女地,充滿了神秘。”法國洞穴聯盟管理委員會委員讓·波塔西說。
據了解,洞穴還是人類最早利用的自然資源之一。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狀況下,一些天然洞穴成為人類最早居住的“家”,在洞穴中儲藏各種物品,用洞穴來躲避風雨和猛獸的襲擊,並且很早以前就開始使用洞中的一些礦物作為藥物治病,如芒硝、月奶石、鐘乳石等。某些疾病竟在洞穴中具有更好的康復效果,令人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