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44:盛衰三多——太谷縣三多堂
日期:2016/12/14 22:12:50   編輯:古代建築史●“三牲”式建築被搬上樓頂?●繡樓如何束縛大戶小姐春心?●五間九架的過廳有什麼講究?
“滿室祥光凝五福,一堂瑞氣慶三多。”這是太谷三多堂內,如今尚存的楹聯之一。三多堂,取意“多子多福多壽”,可謂處處圖吉祥,事事求順意,但這座歷經24代人、記錄了太谷曹家歷史的大院,在歷盡繁華之後,還是於上世紀30年代走向沉寂和平淡。
太谷縣三多堂,又稱曹家大院,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的三多堂,實際上是當年曹家大院“福”“祿”“壽”“喜”四院中僅完整保留下來的“壽”字院。雖然僅存一座院,但其以“壽”字布局、“三牲”鎮風水、繡樓鎖春心、過廳五間九架等奇特的建築風格,盡顯昔日奢華,實為中國民宅之奇葩。
三多之“多”
夏日的晉中盆地,干燥炎熱,7月3日的太谷縣城,晴朗少雲。沿著金谷大道穿城而過,繼續向南大約5公裡,拐入該縣北洸村,一座房屋連片、樓閣巍峨的大院,便出現在記者面前。太谷縣古有“金太谷”之稱,處於金谷大道南邊的這座大院,正是延綿24代、一度被稱為中國金融中心的當年晉商首富曹家的所在——三多堂。
晉商巨賈,大多出自晉中盆地的太谷、祁縣、平遙一帶,但其中,富足時間持續最久的,當數曹家。曹家從明末到民國26年(1937年),在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一度在國內外設立商號640余座,遍及大半個中國,直至日本東京、英國倫敦、俄羅斯莫斯科等地,資產達到了1200萬兩白銀。
曹家祖上,來自太原的花塔村。據說明洪武年間,曹家始祖曹邦彥尚居住在太原。一天,他推著獨輪車,走村串巷來到太谷縣北洸村時,天色已晚,而北洸一帶沒有客棧。這時,好事者便推薦他到以鬧鬼出名的村中一處大院借宿。沒想到,曹邦彥入住一夜後,不僅沒有像人們說的不死則瘋,而且還花大價錢買下了此院。
曹家“不喜營利,耕作於村東”,歷13代以種地為生。明末清初,曹家第十四代曹三喜不甘於小家殷實的現狀,在50歲之時,仍單身北上闖關東,由傭工一直做到了租種土地的大戶。此後,由他之後的24代兒孫不斷光大產業,由種菜、養豬、磨豆腐漸漸發展成皇家都不得不求上門“借債”的巨富。
“山西人,大褥套,發財還家蓋房置地養老少。”作為晉商代表的曹家,也不例外。明末清初,曹家在東北經商起家後,一面繼續在各地設立商號,一面在老家北洸擴大舊宅。曹家第十六代曹兆遠給七個兒子各起一個堂名,每個堂出資10萬兩白銀,建成了總管理機構“曹七合”。其中,五門之院取名“德善堂”。
“德善堂”正是“壽”字院。除此之外,曹家大院內院中有院的豪宅還有“福”“祿”“喜”等。道光年間,曹家第十八代時,五門又起堂名“承德堂”“承善堂”“承業堂”,三院合稱“三多堂”。也就是說,三多堂只是曹家眾多深宅大院中的一座。
走出三多堂,回頭再望,只見院後主樓上,分別有一座榭廳。遠遠看去,仿佛三只動物徐徐走來,越看越逼真。工作人員郝瑞萍談道,此三榭廳,東邊像牛,中間為豬,西邊則是羊的造型。據說當年,曹家建宅之時,曾請風水先生給“壓陣”。風水先生考慮到建院時北面靠山南面傍水的“依山傍水”之勢最佳,曹家大院北面卻是一馬平川,為此,便建議曹東家:在大院的主樓建牛、豬、羊三個亭子做“三牲”祭品,這樣“方可保祖輩昌盛”。
一棟繡樓鎖春心
三多堂坐北朝南,東、南、北三面臨街,南面是大院的正門。由南向北,整個大院由大門、甬道、樓院、過廳、主樓、偏院組成。
三多堂南面的大門有兩個,均為拱形,東西排列。大門兩旁,30米長的廊檐斗拱,用12根紅漆圓柱支撐著。遇到節日或迎賓時,12盞大紅宮燈懸掛其上,賓客沿廊檐魚貫而入。但今天的三多堂,游客要進入院內,需走東門,當地人以此門順祝賓客“紫氣東來”。
采訪中,太谷縣文物管理所所長侯安鋼談道,三多堂外觀為一體,裡面卻是院中有院。三院中,東院原為曹家四門“流青堂”所有,中院是五門“三多堂”所建,西院則是七門“五桂堂”。歷經數代,曹家五門的“三多堂”一直因經商有方當家,到光緒年間,四門、七門將東、西兩院也轉賣給了五門的“三多堂”。
這三座大院的門前,蹲著兩個石獅,叫“雙獅護門”,取“雙獅富門”的諧音。
“十三上樓、十四嫁,十五生個胖娃娃。”曹家三多堂男人們四處經商,足跡遠涉國外,但龐大家族中的女子,只能深鎖閨中,壓抑一顆跳動的春心。沿著甬道,經過廳進入後院的主樓,旁邊的偏院顯得低矮了許多。這便是昔日曹家小姐的繡樓了。據說當年,曹家的小姐們少年時代,尚可來去於各個庭院之間,與兄弟姐妹為伴,可是一旦到了十三歲的“成年”,不論如何被父母嬌寵,都得進入繡樓,在此一呆就是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直至出嫁。
攀著只能容得下一人的木質樓梯,記者在侯安鋼等的帶領下,一步步拾級而上,來到了繡樓頂部。進入樓中,記者才發現,就連整個後樓本該視野最開闊的頂部,也被重重建築遮擋。兩面是高聳的榭廳,前面是深深的大院。
二層樓的繡樓內,廂房為小姐們貼身女傭的居所。繡樓的扶欄牆上,保存有完整的各式磚雕,有“喜鵲登梅”“六合同春”“竹報平安”等。此處的繡樓,就夾在西主樓和中主樓的中間,而且後縮幾尺。低樓後縮,據說也有寓意,即“女子無才便是德”。頗有諷喻意味的是,就在前些年,一部叫《胭脂霸王》的電視劇在此拍攝,該劇講述了天生神力的女孩雷兒,從深深的大院裡走出成長為名震一方的霸王镖師。然而,當年曹家的大小姐們,卻只能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窩在小小的房間內,學著女紅,一次次在睡夢中描繪自己的意中人。
奢華過後說“三多”
曹家的發跡開始於曹三喜。這位曹家的功臣在東北一改種地的傳統,將產業越做越大後,於康熙初年將生意交給了兒子曹玉台、曹玉番打理。
東北的生意,在曹玉台、曹玉番的苦心經營下發展迅速。康熙後期,曹玉台的兒子曹兆遠、曹玉番的兒子曹兆鵬等,家族“企業”越做越大,在當時的關外七廳均開設了店鋪。在家鄉太谷,曹家則設立了總號,榆次、太原等地設立有分號。到乾隆初年,曹家徹底由地道的農民變成了享譽全國的巨商大賈。嘉慶八年,曹氏家族內兄弟分家,各立門戶,財產按照人口均分。兄弟分家後,東門曹兆遠將財產分為7份,分給七個兒子,便有了各立堂名的“曹七合”。不久,因曹兆遠三子曹士俊帶資過繼給叔父曹兆鵬,“曹七合”從此更名“六德公”。
曹家曾經的實力和奢華,從三多堂過廳的堆金瀝粉大梁的建構可見一斑。太谷縣文物旅游局副局長李希軍引述有關史料談到,當時按照規定“庶民廬捨不逾三間五架,禁用斗拱彩色”,“一品、二品廳堂五間九架”,曹家東、西樓宅大院中的過廳,卻是五間九架和五間八架。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步入東、西過廳,只見廳內方磚墁地,極為講究。看著廳內橫梁最粗的四根大梁,工作人員介紹,這四根大梁,本來全部用金粉作底色,再在上面雕繪有彩畫。曹家當年將《紅樓夢》故事彩繪其上,人物山水,惟妙惟肖。曹家不惜代價,雕梁畫棟,堆金瀝粉,可見其富有和顯貴。但遺憾的是,這些金粉和彩繪,在日寇侵華期間,全部被日軍刮掉侵吞。
曹家的顯貴,通過如今擺放在大院的各種珍稀文物也可見。曹家據說有12大珍寶,但現在僅存的只有金火車頭鐘。據說其中,太谷人熱衷傳說的翡翠玉白菜,也曾經實有其物,工作人員提到該物,說現在存放在台灣的故宮博物院內。
金火車頭鐘,由黃金、白金、烏金、水晶組合制成,重達42.25公斤。如此精致的金火車頭鐘為何能到曹家手中?太谷縣民間的說法,該物本藏於宮中。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時,慈禧太後等倉皇西逃。途經太谷時,慈禧囊中羞澀,曾向曹家借了一筆巨款。返回京城後,皇室已是虧空嚴重,慈禧太後便將價值連城的法國貢品金火車頭鐘賜予曹家,以示還債。
太谷曹家,從曹三喜東北以苦力經營起家,到曹克讓及其子之時衰落,歷經24代。據太谷縣有關部門提供的《晉商史料研究》中記載,1919年到1931年,在國內外政局的演變中,曹家還是最終走向了衰敗:1919年,蘇聯十月革命後,曹家設在莫斯科、恰克圖、伊爾庫茨克和蒙古庫倫的商號,因為幣制改革,損失白銀百余萬兩。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侵占東三省,曹家商號均被侵沒,至此,曹家在東北的“企業”全部消亡。
東北原是曹家的發家致富之地,那邊“企業”的相繼消亡,很快將關內、太谷等地各號也相繼拉垮。再加上此時時局動蕩,物是人非,各號“掌櫃”乃至伙計等趁機移花接木,各飽私囊,曹家一路走下坡,從此輝煌不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