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裡山塘河古橋
日期:2016/12/14 18:50:22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古城蘇州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城內水港交錯,街衢縱橫,蘇州山塘街,被稱譽為“姑蘇第一名街”。山塘街獨具蘇州街巷特征。它中間是山塘河,山塘街則緊傍河的北側,通過一座座石橋與另一側的街道連接。山塘河上原有大小橋梁40座,現存19座。
山塘古橋的形成,是與山塘地域的治理開拓緊密相聯的,早在唐寶歷元年(825),詩人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時,在虎丘(山塘)與阊門之間開鑿河渠,並治河築堤為武丘路,後稱白公堤,即聞名遐迩的七裡山塘。“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道路的形成,河床的疏浚,橋梁的架設,促使貨暢其流,商業鼎盛,民居稠密。在漫長歲月中,令人神往的古橋,發揮了獨特的功能。雖然幾經歷史滄桑,不少古橋已消失,但由於前人對橋梁的不斷重建、修建、改建,使不少古橋一直保存至今。當然有的已改為平板橋、鋼筋混凝土梁橋(如渡僧橋、山塘橋等)。橫臥在古老的山塘河上橋梁尚有:山塘橋、通貴橋、星橋、彩雲橋、普濟橋、望山橋、西山廟橋,共七座。縱向建在古樸的山塘河上橋梁還有八座:白姆橋、毛家橋、桐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萬點橋。而新民橋既橫跨山塘街,又橫跨山塘河。正好是“橫七豎八”。
古跡僅存的三孔拱石橋
普濟橋位於蘇州阊門外山塘街,跨山塘河。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橋側有康熙四十九年所建普濟堂,因以名橋(今社會福利院),“濟”字有助困扶危和渡诃的雙重含義,以普濟為橋和善堂取名,寓意更深。而普濟橋為蘇州市區僅存之三孔拱石橋,橫跨山塘河,高大巍峨,氣勢不凡。1982年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歷經乾隆、道光、同治年間和民國時期重修。此三孔石拱橋,花崗石砌築,南北走向,拱券縱聯分節並列砌築。全長38.69米,中孔淨跨9.16米,矢(直度)高4.37米,橋面中寬4.05,堍寬4.8米。南次孔跨5.31米,矢高2.6米,北次孔跨5.29米,矢高2.54米。均按中孔的十分之六遞減。拱券內壁刻有“放生官河”、“憲放生河”與捐款人姓氏。橋墩下部厚度僅0.9米。全橋以花崗石構築,欄板以青磚砌置,以長條石壓頂,間以石望柱,橋欄兩端以抱鼓形橋枕收尾。橋面中心置輪回紋雕花石板。兩端石砌踏步,分別為26級、30級。中孔東西兩面明柱刻有橋柱镌聯。橋東為“東望鴻城(即蘇州),水繞山塘連七裡;西瞻虎阜,雲藏塔影立孤峰”。橋西為“北繞山塘,水驿往來通陸墓(今陸慕);南臨路軌(即鐵路),雲車咫尺到梁溪(即無錫)”。聯句點明了橋所處地理環境和水路走向,表明此橋之氣勢與重要;並生動地描述了該橋四周的自然景色。
1986年蘇州市ZF所立重修普濟橋記碑所錄橋聯僅剩一副。而重修普濟橋記碑亦遭破損。該橋高大,並有三個橋圓洞。橋欄柱石陰刻“男普濟堂董捐修”,“民國乙丑夏重立”。“男普濟堂董”,即清末探花、書法家吳蔭培(1851-1931)。橋身還刻有“禁捕”兩字,系蘇州環保標志的重要史證。普濟橋與橫跨在山塘河支流莊前浜上的小普濟橋構成橋中橋的獨特景色。小普濟橋本名同善橋,又名莊前浜橋,是三節低欄的石板橋。普濟橋中間的圓孔正好把三個方孔的小普濟橋借景入畫,呈現出可與周莊相媲比的雙橋美景。其他三座為通貴橋、星橋、西山廟橋,均系單孔拱形石橋。選料嚴格,工藝講究,似飛虹臨水,為山塘增色。可惜如今周圍環境雜亂、高層民捨林立,亟待整修。
通貴橋,單孔石級拱橋,在明弘治年初建。清顧公燮《丹午筆記:山塘吳文端公一鵬與菩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過從,造橋以便往來,名曰通貴》。明隆慶二年五色雲呈現橋上,故又名瑞雲橋,崇祯、乾隆、光緒年間重修。該橋橫石、豎欄前後均刻有“裡人吳三復重建”等。星橋,亦系單孔拱形石橋,在明成化年重修,橋欄刻同治五年六月裡人捐資重建。另有頗負盛名的桐橋,建立時間較早,原名勝安橋,曾為山塘最高的單孔拱形石橋。1964年拆除。旁宋代始建的觀音閣仍在。西山廟橋,原名元慶橋,因橋堍有西山廟而得名,是山塘最西端最後一座單孔石級拱橋。清康熙、鹹豐年間與1992年重修。橋東側陽刻橋聯:“跨水虹粱新結構;合流虎阜抱潆洄”。
推薦閱讀:
花草樹木的風水用途
大師為你揭秘風水學中認為不適合居住的地方
對考古專家測謊是對歷史最大的諷刺
丁永勳:曹墓真偽專家“了斷”沒用 唯有證據能斷
民間傳說七裡山塘的“七裡”不是指這條路的長度,而是指這條路上有七只石狸頭,它是劉伯溫為破山塘河的“龍氣”而特意雕立的,而且與山塘街古橋有關。
相傳,明朝初年劉伯溫來蘇州時,感到山塘河長貫臥伏在白堤前,狀如巨龍,善於陰陽占卜的劉伯溫預感到將與朱元璋爭江山,要出真龍天子,他就施法在山塘橋至西山廟橋沿途的七座石級拱橋對直處分別設置了一只青石狸頭。青石狸狀如臥龍,設置七只石狸貓頭在山塘街上,並分別予以名號傳說七狸有千斤巨鎖之功,能牢固地永久鎖住龍身,朱明江山就可傳至萬世萬萬世了,並賦予美名“美仁狸”,在山塘橋畔;“通貴狸”,在通貴橋畔;“文星狸”,在星橋畔;“彩雲狸”,在彩雲橋畔;“海湧狸”,在青山橋畔;“分水狸”,在西山廟橋畔;“白公狸”,在普濟橋畔。據說這七只狸有千斤巨鎖功能,能牢固地鎖住龍身,劉伯溫以破壞風水,達到整治目的。當時,在這些橋堍都有一家豆腐店,據說為狸喜食豆腐而專門設置(狸至三更深夜出來覓食)。從那時開始,人們到虎丘去從山塘橋起點狸到西山廟橋止,點到第七只狸時已到虎丘。即民間所說“七狸山塘到虎丘”。《蘇州文化叢書》中《千年阊門》一段寫道:“山塘街習慣上都說是七裡山塘,於是都誤以為從阊門外渡僧橋到虎丘正山門的這條街長有七裡,其實不是這麼回事。一條山塘街精確計算,不足七華裡,它的正確說法應是‘七狸山塘’。這條街上不知什麼時候,出現了七個石雕狸貓頭,‘七狸山塘’由此得名,後來訛傳為‘七裡山塘’。至於這條街上為什麼聳立著七個石狸貓頭,至今尚未有所考證。”
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山塘街上的狸貓頭只剩下一只了,在桐橋堍對面一家小煙紙雜貨店門前……可惜如今均已消失。唯有通貴橋、山塘橋堍各置一只仿制的石狸貓頭,高度比原狀增一倍。如果說這七座橋是劉伯溫為鎖住山塘河而造的,而劉伯溫是元末明初人,而七座橋中至少有三座橋(山塘橋、彩雲橋、望山橋)早在宋代就已經存在,見宋代范成大的《吳郡志》。將七只石狸分別和七座橋對號入座,其中兩處對得有問題:白公狸應對白公橋,而不是普濟橋,因為普濟橋建於清康熙年間,但白公橋又不是跨河橫橋,而是山塘街的街身豎橋;海湧狸應對望山橋,而不是青山橋,而且青山橋和白公橋一樣,也是街身的一座豎橋。既然是豎橋當然無所謂鎖住河身了。但作為民間傳說也不必過分較真,何況民間傳說寄托著廣大人民的願望。據悉有人曾親眼見過第八只石狸,在不是橫跨山塘河桐橋堍間。
推薦閱讀:
花草樹木的風水用途
大師為你揭秘風水學中認為不適合居住的地方
對考古專家測謊是對歷史最大的諷刺
丁永勳:曹墓真偽專家“了斷”沒用 唯有證據能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