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南城太平橋

南城太平橋

日期:2016/12/14 18:34:03      編輯:古代建築史

    被古代稱為“東廊虹橋”的太平橋,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建橋史。唐代乾符年間(874-878),南城縣城是東跨盱江天井源附近,西至門樓嶺,盱江穿城而過,兩岸以浮橋相連。在滔滔的盱江之上,這座浮橋維系著兩岸郡民的交通往來長達三百三十多年,每年洪水季節,浮橋都有被沖垮的危險,然而,每修每毀,每毀每修,一直到了南宋嘉定五年(1212),時任建昌知軍的知軍事豐有俊才創建石墩橋,砌石十三墩,在橋上建有木橋廊,始名“萬壽橋”。

    後毀於水患,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建昌路總管趙仁政創導重新修建,於至元三十一年(1294)修復竣工,命名為“太平橋”。直至清康熙元年(1662),改木架橋為石拱橋。太平橋全長205米,高10米,寬6米,有單曲大拱12孔,雙曲小拱1孔,每大拱跨度14米。今天看來,還是那麼的堅固。

    太平橋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雖然歷經三百多年的桑,但依然堅固地飛架在盱江之上。太平橋的建造,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橋體不但外形雄偉壯觀,而且結構嚴謹科學,橋基建造精工堅固,橋墩全用大麻條石砌成,前墩尖而仰,前墩每一墩尖各雕昂頭獸首,姿態生動,栩栩如生,大有昂首挺胸迎水之勢。

    橋身自上而下,全用青石發卷砌成。但橋拱的施工技術,卻采用類似趙州橋的縱向並列砌圈法砌成,橋身除砌十二個半園弧形單曲拱圈之外,橋身兩端最後一孔則為雙曲拱圈。這樣,不但可以減輕橋基壓力,而且又可洩水排洪,以減弱激流對橋身的沖擊,橋面全敷青石板,上建屋六十四間,中建一亭,名曰:“廣生亭”,兩旁設木板為凳以便行人休息,橋頭兩端各建橋門,緊靠橋門兩端,皆用青石砌成百尺階梯作引橋,以利行人上下通行。橋面之建築現已無存。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投資數十萬元,先後兩次對該橋進行了整修,使大橋煥然一新,更加雄偉壯觀。

    太平橋是盱江兩岸的交通樞紐,也是溝通贛東與閩西地區的重要橋梁,建成數百年來對兩岸人民生產生活和相互往來,促進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雖然建了許多橋梁,如今留存下來的也還不少,但像太平橋這樣的石拱橋還不多見,它是撫州市現存較完整且年代較早的古橋梁之一,在全省也屈指可數,是南城歷史進程和古代建築藝術的歷史見證。完全可以說,太平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古代建築藝術的精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