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舌尖”有常識錯誤 應警惕“美食愛國主義”
日期:2016/12/14 9:44:27   編輯:古代建築史
舌尖外的中國
央視播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取得巨大反響,不僅打動了人們的胃,更打動了人們的心,甚至引發圖書市場新一輪高潮,同名書籍在網絡上已開始預售,更有無數美食圖書乘風跟進。
美食,向為國人驕傲,其博大精深處,確實令人神往,在傳媒的激蕩下,不少網友開始高呼“美食愛國主義”。
吃即愛國,面對如此熱潮,不能缺失冷思考。畢竟,美食更偏向器物文明,而非精神文明,自古以來,人們固然不能缺少美食,卻很少把它提到這樣的高度。區區口腹之欲,真的這麼重要嗎?當饕餮激發起的貪欲,不斷蠶食著有限的資源,我們是不是也應對傳統食文化有所反思呢?
舌尖上的中國很燦爛,但舌尖外的中國更廣闊,更值得我們去珍重。不能苛求美食文化,但也不能過分誇張它的價值,更何況,電視片並非學術論著,其中不少信息是偏頗和錯誤的,應予以糾正。為此,《北京晨報》特專訪了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周重林先生。
美食是對故鄉的懷念
問:對於美食,自古以來我們的主流文化很少關注它,為什麼《舌尖上的中國》能這麼火?
周重林:因為在現代化的推動下,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我們都有一種回不去家的感覺。當我們說起故鄉時,什麼是故鄉?其實就是各地獨特的小吃,我們都在尋找小時候的那種味道。我在昆明工作,離老家並不遠,可就是沒時間回去。
那邊的山裡有很多山珍,過去我們沒人吃松茸,叫它“豬拱菌”,可現在它的價格卻成百上千。人對故土的感覺往往寄托在口味中,因為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特殊材料,每到春天,我都會想起老家樹上長出的新芽,想念它們的味道,遙望故土,心中有一種深深的惆怅。《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成功,正是它引發了我們共同的失落感,並形成了集合效應。比如片中提到我們雲南的諾鄧火腿,過去知道它的人很少,現在大家爭相搶購,許多本地人反而買不到。
周重林:警惕美食愛國主義
乳扇是元朝傳入的嗎?
問: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有許多常識性的錯誤,只是普通觀眾很少關注這一領域,所以不太熟悉,作為專業的研究者,您怎麼看?
周重林:我只是草草地看過一部分,就我所看到的部分,確實有明顯的錯誤。
比如大理乳扇,說是元朝傳入的,因為元朝曾征服大理,這是受導游的誤導。元朝征服了整個中原,為什麼別的地方卻不吃奶制品呢?事實上,大理人食用奶制品是近一兩百年的事,漢文化圈是比較排斥奶制品的,但清末這裡大量引入奶牛,大家也就習慣了這種食物。外國傳教士來到大理後,感到很奇怪,因為在當時的中國,這是一個特例,便記錄了下來,從此享譽世界。上世紀80年代以前,很少有人會把乳扇與元朝扯在一起,後來為了經濟效益,開始忽悠,總之,把東西說得越古就越好。再比如“三道茶”,也遠沒導游們說的那麼古老。
問:為什麼漢文化圈排斥奶制品?
周重:農耕文明不容易接觸到奶制品,此外對草原文明有歧視心理,認為吃奶制品太野蠻,加之亞洲人乳糖不耐受的比例較高,不易消化奶制品。南北朝時,隨著佛教流傳,奶制品曾一度風行,經文中許多詞匯與此相關,比如“醍醐灌頂”,醍醐就是奶制品。
甘和甜不是一回事
問:該片除了對乳扇的解說有錯誤外,還有哪些不嚴謹的地方?
周重林:對五味的說法也是錯的,古代五味中沒有甜,而是甘,甘和甜不是一個概念。片子從甜扯到了甘蔗,引發了一大段感慨,但事實上甘蔗很晚才開始大面積種植,直到唐代,中國的制糖術才相對成熟,這可以參考季羨林先生的名著《糖史》。古人的甘,是絕對不同的一種滋味。其實古人說的鹹,也和今天的鹽不是一回事。
片中對豆腐的描述也是錯誤的,此外對茶的描述,也有不太准確的地方。清代茶葉遠銷英國,而日本的茶葉也想出口,就是解決不了發霉變質的問題,便到中國來請教,清朝商人告訴他們在成品中摻滑石粉,這樣顏色好看,還不容易霉變。1840年後,外國傳教士到中國來偷茶種,發現了這個秘密,甚至把奸商們摻入的配方都抄走了,後來寫入了人家的教科書中,這讓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蒙受巨大損失。這段歷史真相,似不應忽略。
美食愛國主義不成立
問:中國美食博大精深,《舌尖上的中國》的精彩講述,讓一些網友高呼“美食愛國主義”,您怎麼看?
周重林:這個說法不成立,中餐受世界美食影響非常大。首先,今天我們食用的蔬菜、水果,絕大多數是從國外傳入的;其次,從制作上看,中餐也曾受國外很大影響。世界各國都有深厚的美食文化傳統,翻開希臘、埃及、波斯的歷史記載,一樣是菜品豐富,但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人們吃得越來越簡單,在這方面投入的精力變少了,所以其美食文化也就相對衰落,隨著中國不斷發展,中餐將來也未必能像今天這麼豐富。我每天在家炒菜,都用照片記錄下來,統計後發現,出現頻率最高的都是舶來的蔬菜,如果沒有它們,我就做不出什麼來了。《舌尖上的中國》提到玫瑰宴,其實玫瑰就是從波斯傳入的。
問:“美食愛國主義”至少表達了一個美好的願望。
周重林:但問題在於,它是虛構出來的一個幻境,這並不是今天才有的,歷史上也出現過類似的觀點。
用吃來打敗對手
問:難道“美食愛國主義”也是古已有之?
周重林:是的,為了和游牧文明對抗,賈誼曾經提出過“五餌論”,就是讓外人吃中原的美食,穿中原的好衣服,聽中原美妙的音樂等,這樣他們再披著毯子就覺得不舒服,也爭著要用鐵鍋做飯,也會覺得天氣冷熱不舒服……總之,我們不應向他們學習,而是讓他們向我們學習,這樣就能掌控他們,不戰而屈人之兵。
問:古人對自己的吃穿用特別自豪嗎?
周重林:是的。日本學者濱下武志對此有深入的分析,古代中國在朝貢貿易的框架下,形成了一套自我循環的系統,由此滋生出天朝上國思想,將東方看成是世界的中心,驕傲自滿。但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一度屢戰屢敗,對別人的觀點也開始重視了起來。然而,隨著近10多年來世界經濟危機頻發,許多人又覺得中國不更深地介入全球大循環也挺好,市場化不徹底反而是個優勢,這就讓“美食愛國主義”的意識又有所抬頭。
應該尋找美食的替代品
問:美食是文明,但更偏重物質層面,沉溺其中,會不會對我們的未來造成傷害?
周重林:法國偉大的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曾說過,文明的進步,最初都是由物質需求來推動,哥倫布去美洲,並不是為了名垂千古,而是為了找胡椒,但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精神的東西加以替代。
在美食文化中,這種替代現象是非常普遍的,比如伊朗過去有很多人吸鴉片,因為不允許飲酒,所以大家就用鴉片替代,後來大量進口中國茶,以替代鴉片。前幾年,香港人飲茶量大大提升,因為吸煙率迅速下降,人們需要味覺替代品。
歷史上,不論東西方,都非常重視酒,因為古人喝生水,會引發這樣或那樣的疾病,而酒經過發酵,比較潔淨,所以各國軍隊都組織釀酒,士兵還要隨身攜帶酒。草原民族則飲牛奶、羊奶等,因為比喝水衛生。以後茶葉出現了,必須燒開水,大大提高了飲水的安全性,酒便逐漸被替代了。所以說,要避免美食文明畸形繁榮,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它的替代品。
公共空間狹窄使美食泛濫
問:這個替代品在哪裡呢?
周重林:確實不太好找,就像學者孫隆基說的那樣,我們確實太偏好吃了,美食幾乎已經上升到了宗教的地位。
因為從歷史上看,我們的公共空間太不發達,少數的幾處公共空間還都不是好地方,比如青樓,是有錢人去的地方,比如茶館,可以參考王笛先生寫的《茶館》,過去都是幫會在控制,不為盈利,只為占個碼頭,我們沒出現舞廳、咖啡館這樣相對平等的公共空間,富人可以進,窮人也可以進,只用花一點錢就能享受公共生活。汪曾祺先生曾寫過解放前的昆明茶館,文字非常優美,但我考察過,當時茶館的數量並不多,且都是黑社會的據點。
沒有公共生活,所以人們活得很壓抑,皇帝也不希望大家聚在一起,周朝就有這樣的法令,禁止三人以上在酒館裡飲酒。清代皇帝罵茶館,說它是惹是生非的場所。
壓抑太多,沒娛樂,大家只好在美食中排遣,滿足於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私人生活。不僅古代中國如此,古代許多東方國家也都如此,不解決公共空間的問題,人們就有可能沉溺在美食中無法自拔。
什麼是現代精神
問:林語堂曾說,西方文化是性文化,中國文化是食文化,看來我們不太容易突破這個歷史的宿命。
周重林:說中國文化是食文化有一定道理,因為吃對我們太重要了,漢代陳平因為分肉比較公平,鄉親說他將來能當宰相,後來果然如此,因為宰相的宰字,就有很深的食文化背景。說西方文化是性文化,這不准確,在林語堂的時代,國人對西方了解不多,看到老外男女當街親吻,覺得不可思議,加上弗洛伊德學說興起,進一步加深了誤會。
什麼是西方文化?馬克斯·韋伯說得很准確,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他認為勤奮、節儉、儲蓄、為今生奮斗的精神開啟了現代化的大門。那麼,古代中國人也很勤奮,為什麼就沒能走向現代化呢?西方學者對此也有過很多的研究,他們認為,古代中國是國家富,老百姓窮,所以從整體上看富而不強,抑制了現代化的誕生。
老百姓窮,就沒有安全感,出了問題,無處傾訴,所以缺乏冒險精神,往往是邁出兩步,遇到挫折,就馬上縮回來,既然不能充分發揮自己,就只有尋找一個讓自己感到穩妥、舒服的角落,躲在其中。所以,很多人沉浸在物質享受中,不再進取。過去說中國有儒教,要我看,儒教對普通人的影響沒有“吃喝教”大。
如何超越“吃喝教”
問:社會發展了,大家吃好喝好,也是好事,但怎樣才能更上一層樓,不讓我們的心靈沉浸在物欲之中呢?
周重林:從歷史上看,“吃喝教”有很大的負面作用,比如消磨了民族的斗志,模糊了我們的方向感,大家只考慮自己的飯碗,所以很難團結起來,當危險降臨時,誰也不肯站出來,寧可落入集體悲劇中。我們把吃推向了極致,創造出茶神、食神、灶神、廚神……可哪個神可以幫助我們去反省呢?犯了錯誤時,有人罵你打你,卻沒有誰能寬恕你,所以你永遠也沒法回頭,沒法重新開始,而這樣的神,又有什麼意義呢?
超越“吃喝教”,還是要從修補信仰上的缺失入手,有了信仰才能回到現實,關注生活。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美食,別人同樣引以為豪,但我沒見過誰將它上升到“愛國主義”的高度。一個國家的文明體現在為世界、為人類做了多少貢獻,創造了什麼精神財富,過多誇耀自己吃得好、吃得復雜,容易引起別人的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