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之旅 | 山西崇福寺
日期:2016/12/15 0:36:08   編輯:古代建築史我國古建築主要由梁架、斗拱和柱子承負,四周牆壁不是負重的主力,牆壁的主要功用是穩固柱身、防風避雨和野獸侵襲。”古建專家、原山西省文物局總工程師柴澤俊說,我國民間有一句諺語“牆倒屋不塌”,就確切說明了這一構造原理。
崇福寺屬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寺內有金代建築彌陀殿,其采用減柱和移柱法,是我國建築史上的大膽創新。彌陀殿寬七間、深四間,高近18米,開間較大,殿宇宏偉,殿身內外柱子各一周。
上世紀末,柴澤俊曾主持了崇福寺修繕工作。在前期勘察階段,他曾聽聞當地老者傳言,“彌陀殿斷柱負重,千年不虞”,當時並沒有完全明白其中含義。後在測繪時他才察覺,殿內金柱一周,四根金角柱高近6米,柱徑偏瘦,柱頭徑僅40厘米,柱底徑49厘米。修繕前柱身上半部微顯折彎,當時只以為是基礎沉陷、殿身整體後傾而造成,拆卸時才發現,這四根金角柱上部腰間因四向袱枋卯洞交錯疊置,已將柱身挖空,故於卯洞處將柱身截為兩段,上下對接負重。
柴澤俊認為,一般而言,我國古建築都借助柱網格局和間架結構來完成力的傳遞。各個古建築的柱網之間,要求下面有柱腳榫與柱礎對應穩定,柱身有牆體護持,柱頭之間有闌額、普柏枋繞周相系,才能形成基本穩定的柱網框架。唯崇福寺一反常態,堪稱奇跡。
“崇福寺彌陀殿的柱子沒有榫卯相系,也沒有鐵箍束固,神奇地存世近千年,可謂我國唯一的奇構。”柴老說,為保持文物原狀,他在主持修繕時繼用原柱,並對接處加鐵箍束緊以防劈裂,至今其依然挺直彌堅。
“古人在建築構造方面的一點一滴都是建築科技和建築文化發展中的成就,對此加以搜集整理,總結研究,必要時測試分析和加壓實驗,是認識、理解和傳承古建築文化的必要之路。”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