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68:鐵爐清夢——高平市鐵爐村清夢觀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68:鐵爐清夢——高平市鐵爐村清夢觀

日期:2016/12/14 22:12:38      編輯:古代建築史

  ●“石村”為何改名“鐵爐”?●壁畫為啥要畫在四方格內?●道觀真是全真教教主創建? 

    1月19日,由高平市區沿曲坪線一路向東行駛12公裡,進入陳區鎮境內,順著路北顯眼的牌樓,記者很容易就找到了鐵爐村。

    鐵爐村古稱“石村”,自古就有“梨鄉”之美名,所產黃梨俗稱“鐵爐梨”,隋朝和明清時曾為朝廷貢品。之所以改村名為“鐵爐”,是因之後此村冶煉業盛行。如今,在村子的周圍還能找到明清時期遺留下的煉鐵爐遺址。該村現有村民500多人。

    聞聽記者來看清夢觀,村口曬太陽的老人很快將看守道觀的村民宰禮天喊出了家門。在宰禮天帶領下,從村口廣場沿著一條水泥路向東沒走多遠,上了一個小山。小山叫四坪山,雖然時值冬季,但四周清幽宜人,靜谧的清夢觀盡收眼底。

  752歲的三清殿

  “兩年前國家就進行過修繕了。”今年57歲的宰禮天從小就在這座道觀裡長大,“我家祖輩都在這裡守護,到我這兒已是四代人。”他取出鑰匙打開門鎖,推開道觀厚重的大門。繞過镂空的山門屏風,古色古香的磚瓦、五彩斑斓的琉璃頓時湧入眼簾。

    清夢觀南北長68米,東西寬35米,占地面積2380平方米,二進式院落坐北朝南。山門、中殿、後殿依中軸線向北延伸,左右建鐘鼓樓、配殿、廂房、耳殿。據觀內現存的《創建清夢觀記》碑文記載,清夢觀創建於元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也就是南宋景定二年,創建者是道人姬志玄。明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道光四年(公元1824)均有重修。現存中殿三清殿為元代建築,後殿重建於明代,其余為清代建築。整個建築嚴謹對稱,頗具特色。

    清夢觀中殿殿內,祀奉道教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所以又稱三清殿。作為元代建築的三清殿,無疑是清夢觀內最具“身價”的建築,也是清夢觀能在2006年入圍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文物“國寶”單位的法寶。這座建於752年前的單檐歇山頂建築,坐落在0.40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平面呈方形,灰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飾。前檐柱頭斗栱四鋪作下昂,補間四作單抄,柱底素覆盆柱礎。明間裝板門,次間安直棂窗。

    三清殿北面的後殿,因殿內主祀在道教中地位僅次“三清”的玉皇大帝,所以村裡人也習慣稱之“玉皇廟”。宰禮天說,“原來在山門外還有戲台,現在已沒了。”玉皇殿雖經明代重修,但從觀內現存碑文記載可知,該殿木構架風格、木構件做法,還是保留了元代遺構。因此,玉皇殿是研究由元至明地方建築風格過渡演變的實例。

  “連環壁畫”講述道教故事

  如今清夢觀內已沒有了道人,當年的袅袅香火已不復存在,各殿原來所供奉祭祀的神像,更是蕩然無存。“清夢觀還是有寶貝的。”宰禮天推開三清殿沉重的殿門,殿內四面牆壁上都畫滿了壁畫。仔細觀瞧,四面牆壁上的壁畫還是有所不同:東、西、南三面牆的壁畫,每幅都在一個四方格內,四方格長約40厘米、高約30厘米,壁畫緊湊,幅幅相連。北牆上的壁畫則是兩幅人物畫,形象飽滿,非常傳神。

    心中默默清點了一下,三清殿壁畫超過80幅。由於時隔久遠,已找不出一幅完好無損的壁畫,但環視四面牆壁,仍能讓人感覺到壁畫飽滿瑰麗的色彩、活靈活現的人物及流暢靈動的線條。壁畫內容表現多樣:有出行的人,有宴會情景,還有表現市井生活的場面,寫實逼真,妙不可言。“這些壁畫很特別,故事人物和情節都用四方格圍住,從第一幅到第八十幾幅,每幅都有標題,一個故事連著一個故事,就像是現在的連環畫。”采訪中,晉城市博物館館長張廣善對此作出評價,“這些元代壁畫講的大都是道教故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至於為何每幅壁畫都畫進齊整的四方格子中,可能與當時民眾的接受習慣有關,也與當時的畫風以及畫工的手法有關。”

    作為當地知名的古建築專家,張廣善認為,清夢觀內不光是壁畫,其實三清殿梁架上的彩繪也很有特色。“五架梁底面為紅底綠線的枋心錦彩畫,五架梁下用作托接梁身的榻頭,通體以朱紅為底,繪墨綠纏枝花,花朵分青白兩色,紅色花蕊。這些畫都以紅綠色為主,從這些繪畫的風格上看,整體保留了元代的風格。”張廣善說:“清夢觀雖地處偏僻村莊,遠不及一些大的道教宮觀聞名,但為了解和研究山西金元時期道教和道教建築的發展保存了珍貴史料。”

  誰創建了道觀,說法不一

    道教是典型的中國本土宗教,而道觀是道士修煉的地方,也被視作窺測無上天意所在之所。天意往往難測,而現實中,清夢觀的建造者確實給後人留下了很多遐想。

    清《高平縣志》中對清夢觀的來源,有這樣的記載:“金姬志真,皇統中游五岳,歸語所親曰‘人生一夢耳’,捨宅作觀名‘清夢’,服紫衣為道。”就是說,金代的姬志真游五岳後,感歎“人生一夢”,於是將自己的捨宅作觀,名“清夢”。

    姬志真是古澤州高平鐵爐人,生於公元1192年,卒於公元1268年,號知常子。姬志真與全真教密不可分,金元時期,全真教在中國北方異常興盛,廣建教觀,迅猛發展。據考證,元太宗六年(公元1231年),姬志真遇全真道士王志謹,拜其為師。元憲宗二年(公元1252年),全真教在燕京大長春宮開壇講學,姬志真作為主講法席,高談宏論,一鳴驚人。甲寅(公元1254年)春,他回到汴梁,居朝元宮,一邊傳授生徒,一邊著書立說。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姬志真接任全真教掌門之位。這年二月,元世祖忽必烈诏賜其為“文醇德懿知常真人”。次年十二月,76歲的姬志真病逝,其傳世著述有《雲山集》《道德經總章》《周易直解》等。姬志真借用詩歌闡釋人生多苦難的緣由,宣揚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對中國道教的哲學理論貢獻很大。

    《高平縣志》認為曾經擔任過全真教教主的姬志真創建清夢觀,而立於玉皇殿東側的《創建清夢觀記》,碑文開頭雖清楚地寫著“三洞講經淵靜大師姬志真撰”,但文中卻說,“原自姬公先生之來而崇建焉,實祖居之地也。先生諱志玄,道號洞明子,性渾厚,喜清澹……字以同郡而處,同族而親,從事於道,而偕老之至,故開清夢主人之言,喜為之呓語雲……”

    從姬志真撰寫的碑文看,清夢觀的創建人應是姬志玄,但山西大學人文學院的一位教授2003年考證後得出結論,認為清《高平縣志》有關清夢觀創建者的表述有誤。這位教授認為,從《創建清夢觀記》上這段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出,碑文的撰文者姬志真與清夢觀的主人姬志玄生活在同一時代,“二人名字僅一字之差,清《高平縣志》誤將姬志真之名與姬志玄之事混為一談。”

    但問題也就來了,據有關典籍記載,姬志玄當時實有其人,而且與姬志真一樣,既是位了不起的道人,也是一位詩人。他早年雲游四方,年長策杖返回故鄉,著有《西雲集》,《全遼金詩》中還選有其詩,並寫有小傳。記者在《創建清夢觀記》中,也發現了“本觀賜紫崇道大師洞明子姬志玄”的字樣。這已經清楚地告訴後人,姬志真是碑文的撰寫者,與姬志玄並非同一個人。退一步說,姬志真再糊塗,也不可能自己將自己的名字寫錯吧?

    看來,真相如何,還須留待後人細細考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