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聞喜阜底村

聞喜阜底村

日期:2016/12/15 0:36:45      編輯:古代建築史

阜底村豢龍轶事

  董父豢龍的故事在桐鄉大地流傳已數千年之久矣。董父者,虞時人,黃帝裔孫。《左傳》載:昭公二十九年秋,龍現於绛郊,魏獻子問何故?晉太史蔡墨曰“昔飂叔安有裔子日董父,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食之,龍多歸焉。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氏董,氏日豢龍,封諸鬷川。”傳說龍非甘泉不飲,董父遍尋之,終在鬷川找到甘泉。鬷水東依鳳凰垣,西傍峨嵋嶺,南通涑水河,北鄰鬷川坡。水域寬曠,澤水浩蕩,碧波萬傾,一望無際,實屬豢龍之佳池。董父便擇鬷水之源,北坡高阜,向陽結廬而居。從此,鬷水更名為董澤湖,董父居所命為董澤裡。董澤湖盛產蓮藕、蒲葦。《左傳》雲:“董澤之蒲,可勝既乎?”杜預注:“聞喜東北有鬷川,即董澤也,舜封董父之國矣。”

  董父豢龍於董澤湖,水面廣闊,碧波浩森。為便於觀察五色群龍的活動嬉戲情況,他在董澤裡之南築一觀龍閣,高數十仞,浩瀚的董澤湖盡收眼底。翌年,帝舜傳旨親谒董澤賞龍。董父在湖心嶼建一賞龍亭,迎帝賞龍。帝舜看到其不遠處,有一怪物昂首水面,隱約可見,忽而騰空而起,盤旋空中,數丈龍身,蜿蜒矯捷,日映鱗甲,五光十色。頓時,又見十數條潛伏澤底的五彩蛟龍,齊飛空中,翩翩起舞,變幻莫測,紊而有序,馴養有素。帝舜觀後賞心悅目。董父又把聖駕迎至居所,登臨觀龍閣覽賞。風和日麗,水波不驚,洗渺董澤,水天一色。遙望湖面,彩龍盤旋,或上下翻騰,相互糾結,或吞雲吐霧,影影綽綽,群龍戲水,一覽無余,董澤勝景,蔚為壯觀。帝舜觀賞之後,贊歎不已。董父豢龍是我國歷史中最早關於龍的記載,它不僅證實了聞喜是龍的故鄉,龍文化的發源地,聞喜也是中華民族最早發祥地之一。

  董澤環湖,風光旖旎。湖內碧葉接天,紅菡映日,蒲葦蕩漾,詩情畫意;湖岸楊柳數行,松柏參天,風垣钏映,峨眉黛翠,乃河東勝景。歷代達官顯貴留下了許多贊賞佳句。清順治進士,湖廣、福建布政史,聞喜東宋翟風翥有詩曰:董澤蛟龍窟,奎壁三萯昂。清虞鄉知縣,聞喜蔡村李繡裳有詩曰:豢龍客往池猶在,留得蓮花唱彩歌。清乾隆聞喜知縣李遵唐有詩曰:豢龍客去余香在,憑吊年年策騎來。

  董澤裡是董氏家庭的發祥地,自帝舜賜姓董父迄今已四千余年,世系繁衍,源遠流長。緣於董父豢龍,故董氏家族的堂號有豢龍之說。唐大歷八年丙午766年董父後裔為弘揚祖德,激勵後世,在祖居董澤裡建有“豢龍祠”即“董池聖母廟”一座。祠廟位於村南觀龍閣前,座北面南,占地面積二畝余。祠內北邊建有正殿三間,內有董父之發塑像(女乃帝妃,俗稱娘娘廟),前有獻殿;東側建偏殿三間,內有董父塑像。南邊建戲台一座,廟門面南。有前攝绛州绛縣主簿董砒題碑文。隨著董氏家族的生息綿延,支派紛繁,為使祖裔族序分明,金大定十一年(1711)九月十一日,由董氏後裔進義校尉董洪、董才等七人在“豢龍祠”內,建立“董氏宗譜碑樓”一座。彭城劉若虛撰序,西河靳氏書丹。其序雲:董氏後裔,夷皆姓等,而族源延遠,皆宗於此焉。董斐然的《董氏創建祠堂纂修家譜始末》文中記載:李唐之季,村有三董,厥後東屬绛、中西皆聞。由唐歷五代至宋南遷三河之地。據《元和姓纂》列董父郡望有四:隴西(甘肅)、弘農(河南靈寶)、河東、范陽(湖北琢縣)。時至今日,董姓已有後裔子孫八百余萬,遍布九州大地,列中華姓氏排序,二十九位之大姓。

  董澤湖地靈人傑,董氏家族孕育了眾多俊傑英賢。董父裔孫辛有為周大夫,辛有裔孫董狐為晉太史,被譽為“秉筆直書”的良史。董狐裔孫董翳被項羽封為翟王,子孫遂居隴西。西漢哲學家董仲舒(廣川人),“今文”經學大師,倡導“三綱五常”,開創兩千余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河。三國時董和及子董允(湖北人),與諸葛亮協力輔佐蜀後主,頗得信任。還有善醫道者董奉(福州人),為人治病者植杏樹,數年達萬株,後人用“杏林”贊醫源於此。唐有宰相董晉,金代戲曲家董解元所著《西廂記諸宮調》傳世。明有著名書畫家董其昌(上海人),現代有無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董必武等諸多歷代先賢達貴,彪炳千秋。

  東漢初佛教傳入中國,唐玄奘天竺取經之後,中國時尚興建佛寺。董澤裡建村兩千多年來,地處南北通衢要沖,南來北往客旅商賈雲集。村民亦農、亦漁、亦商,村莊繁榮富庶,便在村前創建“普照寺”一座,與永濟的“普救寺”、曲沃的“普濟寺”齊名。寺院座北面南,占地三十余畝。建築物由南向北,依此是山門、鐘鼓樓、千佛殿、十王殿、大雄寶殿。東西兩側有廂房、碑廊等建築。寺院東邊為禅院,即住寺佛徒生活區。“普照寺”歷唐、宋、明、清,幾經修葺,保存完好,香火興旺。然而一九三八年春,日寇侵占董澤故裡,“普照寺”全部毀於兵燹。[next]

  北宋徽宗時,董澤裡趙氏家族的英傑趙鼎脫穎而出,崇寧五年(1106)中進士,南宋高宗朝兩度為相。他力主抗金,舉薦岳飛收復失地襄陽六郡,被譽為復興名相,彪炳史冊。由於受奸臣秦桧的誣陷、迫害,紹興十七年(1147)在吉陽軍(海南三亞市)絕食而死。孝宗即位後,追封為豐國公,谥忠簡。元至順四年(1333),鼎之六世孫國子博士趙筼翁奉旨在豐公董澤故裡創建“董澤書院”。並請奎章閣侍書學士虞集撰寫了《董澤書院記》,記述了興建董澤書院的緣由。記文中雲:“宋丞相忠簡趙公鼎……相其君於危難之間……公子孫以此多留江南,而其族人之在董澤無恙也。我國家統一,始得以音問相通,今國子博士筼翁,公之六世孫也,得請於朝,祠公聞喜縣學。董澤之族人聞之,來走京師見筼翁,筼翁谒告與這歸,作書院於其鄉,以淑其人,庶幾公之遺願焉”。虞集撰文《聞喜縣志》有載,元立《董澤書院記》碑碣尚存。

  董澤書院即豐公祠位於董澤裡東門裡,座北朝南,占地四畝余,布局為前後兩院。前院北有議事亭三間,內壁懸有“白首丹心”,前檐懸有“氣作山河”御制牌匾兩塊。東西兩側有耳房各兩間,東耳房立碑碣數通。南有戲台一座,東西兩側各有大門一座,戲台後高懸著“敕建豐公祠堂”牌匾一塊,東西兩邊各有敞廊五間。後院北有大廳三間,內有趙鼎塑像一尊,廳門懸有“忠正德文”,前檐下懸有“箕尾星輝”御制牌匾兩塊。南邊議事亭下懸有“董澤書院”金字牌匾一塊,東西各有廂房五間,西北角有後門一座。

  《聞喜縣教育志》載:“聞喜縣境內,據舊志記載,較早的一處(書院)是董澤書院。”董澤書院的創建,為學子們求學營造了良好的館所,四鄰縣鄉的莘莘學子聚集,英才輩出,村譽大振,遂為聞喜縣東域之繁華重鎮。故明洪武三年(1370)的區劃在聞喜縣城內設四坊,農村設五鄉,東則為董澤鄉。明、清時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村民安居樂業,時逢晉商活躍,董澤故裡形成了貿易商埠,遂在村南和村西先後建起了關帝廟、財神廟、三官廟、北王廟,占地之多,建築之宏偉,耗資之巨大,均在當地空前絕後。從建廟損資碑記載,捐資者多來自陝西西安、河南開封、浙江臨安等全國各地的大賈商號。其中有外地來董澤經商者,也不乏本村人出外貿易者。這些歷史遺跡足以彰現董澤故裡的繁榮景象。

  隨著千年的歲月流逝,董澤湖的滄桑變遷,再加清康熙年間,行村構築城牆,取土遺留下壕溝,導致昙泉山上暴洪的南瀉,迫使十裡荷香的董澤湖,由北而南被泥沙所覆蓋(當地鑿井證實荷塘黑泥藕根均在地下約二十余米),湖水逐年南移。董澤裡原來面臨浩渺水域的自然景觀已不復存在,不知何時乃據村依鳳垣之地勢方位,更名為阜底村至今。

  董父豢龍的傳說,歷史悠久,流傳甚廣,董澤湖沿岸居民深感榮耀。為祭祀董父和開發享用這裡的歷史人文資源,沿湖各村集資於五代周顯德五年(958)在東岸崖下,依董澤故裡豢龍祠的格局和規模,創建了董父廟,歷時宋、元、明、清,幾經修復,廟宇保存完好。董父神廟的創建,乃沿湖居民的一大盛事,每年三月三至十五,在這裡逢廟會十余天,這就是聞名三晉的“清明會”。廟會期間,來自四鄰鄉縣、河東各地及西安、開封、洛陽、京津等地的大賈商施、游人騷客雲集,背負肩挑,車水馬龍,絡繹不絕。董澤湖畔,商點似海,叫賣聲此起彼伏;游人如潮,歡叫聲近呼遠應。還有藝人賣藥,攬客聲狂叫濫喊;馬戲雜耍,表演聲喧囂嘈雜,好不熱鬧。每年逢廟會,特邀駛名戲班演出四天大戲助興。廟規約定,白天從董澤故裡豢龍祠,鼓樂隊前導,八抬大轎把董父塑像沿官道(道旁立有石刻:官道丈二)抬至清明會看戲,晚上戲班跟隨“董父”返回故裡唱戲。這就是董澤湖畔婦孺皆知、有口皆碑的清明廟會唱大戲的“四天八倒台”。清明廟會延續數百年之久,直至日寇侵占董澤而中斷。1947年,解放運城三次戰役中,急需大批木板,故拆除香煙缭繞、千古絕唱的董父廟。清明盛會現時古稀之年的老人們記憶猶新。每當茶余飯後,聚集街頭巷尾,津津樂道地給兒孫們講述當年清明廟會的紅火盛況和“四天八倒台”的緣由聲勢。

  正月二十“煙火節”,是阜底聞名遐迩的傳統村風民俗。相傳,元代董澤書院即豐公祠的創建,村譽大振,村民雀躍,以施放煙火示慶,沿襲成俗已數百年之久。每年正月二十村民祭祀董父、趙鼎、火帝真君,祈求人丁興旺,五谷豐登。沿街設置彩門、牌樓、照壁、碑銘、龍門、火桿以及瓜田、果園等煙火名目。白天有敲鑼鼓、遭神馬、舞龍獅、跑旱船、踩高跷、找抬閣、推小車、扭秧歌等社火表演。晚間施放煙火,火瀑流淌,禮花騰空,火箭呼嘯,鞭炮齊鳴,火樹銀花,霞飛霄漢。煙花燃放似火海,游客觀賞如湧潮。

  清乾隆年間,村人為緬懷董父偉業和董澤勝景,創制了董父豢龍的“水故事”。塑造了董父偉岸這像,登臨觀龍閣,遙望五色群龍在空中翻騰飛舞,噴水嘻戲的景觀。隨後沿襲成俗,並逐年開拓完善,一直流傳至今。所謂“水故事”,即以水的流淌噴射做出的各種故事。以樹根、塘泥、竹管、紙板等為建材,堆砌出崇山峻嶺,內潛通水竹筒導管,以松枝柏葉植樹山顛,亭台樓榭、寶塔古剎點綴山間,飛泉瀑布流掛懸崖。再把各種人物故事布置群山之中,諸如西天取經、水漫金山、八仙過海、曹沖稱象、哪吒鬧海、九鳥朝鳳、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然後以水流為動力,推動人物鳥獸一起轉動,或飛或舞、或斗或奔、或龍獸噴水、或器械流注,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霧霭蒸騰,日射飛虹、遙望近睹,聲然壯觀。

  阜底村正月二十盛大的煙火節和傳統的“水故事”,歷史悠久,形式獨特,規模宏偉,別具一格,是聞名三晉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具有觀賞性和傳承性,歷時數百年,興盛不衰,為河東一代雙一代人民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next]

董父故裡碑

  正面:上款邑令王象乾立,中間大字,虞豢龍董父故裡,下款:明隆慶六年歲次丁卯孟春谷旦。碑頭有兩條龍中間有款“豢龍始祖”。

  北面撰文:

  董父,虞時人,黃帝裔孫。《左傳》載:昭公二十九年秋,龍現於绛,魏獻之問何故?晉太史蔡墨曰:昔有廖叔安裔子董父,甚好龍,能求其嗜欲飲食之,龍多歸焉。乃擾蓄龍以服事帝舜。帝舜賜之姓董,氏豢龍,封褚鬷川。龍非甘泉不飲,董父終在鬷川覓到甘泉。鬷水東依鳳凰垣,西傍峨嵋嶺南,南通涑水河,北臨鬷川坡,水域寬廣,澤水浩蕩,碧波萬頃,南通涑水河,一望無際。董父擇水之源,鬷陂高阜,結廬而居。伊始,鬷水更名董澤,居所命為董澤裡。董父豢龍於董澤,為便於觀察龍的潛騰戲水,在裡南築有觀龍閣,高數千仞,浩瀚董澤盡收眼底。帝舜帝臨觀龍閣賞龍,風和日麗,水天一色,彩龍盤旋,蔚為壯觀。帝舜心曠神怡,贊歎不已。

  董澤裡是董氏家族的發祥地。自虞舜賜姓董父,世襲繁衍,源遠漢長。董氏後裔為弘揚祖德,激勵後世,唐大歷丙午766年在董澤故裡重建豢龍祠,祭祀始董父。為使祖裔族序分有,金大定十一年,進義校尉董洪在豢龍祠建立“董氏宗譜碑樓”,彭城劉若虛撰序雲:董氏後裔,支脈紛繁,遷居泉延遠,皆宗於此焉。為炫揚董父豢龍歷史文化,五代周顯德五年,沿湖諸村捐銀,依董澤故裡豢龍祠格局,在湖東創建董父廟。每年三月三始,逢清明廟會半月,客旅商賈雲集,並有名劇助興。白晝從豢龍祠將董父神像轎抬至廟會賞戲,夜晚戲班隨“董父”回故裡演戲,庶民謂之“四天八倒台”,現古稀者記憶猶新。

  董澤地靈人傑,南宗高宗立,故裡趙氏家庭之英傑趙鼎兩度為相,為主抗金,舉薦岳飛收復失地襄陽六郡,策劃戰稱御之計,擊潰金兵南犯,中興賢相,彪炳史冊。元至順四年,鼎裔六世孫國子博士趙筼翁,奉旨在故裡創建董澤書院,莘莘學了,英才輩出。

  董澤故裡地處南京北通衢要沖,富庶繁華,十裡荷香,蒲葦蕩漾。北陂昔有豢龍祠,觀龍閣,普照寺,董澤書院,兩卿家牌坊,湖,東巖有聖母殿,董父廟等建築群,澤中建有龍門拱橋,九曲廊橋,觀蓮亭景觀。董澤古地,游覽勝境,遐迩聞名,游客如織。

  隨歲月流逝,滄桑變遷,董澤裡更名阜底村。自元末始,為祭祀董父、趙鼎,每年正月二十施放煙火,已形成村風民俗流傳至今。清代村民創制了董父豢龍水故事,經歷年拓展,沿襲為獨具風格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蜚聲河東。為使本村人文歷史不被歲月所湮沒,謹镌石記之,藉以彰钊後世。[next]

趙鼎故裡碑

  正面:宋豐公趙鼎故裡

  上款:邑令李如蔺立,中間大字:宋豐公趙鼎故裡;下款:清乾隆十九年歲次甲戌季春谷旦。碑頭有鳳凰中間有款“箕尾星輝”。

  趙鼎(一O八五—— 一四七),字元鎮,號得全居士,聞喜阜底人。四歲孤,通經史百家,宋崇寧五年進士,授洛陽令,升開封士曹。靖康元年金兵陷太原,朝廷議割三鎮,鼎日:祖師之地不可與人,何庸議?翌年,京師失守,徽、欽二帝被俘,金人欲立張幫邦昌,鼎逃太學中,不書議狀。

  南宋高宗立,鼎任戶部員外郎,累遷司勲郎官,右司谏。因謀事公允,進谏四十,被納三十有六,遂遷侍御史。鼎與宰相呂頤主浩政見不合,頗收排斥,高宗罷呂,升鼎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紹興三年,京西招撫使李橫用兵復東京,出師不利,竟陷重鎮襄陽。鼎舉薦飛,簽樞徐府不以為然,飛出師連捷,收得襄陽六郡,九月鼎受命尚書僕射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執掌軍政。時金人與劉豫合兵南侵,舉朝震恐。鼎策劃戰御之計,接連告捷,把握戰機,揮師挺進,金兵敗北,收得大片失地。高宗曰:將士爭勇,守臣效力,

  鼎之策也。天使佐聯中興,宗社之增矣。紹興五年,鼎升左僕射,知樞密院事。他禮賢下士,奉薦人才,甄拔得當。次年,鼎又歷盡艱辛,指揮宋軍擊潰劉豫南犯,豫之麟,猊二子拔柵遁去。

  趙鼎因與右僕射張浚政見有異,自辭宰位,以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紹興七年,浚引咎去位,鼎復原職。高宗欲貶浚於嶺南,鼎告曰:浚母已老,且有勤王功,其罪僅失策耳,焉可置死地矣?高宗釋意,谪居永州。紹興八年,金人譴使議和,鼎太戰拒和。與秦桧意悖,高宗傾知,桧機肼深險。乘隙排擠,鼎引疾求免,再知紹興府。臨行,桧往餞別,鼎不為禮,一揖而去。桧益憾之,誣以偽命,納賄陷誹鼎,由紹興徙泉州,貶興化軍,移漳州,置潮州五年,谪吉陽軍(海南三亞)三年。鼎奏表:白首何歸,怅余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見之曰:比老倔強猶昔。遂令軍月具仔亡申。紹興十七年,鼎積冤成疾,自書墓石及鉻旌: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三朝。不食而逝,天下聞而悲之,時年六十二歲,明年得旨,歸葬浙江常山。孝宗即位。谥忠簡,贈太傅,追封豐國公,配享廟庭。

  趙鼎為文渾然天成,凡高宗處軍國機事,多其視草。鼎心宰相監修神、哲二朝史,是非各得其正,高宗親書忠正德文賜之。著有文集十卷已佚,《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集》行於世。史論:中興賢相,以鼎為稱首雲。[next]

阜底村歷代建築

普照寺

  普照寺建於元朝。位於村西北方,坐北向南占地三十畝左右。山門五間,中間是門,門外有哼哈二將,內有四大天王神像站立兩旁。進行門內院東邊有石碑一幢。再往前走數步,東西兩邊有鐘鼓樓。再進數步,兩邊有廊各五間。中間有過廳三間。走過過廳,有大殿三座。中間是大雄寶殿,內有釋加牟尼神像一尊,兩邊是十八羅漢像。東殿有普賢、文珠等千佛像。西殿有十王像:秦廣王蔣、楚江王歷、宋帝王余五官、閻羅天子包、卞城王華、泰山王董、都市王冀、平等王陸、轉輪王薛。殿後有龍抓媳婦、四頭八臂、郭婆像。西殿外有小門可通廟外。東殿旁有小門可通道院。道院有南門、內有南房、東房、北房數座。山門前有碑亭。寺廟後有和尚的墳墓。

財神廟

  財神廟建始元末。占地十畝左右。廟外朝東,內有正殿、兩個偏殿、正殿有財神畢干像,兩邊有善財童子四個,北偏殿有三頭六臂,南偏殿有火禾二仙像。殿前兩旁有廈廊各五間,正東方有戲台一座,台南有住房三間。廟位於村西普照寺前面。

三官廟

  三官廟於村西北高阜處,座北向南,占地二畝左右。內有正殿三間。殿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尊神像。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正南門、門內有怪神站立兩旁。(村民叫壓虎等名)建於東漢,北宋重修。

小關帝廟

  小關帝廟位於村北堡簸箕堡內。建於隨朝。宋、宋哲宗、元祜戊辰,1088年重修。內有關老爺神像一尊。此廟紀念關公在村西白水灘斬犀牛,在以前阜底村每年四月初一有廟會三天,姑娘、媳婦們頭上都插皂角刺,為的是紀念關公。十時聞喜東鄉簸箕角會很有名氣。

關帝廟

  關帝廟在村西南方,占地八畝左右,座東向西。正西門。進廟門有大戲台一座面向東方。兩旁有廊房各五間,東有正殿一座,內有關公神像,兩旁有廖化周倉等像。院內有石碑坊一座,上邊有秦桧後人春澗泉作聯;三教盡昄衣,正直聰明,心似日懸天上;九州隆享視、英靈昭格,神如水在地中。上橫刻有“協天護國忠義帝。牌坊前北有井和大槐樹。建於明朝萬歷年間,順治年間增修,道光年間又重修。

豢龍祠

  豢龍祠位於村東南,占地二畝左右。建於漢,重修唐大歷年間,座北朝南,北有大殿兩座,有董父殿和聖母殿,南有戲台一座,兩個廟門。院內兩旁有廊房,西有碑序,東有轎兩頂門外有五龍壁一排。大柏樹兩棵。

北王廟

  北五廟位於村東南方占地一畝左右。建於漢朝,唐朝重修,宋朝真宗年又重修,內有大殿兩座,有北帝神像。(真武大帝)有碧霞元君,兩旁有十二婆姐立站。據資料建於漢朝,重修五代,宋真宗又重修。

董澤書院

  位於村東頭,城門內占地五畝左右。座北朝南,布局前兩院,前院兩旁有敞房五間,正南兩個院門中間有戲台一座。前後字中間有議事過廳三間,內壁懸有“白首丹心”,前檐懸有“氣作山河”御制牌匾兩塊。東西兩側有耳房各三小間,立碑數通。後院正北有大廳三大間,內有趙鼎塑像一尊。廳門前檐下懸有“忠正德文”,前檐右下懸有“箕尾星輝”御制牌匾兩塊,南邊議事廳檐下懸有:“董澤書院”金字牌匾一塊。東西兩旁各有廂房五間,西北角有後門一座。西北角小院有董澤書院碑樓一座。戲台後面檐下懸有“敕建豐公祠堂”牌匾一塊。前院內有大柏樹兩棵,後院內有大柏樹兩棵。

聖觀音廟

  西城門外正面,前後兩間,內有聖觀音神像。神像後高空塑有數層故事,西游記、十八羅漢、五福捧壽、天女散花、二郎擔山追日、十三太保、禹王治水……菩薩座在蓬台,兩旁有各種花草、鳳凰戲牡丹、金蛛吐絲、仙狐吃葡萄、喜鵲弄梅……建於明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廟周有大白楊三棵。廟門上額有牌匾,寫著‘慈航普渡’。

大慈大悲觀音廟

  城門內隅有巷南處,內有觀音像、座大鳌魚。後空基本和聖觀音都一樣。一大間,建於明朝。廟前有大槐樹一棵。

獅子無畏觀音廟

  遆南巷南頭,有獅子無畏觀音像,座鳄魚,後空和聖觀音基本一樣。建於宋朝。一大間,廟前方井邊有大槐樹一棵。

  遆南巷門樓,匾額題“豐公遺址”。[next]

白衣觀音廟

  位於白衣巷南頭,內有白衣觀音像,座白象。後空基本和聖觀音廟相同。前後兩大間,建於宋朝,清道光年間重修。廟前方在大槐樹一棵。

  巷門題額“龍閣映輝”

  巷口有大槐樹一棵。

水月觀音廟

  位於攆院巷,內有水月觀音像、立蓮台,後空基本同聖觀音廟。建始宋朝。廢於光緒年。巷門題額“香樂有年”。

楊柳觀音廟

  位於西巷北頭,內有楊柳觀音之像。建始宋朝。巷門題額“颙望三官”。

大光普照觀音廟

  位於獅子巷北裴家坡門內,內有觀音像坐蓮台,後空和聖觀音廟相同。建於宋,清康熙年間重修。巷門題額“闳関通衢”。

大梵深遠觀音廟

  位於黑巷門內頂頭處,後背景與聖觀音基本相同。建於宋朝。黑巷門題額“骘箕仰聖”。廟北有大槐樹一棵。

如意輪觀音廟

  位於王家廟頂頭。內有觀音像坐蓮台,後北空景與聖觀音相同。建於宋朝。清順治1644年重修。

火神廟

  位於東城門外正面,內有火神,觀音、土地,原建於宋,明隆慶年重修。

魁星閣

  位於村西南,兩層建於唐朝。[next]

城隍廟,土地廟

  位於村西城門南。兩廟相連。土地廟內有土地公、土地婆。城隍廟內有城隍像兩個站班。廟前有大槐樹。建於明朝。

觀龍閣

  於村南高阜,南天門內。兩層建於唐朝。

狼虎廟

  位於村東趙家溝口處,一大間內有土神,兩邊有狼與虎塑像,建於宋朝。

祖師廟

  位於村東樓斗嶺高處,內有木刻祖師像。1935年(民國24年),紅槍會建。練兵,與日寇抗戰集團軍。

五級磚方塔

  位於將台頂,高五層,四方形,建於唐、名鎮風塔。

二級磚將台

  位於將台西尾處,四方形二層,上有鐵戟。建於唐。

鎮煞碑樓

  村東南岸門北。有本山土地神碑樓一座,建於唐。

南天門

  村南高阜處,內有樓台,廳閣建築建於唐朝。

鎮風土塔(兩個)

  沙波嶺一個,高二丈左右,寨後路旁一個,高三丈左右。建於唐。

補風台

  位於村南。高八丈左右,四方形,周長五丈左右。建於唐以前。

董父亭

  位於村南官道旁,有董父石像。建於唐、明朝重建。

龍門橋

  位於阜底、湖村交接處,建於唐、明廢。

雙牌樓

  位於董澤官道。古時有“三拉堂”戲劇發生董澤。戲詞有雙牌樓人事。董父牌樓上額“豢龍始祖”聯:鬷川鬷水依鳳垣傍嵋嶺一幅秀色,董國董澤蒲葦鮮山葩艷十裡荷香。

  趙鼎牌樓上額“中興賢相”,聯冀州唐府元明置鄉董澤裡,宋趙豐公名相白首丹心佐本朝。[next]

較有名氣的建築

  大宅的五連院。東四宅五連院。南院的攆院五連院。北院的千人廳。東四宅的書房院。超時代的大門大窗南新院。豐公出生地三連院。

  二西域門。東城門二層,南城門。建於宋朝。東城門明朝重修。南城門明廢。大西城門二層建於明萬歷年間。東城門朝東額題“紫氣東來”朝西額“瑤池西望”。西城門額,朝西“嵋嶺積翠”,朝東“鳳垣鐘映”。村中大街用大石條鋪滿。村公議所前有大槐樹一棵。西城外有兩棵大槐樹月曰(龍鳳槐)。

  西城門外官道兩旁有連三功德碑樓二座。連四碑樓兩座。連二石碑樓一座。單石碑樓一座。單碑樓三座。趙鼎、董父碑下有赑屃碑座。

  注:大樹周長五米以上為大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