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45:霧鎖崇安——陵川縣崇安寺
日期:2016/12/14 22:12:4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後趙開國皇帝石勒秘葬於此? ●寺內建築為何不在中軸線上? ●兩座藏書樓為啥叫插花樓?
“崇安寺雄踞縣城西北隅的臥龍崗上,建造恢弘,居高臨下,大有虎踞龍盤,俯瞰全城之勢。”在有關陵川崇安寺的文字資料中,此寥寥數語最為傳神,出現頻率也最多。“南北朝時,石勒建都於邯鄲,史稱後趙,陵川屬後趙管轄。石勒死後,建有多處疑冢,縣城西北隅山臥龍崗上,即有石勒冢一處。後又在此興建寺院,即現在的崇安寺。”《陵川縣志》上言之鑿鑿的記載和民間的各種奇特說法,更讓這座歷史悠久的寺廟,罩上了重重迷霧。
臥龍崗,獨特的地名不禁讓人想到“真龍天子”。崇安寺難道真是這個從奴隸起家的皇帝的最終歸宿之地?6月20日早晨,記者驅車趕往陵川縣探訪。
一座樓閣當山門
沿橫貫陵川縣城的梅園街向東行駛,來到古陵路交叉口向北望去,巍峨的高台之上,一座建造恢弘的古寺院居高臨下,靜靜俯瞰著腳下的陵川城。
陵川現存文物眾多,僅國保級文物就有14處,宋金元時期的古建築尤多。2006年,崇安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保單位。在當地,崇安寺有“十大寺院之首”一說,鼎盛時大小院落達十三院之多,為古澤州境內規模最大的閣樓式寺院。但時至今日,僅存原寺院的幾個主要院落。
即便如此,崇安寺在當地絕對算得上巍峨挺拔、氣勢恢弘,數年前,一個以宋代楊家將為題材的電視劇組被吸引而來。在那部電視劇中,崇安寺的古陵樓變成宋代皇宮,也不知這個攝制組是否考證過,古陵樓板瓦鋪制、琉璃剪邊,其實是一座地道的明代建築。
需由古陵樓才能進入寺內。一般寺廟,首先要進的是山門,而崇安寺的山門,卻是座三層的樓閣式建築“古陵樓”,極為壯觀奇特。之所以叫“古陵樓”,有人考證,就是因石勒陵墓在此而得名,此說並無定論,但當地人對此卻深信不疑。
“這是一對宋代石獅。”古陵樓青石門框下,一對造型可愛的斷臂石獅蹲坐兩端對視,憨態可掬。經工作人員指點,在門框的右頂端上,記者看到了內容為“嘉佑辛丑六月三日澤州陵川縣”的刻字。據介紹,用青石作門框,在國內寺院中較為少見,保存至今的宋代青石門框更是罕見。
工作人員介紹,經歷代重修和增建,崇安寺已失去原貌,從現結構來看,多為明代改建,也保留了一些宋、金時期遺構。陵川人提起崇安寺,有“三宋”之說:除宋代青石門框外,還有宋代石碑、宋代鐵鐘。據說,古陵樓上原有唐宋時的千手佛及孔子、老子等“三教合一”泥塑,現已不存。
盡管眾多文物不復存在,可古陵樓還是不缺寶貝:由北宋陵川籍名士馬骧用骈體文撰寫的《重修崇安寺三門碑》,踞坐於赑屃碑座上。這通高2米、寬1.5米的石碑,刻於大宋慶歷元年(1041年),距今已971年,盡管碑文部分出現模糊,但碑文優美圓潤,實屬珍品。
在古陵樓東側的鐘樓,還有一口高2米、直徑長1.7米的鐵鐘,鐘色灰白,下方呈齒狀,形制俊俏,上鑄“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銘文,方格紋及八卦圖案清晰可見。奇怪的是,這口距今已有910年歷史的大鐵鐘卻被懸掛在鐘樓的一層,而本該懸掛鐵鐘的二層卻空空蕩蕩。
“慶歷”古碑、“嘉佑”青石門框、“崇寧”鐵鐘,三個相隔六十一年的宋代年號,是否在不經意間透露出崇安寺在宋代的發展軌跡?
不在中軸線上的寺院
由於位居縣城中央,如今的崇安寺前已成為附近居民們的休閒廣場。廣場欄桿東西兩組琉璃九龍壁上,九條叱咤風雲的金龍張牙舞爪,神態各異。據工作人員介紹,兩處琉璃九龍壁,是上世紀80年代對寺院修繕時增加的新物件。
崇安寺古有“凌煙寺”之稱,唐初改名為“丈八佛寺”,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敕命為“崇安寺”。建國初期,寺院曾一度稱為“城關寺”。“文革”時期,崇安寺被學校所占,並起名“東方紅中學”。改革開放後,才恢復崇安寺之名並沿用至今。
崇安寺院落寬闊宏敞,殿宇壯美,結構整肅,規模頗為壯觀,其中最壯美的建築當首推古陵樓。古陵樓面寬五間,進深六架椽,平面形制為長方形,屋頂為重檐歇山式。樓正面懸有“行山鐘秀”,背面有“留月棲雲”匾額。從古陵樓由前往後依次是毗盧殿、大雄寶殿、石佛殿。寺內除廊房排列外,山門兩側還有鐘、鼓二樓和藏經樓。
崇安寺分前後兩院,毗盧殿巍座在丹墀之上,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架椽。單檐歇山頂,琉璃剪邊。殿後門西牆上嵌有《佛寶捨利來源錄》牆碑。從這通刻於金泰和八年的碑文所指來看,佛寶捨利乃崇安寺鎮寺之寶。可崇安捨利是誰的捨利,碑文並無說明。可惜的是,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後,崇安捨利塔與捨利金槨下落不明。
寺內重要建築藏經樓,當地人稱作“插花樓”,意思是新科狀元所戴誇官的插花官帽。原本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插花樓,只是東插花樓毀於清代的一場大火。現存的西插花樓,為重檐樓閣式歇山頂,琉璃剪邊,飛檐斗拱,構造精細。從建築風格來看,是寺內僅存的有金代遺風的建築。
後院正殿的大雄寶殿,規模宏大,氣勢非凡。殿面寬五間,進深八架椽,單檐山頂,琉璃剪邊,於宏壯見精巧。門枋上彩繪著18幅《西游記》的故事,應為後人修繕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雄寶殿後面還有一座佛龛,當地叫石佛殿,上書“開甘露門”,龛內沙石上雕刻著一佛四菩薩,亦有稱一佛四弟子,據考證為隋唐所雕,是崇安寺最古老的佛像,當為稀世珍寶,雖經風霜剝蝕,仍栩栩如生。“知道崇安寺的‘三奇’嗎?”在采訪中,工作人員問道。原來,崇安寺從前往後,沿古陵樓、毗盧殿、大雄寶殿、石佛殿,地勢依次降低,呈前高後低之勢。更讓人無法解釋的是,這四重建築卻均不在一條中軸線上。這與中國古代寺院建築對稱、圓滿的講究多有矛盾之處。一般而言,寺院內的藏經樓多為一座,且居於寺院之中央。而崇安寺被稱為插花樓的藏經樓,原來卻有東西兩座,而且位置分立正殿兩側。加之“古陵樓”東面鐘樓內的宋代鐵鐘懸掛於一層的奇怪之舉,人們將之共稱“三奇”,為崇安寺增添了神秘色彩。“崇安寺內的建築確實不在一條中軸線上,但不可能是當時的建築者有意而為。”晉城市旅游文物局文物科科長張建軍解釋:“或許是崇安寺經歷代擴建或修繕出現偏差所致”。
石勒秘葬漚麻池?
“創建年代不詳”是文物部門在介紹崇安寺時“慣用”的詞語,但提起崇安寺,當地人更願意與石勒聯系在一起。
“石勒是個很信佛的皇帝。”祖籍陵川的張建軍認為,崇安寺與石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據考證,遠在西晉十六國時期,曾經輔助後趙皇帝石勒爭霸天下的西域名僧佛圖澄,就勸其弘揚佛法,修建寺院。石勒侄石虎繼位(公元335年-348年)後,出於對佛教的崇拜,便在陵川創建崇安寺。
這種說法絕非空穴來風。1983年,維修古陵樓時,文物工作者在一琉璃脊筒內,發現寫有“剎為石虎所建”的題記。這個細節在《陵川縣志》“大事記”中確有記載。據此推測,崇安寺創建於公元335年至348年。
然而,在當地人眼裡,崇安寺與石勒的關系絕非僅限於此。
在崇安寺大雄寶殿內東牆有一石碑,為《石勒冢》:“家口腹聞诋石勒,千秋而後傳遺慝,或雲真冢佛龛下,偽冢疑是寺門側,漚麻池外土一邱,荒草萋萋殊叵測,來吊古谒崇安羌,賊孤墳照殘鬼域,深楝徒自棄生前,仃苦豫為棺不,阿瞞大言妄紛紛,疑冢多依傍,既畏鞭屍暴矣。”從碑文內容來看,寺院附近的“漚麻池”是石勒的疑冢。經考證,崇安寺西邊確實曾有過一池作漚麻用,上世紀80年代才被填平修作民房。
身前作為皇帝的石勒,為何下葬如此神秘?從碑文來看,是怕後人鞭屍暴骨,故用瞞天過海之計。而後人推測,後繼位的石虎再造崇安寺,就是以佛法佑護石勒地下安息。
“都門長嘯氣憑陵,瓜割中原霸業興。夜葬山谷誰得見,至今猶有守墳僧。”元初名儒郝經的《石勒墓》僅四句,就將石勒“由奴隸到皇帝”的傳奇經歷及死後的神秘下葬,進行了概括。有寺院裡才有僧人,難道說崇安寺的僧人在崇安寺為石勒守墓?郝經祖籍陵川,崇安寺《佛寶捨利來源錄》牆碑就出自其叔祖郝天佑之手。也許,郝經了解崇安寺的歷史,才作此斷語?
石勒墓到底位於何處,今有河北邢台和山西榆社、陵川、武鄉四地之說,其中榆社石勒墓保存最為完好。據《晉書》載:“(石勒死後)夜厝山谷,莫知其新,備文物虛葬,號高平陵。”就此,有人拿出許多佐證,以證明石勒墓確實在陵川崇安寺——崇安寺以前稱“凌煙寺”,就是因為石勒曾做過後趙皇帝,有名上凌煙閣之說,雖寺沒有直接寫石勒其名,那是因夜葬山谷,便無人知曉。不僅如此,崇安寺的古陵樓,不是就是因石勒陵墓在此而得名麼?
這一推斷都有待更多的實證來支持,但“先有崇安後有陵川”的說法,卻是每個陵川人笃信不疑的。這句俗語似乎告訴人們,在大行佛教的南北朝時期,崇安寺規模日漸擴大,加之“石勒陵”前有一塊適宜人類居住的平川,於是便有了歷史文獻中確鑿無疑的“隋開皇十六年始置陵川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