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基督教堂
日期:2016/12/14 18:50:40   編輯:古代建築史基督教是以耶稣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統稱,包括了天主教,亦稱公教、羅馬公教、舊教;東正教,也稱正教;新教即耶稣教和其他一些較小教派。在中國,基督教單指新教。本文則用基督教來統稱所有教派。
1 基督教在中國
基督教很早就已傳到中國。明天啟5年(公元1625年),西安附近就出土了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而景教就是中國人對基督教聶斯托利派教會的稱呼。唐太宗貞觀9年(公元635年),傳教士阿羅本等人首次來到中國。他們的傳教活動得到了唐王朝在行為、經濟上的支持。阿羅本甚至被唐高宗封為護國大法王,總管中國境內景教事務。到了唐武宗時,下令滅佛,景教也受到牽連,從此一蹶不振。在隨後的唐朝末年社會大動亂中,景教終於在劫難逃。基督教第一次傳入中國的嘗試就這樣失敗了。直到蒙古的突然崛起景教才有了再次進入中國的機會,但這一次也是好景不長,1368年元朝統治的結束也宣告了景教從此在中國徹底消失了。
羅馬天主教會也在元代開始進入中國。元朝當局一直與羅馬教廷保持著友好的關系。當然隨著1368年元朝滅亡,天主教會也隨之銷聲匿跡。
明朝時候的歐洲在經歷了文藝復興後,打破了中世紀黑暗的神學的束縛,神權不再凌駕於世俗政權之上。同時,為了保證生產的原料供應和商品的銷售市場,他們開始向外擴張。這樣,基督教隨著歐洲勢力的全球擴張,再次來到了中國。在這一次的傳教過程中,利瑪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使中國人易於接受教義,他不僅剃發落須,還潛心研習四書五經,結交上流社會。1610年,利瑪窦終於獲得明神宗的召見,至此,耶稣會終於在中國立足。
乾隆22年,清廷正式實行閉關政策。天主教在華被迫轉入地下。直到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擔任翻譯的法國傳教士擅自在文本裡加入“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和“給還教堂舊址”等內容。從此,外國傳教士可以深入中國腹地開展活動。
1847年,法國傳教士強占上海徐家匯大片土地興建天主堂,遭到當地居民圍攻傳教士,並遭到鎮壓,造成中國近代史上第一起教案——徐家匯教案。義和團運動後,在華教會逐步調整了傳教政策,限制教士干涉中國內政,要求傳教士尊重當地政府和法律。20世紀後教案顯著減少,入教的中國人越來越多。1910年,中國全境天主教徒已達130萬,新教教徒也有25萬之多。從這個時候開始,基督教才真正在中國立住了腳。
基督教傳入中國數百年間,培養了一批具有高文化水平的教徒,這些人在近代史上十分活躍,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個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國基督教會開始了“中國化”的歷程。1919年,羅馬教皇要求天主教各修會盡量啟用中國籍的神職人員,逐步實現中國教徒的自治。二戰結束後,首次任命了華人紅衣主教。新中國成立後,有些西方教會指令中國教徒抵制人民政權,遭到了愛國教徒的抵制。各個教會的教徒主動斷絕與外國教會中親帝國主義勢力的聯系,先後建立自己的愛國組織。1954年,中國新教教徒在北京召開代表會議,成立了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開始了獨立自主的中國基督教會的歷程。
隨著基督教傳入中國,西方的科學技術,政治,道德及倫理思想等也傳入了中國。英國傳教士傅蘭雅主持江南制造局譯書館長達28年之久,翻譯書刊逾千數之巨,對中國思想界和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基督教還在中國創辦許多新式學校,引入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和知識結構,培養出一批專門人才,對中國近代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2 基督教教堂:永不停息的追問
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上帝、原罪、天國、救贖等基本信念。在基督教的教義中,認為人是帶著原罪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需要經歷重重苦難才能得救。為了能拯救人類,上帝派他的兒子耶稣來引導人類,並用他的血為人類清洗罪孽。他們宣揚只有追隨耶稣皈依上帝的人才能在天國裡享受來世,其他的人將被打入地獄。這一劫難是沒有人能逃得過的,因為世界最終會要接受上帝的審判,這就是終極審判。
對原罪的反思和追問使基督教用悲天憫人的情懷來追問塵世、宇宙和對人類的終極關懷。這樣的精神反映在哥特式教堂上,便形成了對高度的追求。從教堂中廳的高度看,德國的科隆中廳高達48米;從教堂的鐘塔高度看德國的烏爾姆市教堂高達161米。其次是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牆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不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築局部和細節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沖力。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征的造型風格是教會的棄絕塵寰的宗教思想的體現。哥特式教堂結構變化造成一種火焰式的沖力,人們的視覺和情緒隨著向上飛升的尖塔,有一種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覺,也因此把人們的意念帶向“天國”,成功地體現了宗教觀念。
和哥特式建築一起應運而生的是優美的彩色玻璃窗畫。這種畫就是不識字的信徒們的聖經。圓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聖者登上了色彩絢麗的玻璃窗,酷似豐富多彩的舞台畫面。當人們走近教堂時除了產生炫目的美感之外,也因為光線穿過玻璃產生的明暗不一的陰影,塑造出了天國的神秘感。
哥特式教堂以蠻族的粗犷奔放、靈巧、上升的力量體現教會的神聖精神。它的直升的線條,奇異的空間推移,透過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線和各式各樣輕巧玲珑的雕刻的裝飾,綜合地造成一個“非人間”的境界,給人以神秘感。
如果說哥特建築是天堂裡的神宮,那麼羅馬式教堂就是地上的宮殿。和格特式教堂不同,羅馬式教堂以其敦厚、堅實、不可動搖的形體來顯示教會的權威,形式上帶有復古繼承傳統的意味。
羅馬式教堂在一開始主要用於修建天主教的教堂。這主體設計上曾受到巴西裡卡式教堂的影響,多采用長方形會堂布局。被命名為羅馬式教堂的原因在於采用了古羅馬式的券、拱等。羅馬式教堂的主要特征為厚實的石牆、狹小的窗戶、半圓形拱門、低矮的圓屋頂、逐層挑出的門框,上部飾以圓弧形拱環、交叉的拱頂結構,以及層疊相重的連拱柱廊等,因教堂建築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種形狀的拱券,而達到了一種敦實厚重、均衡安穩,力度飽滿、結構完整的美學效果。也以此來象征教會堅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和權威。
羅馬式教堂的一側或中間往往建有鐘塔。屋頂上一般都有一個用來采光的高樓,從室內看,這是唯一能夠射進光線的地方。光線的幽暗往往形成一種神秘感,給人一種神秘、肅穆、壓迫的宗教氣氛,。
教堂內部的裝飾主要是壁畫和雕塑,教堂外面的正面牆和內部柱頭多用浮雕裝飾,這些雕塑形象與建築結構渾然一體。羅馬式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氣魄,較多運用變形誇張手法,然而由於蠻族藝術的影響,這些變形的形象在濃厚的宗教氣氛下產生一種陰郁和怪異感,具有解釋教義的意義。
除了哥特式和羅馬式教堂之外,還有巴洛克等多種形式的教堂,但是影響沒有前兩種那麼大。
3 基督教建築在中國
前面曾經說過唐朝以來,基督教曾四次入華,基督教建築在中國建築歷史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唐初“景教”在傳播上利用了佛法的外衣,因此它的教堂也采取了佛寺建築的名稱和樣式。元朝時天主教為基督教進入中國,建造了最早的天主教堂,但沒有擺脫中國民間的影響,基本上采取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形式。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入華,在澳門建造了大三巴教堂利瑪窦到北京之後,在宣武門住處建造了禮拜堂。雖然澳門大三巴教堂有著濃厚的哥特式特征,但宣武門禮拜堂則采取了中國傳統樣式,直至1712年重修後才改為西式建築。
為了使中國人容易接受,基督教進入中國的早期,除了在傳教上和中國的禮教相結合,在建造教堂上還避免了過多的西化。因此,明末清初天主教大多使用中國的民宅、寺廟,即便是新建,也盡量按照中國傳統建築樣式建造,稍微添加西洋裝飾,簡單的樹立十字架為象征。
1720年北京地震,著名教堂南堂、東堂都沒有逃過此劫。1721年重建南堂,采用了當時歐洲盛行的巴洛克樣式。這一次重修南堂,也意味著中國的基督教堂開始向西洋風格轉變,逐漸脫離了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
鴉片戰爭前後,基督教傳教士第四次大規模進入中國,中法《北京條約》使所有基督教徒在華傳教的地拉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為1860年以後傳教運動的空前大發展提供了合法前提。這也促進了基督教教堂建築在19世紀得以發展。這一時期的基督教建築以折衷主義“洋風”為特征,在保留中國傳統建築特征的前提下,凸現西方風格。
北堂是北京天主教堂中最大的,除主建築外,還包括主教府、修道院、醫院、若瑟院、光華女中、育嬰堂以及神甫宿捨等。都沒有再采用中國建築,而是沿用了西方風格,是初期外國人在中國建造的洋房的近代式樣。
義和團運動中,南堂、東堂、西堂被焚,北堂受損。由於排洋運動高漲,後期基督教堂(主要是新教教堂)有的仍利用中國現有的房屋進行改造,新建的則采用了中國傳統風格。總的來說,北京基督教教堂在經歷了18世紀從中國傳統樣式轉“洋風”的發展期、19世紀的“洋風”的折衷主義影響,開始表現出中國傳統風格的復古主義風味,並引導了30年代中國復古主義建築的出現。
1901年,法國神父高司铎在東郊民巷建聖米厄爾堂。同北京四大教堂(東南西北四堂)相比,該堂規模為小。堂院北部是一座灰磚砌築的“洋風”二層樓房,面闊七間,供神職人員居住。西部為哥特式聖堂,坐北朝南,南北進深十四間,東西面闊三間。聖堂東側有十間磚砌平房,為北京傳統住宅樣式,但門窗均代拱券處理。這個教堂的出現,意味著基督教教堂開始走向復古主義,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昭示了整個20世紀基督教在中國的尴尬。
1922年建成的南河沿北京協和禮拜堂為兩棟主要建築物,中間有聯廊,教堂為二層,並設鐘樓。但最後只建成其中單層一棟,並大為簡化,類似北京的民宅。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基督教本世紀20年代在北京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